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朝至隋唐间岭南豪酋冯氏家族记事

2012-04-08周忠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高力士冯氏刺史

周忠泰

(象贤中学,广东 番禺 511483)

岭南冯氏主要集中三地方:一为冈州(今新会)、广州一带,《元和姓纂》记此冯氏为“冈州冯氏”[1];二为高州、恩州一带,《元和姓纂》记此冯氏为“高州冯氏”[1];三为海南省。

属“高州冯氏”的:梁罗州刺史冯融、梁高凉太守冯宝、隋谯国夫人冼氏、陈春州太守冯仆、冯仆妻冼氏、隋罗州刺史冯暄、隋仪同三司冯魂、唐高州总管冯盎及其妻、唐恩州刺史冯智戴、唐恩州刺史冯智式、唐东合州刺史冯智彧、唐高州刺史冯智玑、唐高州刺史冯智戣、唐潘州刺史冯智玳、唐高州首领冯子游、唐潘州刺史冯君衡、唐恩州刺史冯□思及其妻唐雷阳县君、唐郎陵王妃冯氏(冯盎曾孙女)、唐端州冯使君、唐罗州首领冯季康、唐越国夫人麦氏、唐顺政夫人许氏、唐才人冯媛、与钦州刺史宁璩联姻的冯□邦及其女冯氏,唐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高力士(冯元一)、唐左卫中侯高(冯)元璡、唐左领军卫郎将高(冯)元珪、唐左卫兵曹参军高(冯)承龙、唐左卫率府仓曹参军高(冯)承秀。《元和姓纂》说高州冯氏“代为酋领”[1],当是不假。

属“冈州冯氏”的:宋怀化侯新会太守冯业、陈冈州首领冯岑翁、隋冈州刺史冯士翙及其妻吴川县夫人、唐进士冯煜、唐龚州刺史冯孝诠、其弟使君冯孝诞、冯孝、唐郡君宁氏、唐郡君彭氏、唐广州首领冯仁知、唐番禺贼帅冯崇道。《元和姓纂》说冈州冯氏“代为酋领”[1],亦当是不假。

属海南冯氏的:唐崖州都督云南公冯世接、唐振州别驾冯崇债、唐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唐赐紫金鱼袋冯公。

另又记唐始安郡都督冯古璞。高力士史料,只限于其在岭南的。

一 南朝岭南冯氏家族记事

宋元嘉十三年(436),北燕冯弘失国,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2][3][4][5][6][7]。按:第一个注释是引文的注释,但各书记述常有不同,故亦附注记此事的史籍,学者可据这些注释查找别书,对比研究,分辨真伪。

宋至梁,冯家“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2][3][4][5][6]。

梁大同初(535),冯宝“娉(冼夫人)以为妻……夫人约诫本宗,使从民礼……政令有序,人莫敢违”[3][2][6][7]。

冼夫人婚后“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规谏”兄长[3]。按:这应是冼夫人婚后不落夫家时的事,故列于婚后。

大同中,“儋耳归附冯洗氏千余洞,(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儋)州”[8]。

大同中后,冯融“每行部所至,蛮帅焚香具乐,望双旌而拜,迎者相望”[9]。

太清三年(549)冼夫人生冯仆。按:冯仆出世由后文陈永定二年冯仆九岁入朝推知。

大宝元年(550)六月,冼夫人识破李迁仕“留质”冯宝,然后“追”冯宝“兵众”的阴谋,“将千余人”以“步担杂物,唱言输赕”的方式,使李迁仕“不设备”,败之[3][2][6]。

大宝三年(552),冼夫人率兵与陈霸先“会于灨石……厚资之”[3][2][6]。

梁陈间,冯融“以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罗锋镝者数十年”[9]。

陈永定二年(558)十二月,“冯宝卒”,冼夫人“怀集部落,数州晏然,其子仆,生九年,是岁遣仆帅诸酋长入朝。诏以仆为阳春太守”[10][2][3]。

天嘉年间(560-566),冯仆娶越族大姓冼氏为妾。按:平王仲宣后,“(朝廷)以宋康邑回授仆妾洗氏”[3],则冯仆亦娶越族冼氏也,其婚期由前永定二年其九岁推知。

太建二年(570)正月,广州刺史欧阳纥反,扣“冯仆”为质,胁诱冯家“为乱”。冼夫人为国不“惜”冯仆,“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纥徒溃散”[3][2][11]。

至德中(约584),冯仆“卒”[3][2],寿年约三十五。祯明三年(589),陈亡,岭南“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3][2][11]。

二 隋朝岭南冯氏家族记事

隋开皇九年(589)二月,“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陈将徐璒以南康拒守,洸不敢进……晋王杨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命其归化”,并以冼夫人送陈主的“犀杖”及“兵符为信”。冼夫人知陈亡,“遣其孙(冯)魂,帅人迎洸”,“岭南悉定”[3][2][12]。

