绿色理念与生态文明
2012-04-08安娜胡子懿
安娜 胡子懿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海啸,进而引发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危机带来世界性的恐慌,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更加被人类所关注。2009年底,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低碳旋风”,人类因气候变暖对未来的忧患和对生态文明的共识日益增多。当绿色生存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绿色建筑、绿色经济强烈冲击人们的视野,“绿色生活”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已悄然深入人心。
“绿色理念”的产生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的生存发展源于自然,大自然在奉献无限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其客观规律也制约着人类的创造与实践。破坏了任一端,就会像天秤失去平衡,而导致生态恶化、危及生命。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适度衣、食、住、行、用,勤俭友善。“绿色理念”吸收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平衡”的生态文明观。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开展了绿色环境运动,人们就形成了对“绿色理念”的初步界定。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发展会议,就此环境保护意识成为地球人的共识。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绿色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科学观,提醒人们珍爱自然给予的生存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20世纪90年代,人类对绿色理念的认识越发成熟,由自发的绿色环境运动转向自觉探索环境理念,环境与经济的结合成为未来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理念由此进入一个从生态伦理探索到生态文明实践的新阶段。人类历史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化进程推动现代城市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资源能耗生产模式滋生了消费文化与一系列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过度资源开采改变了地质结构,影响了地球板块运动,实际上也为环境恶化埋下了隐患。草场退化、森林萎缩等,进而石油危机、核泄露污染等相继出现,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
绿色理念源于人类生活,着眼人类未来。其向人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着人类经济生产和消费过程从高能耗高排放转向低碳发展全新模式的实现。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和谐人居环境的体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家园、为未来生存环境造福已成为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300年的工业文明史使人类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证明地球再无力支撑工业文明带来的持续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亟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绿色文明”。
“绿色理念”提出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在此背景下,英国于2003年颁布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制定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选择;德国推出“低碳革命”,力求在2020年国内低碳产业超过其他重工型产业;2010年初中国“两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的道路,城市发展规模要科学地规划,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实现工业布局的低碳化、循環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其中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等环节是实现绿色生活理念至关重要的环节。
所谓“绿色建筑”,不单指普遍的公共绿化、城市花园,而是基于保护生态平衡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造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智能环保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将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相结合,依势造景,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平衡。近年来,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迅猛增长,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对人类影响也不同。科技的飞速进步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改造自然的行为以及合理性作出深层次的反思,并告诫人类:人与自然不存在主导与被主导、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人与环境、现代人与未来人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因当下的利益为牺牲后人的利益,必须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这就是绿色理念实现的依据。
20世纪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的深化。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绿色理念高度重视并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虽然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但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必须达成共识,共同行动。由此足见,要将“绿色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必须迎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战挑战: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首先,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人不是自然的统治者,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其次,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自觉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的全面丰富,才可能实现人与环境整体的共赢。这要求人类社会形态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再有,人类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不受控制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物欲横流促进了人对自然无限的物质攫取,这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人类要有足够的勇气来审视资源和利益的科学分配。这是人类文明、文化理念的重大进步。
21世纪,中国逐渐从一个以农业大国转型为以城市人口居多的国家,社会城市化规模大、进展快,为人们创建新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机遇。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绿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源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政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互借鉴、融合,必将促成中华民族复兴,生态文明的进步,全世界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注:该文系沧州市科技局2010年软科学项目“绿色理念与建筑设计革新”立项课题(10ZD158)
(作者简介:安娜,沧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胡子懿,河北传媒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