隋初,冯盎“少有武略”[5][4][13]。

开皇中,冯盎“为宋康令”[5]。

开皇十一年,番禺人王仲宣反,围韦洸于广州城,冼夫人遣冯暄“帅师救洸,暄与逆党陈佛智素相友善,故迟留不进”。冼夫人怒“系(冯暄)于州狱”,又遣孙冯盎“讨佛智”,斩之,“与鹿愿军会,共败仲宣”[3][2][12]。

开皇十一年至十二年,冼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陈坦、冯岑翁等“皆来参谒,还令统其部落,岭表遂定”[3][2][12]。

开皇十二年,隋高祖“拜”冯盎为高州刺史,冯暄为罗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冼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3][2][12]。

同年,隋高祖赐冼夫人诏书,皇后赠冼夫人礼物,冼夫人“并盛于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忠孝”教育子孙[3][2][12]。

开皇末,冯暄“讨贼帅李大檀,并平之。承制署首领为州县官而还,众皆悦服”[14]。

仁寿元年(601),“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有亡叛”。冼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封事,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状,不可以招怀远人”。隋高祖将赵讷“致于法”,并“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高祖“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以“嘉之”,并“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3][2][12]。

仁寿初,冼夫人“卒……谥为诚敬夫人”[3][2]。按:《舆地纪胜》记作“灵顺诚敬夫人”[15]。

仁寿初,冯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杨素与其“论贼形势”,赞其才能,“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4][5][16][17]。

仁寿、大业间,冯智戴“少有筹略,抚众得其效死,川洞酋师多愿隶之”[13][4]。按:《册府元龟》记作“冯智载”。

大业七年(611),冯盎“从炀帝伐辽东,迁武卫大将军”[4][5]。

大业末,冯智戴“随父至洛阳,仍领本乡骁果宿卫”[13]。

隋末,“炀帝弑”,冯智戴“引其下”“转战”“逃归”岭南[4][5][13]。

隋末,冯盎“调兵端溪,(陈頵)集乡邻丁壮赴之,事平,拜(陈頵)泷州刺史”[18]。

三 唐朝岭南冯氏家族记事

武德三年(620),冯盎“率兵破”番禺、新兴的高法澄、洗宝彻等,“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4][5][21][22]。

唐初,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19][20]。

唐初,下属以冯盎“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为由,请冯盎称“南越王”号,冯盎不同意[4][5][23]。

武德四年冬,李靖“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冯盎“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24][25]。

武德五年,冯盎“以地降,高祖析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拜其子智戴为春州刺史,智彧为东合州刺史”[4][5][26][23][27]。按:《册府元龟》记冯盎为“高罗总管”。

冯盎归唐后,“每年恒遣爱子入京”[29]P80。

武德六年四月,冯暄“反,陷南越州,进攻姜州”[23][30][31]。

武德六年七月,冯士翙“据新会反,广州刺史刘感讨降之,使复其位”[23],“入唐累官至武卫将军”[9]。

武德八年,宁长真“陷封山县,昌州刺史庞孝恭掎击(冯)暄等,走之”[30]。

武德九年,冯暄“阻兵相掠,群臣请击之,太宗不许”,遣韦叔谐李公淹“持节宣谕”,冯暄降唐,“南方遂定”。[30][7]按:《册府元龟》记冯暄作“冯盎”。

贞观初,冯暄“卒,而暄弟盎反叛”[32]。

贞观元年(627),“诸州奏称冯盎反”,“上命将军蔺謩等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魏徵以冯盎“兵不出境”为由,劝止唐太宗。[33][29]P80[29]P81[4][5][7][34]

同年冬,唐太宗“令”韦叔谐等“殷勤慰谕”冯盎。[29]P80[4][5]

同年冬,冯盎上表“自悔前行,令子入侍”,唐太宗“更令旋旆”,命军队“不入”冯盎“境”,冯盎上表托词云“既老且病,寒暑异宜,山川遐阻”,唐太宗不强“令”冯盎“冒涉远涂,有劳筋力”。[29]P80[4][5][7][29]P81

贞观二年春,唐太宗同意冯盎在“家将摄,以自怡养”,但要求冯家“不得遣山洞群小钞掠州县,仍别恒令儿子更番来去,又依式遣使参朝,朕即知卿赤心,自然不畏他人表奏”[29]P80。按:岑仲勉认为此敕文是写于贞观二年[29]P81,今从之。

同年,冯智戴“入朝,帝劳赐加等,授卫尉少卿”,和太宗论兵,“累迁左武卫将军”[4][35]。按:《唐语林》把冯智戴记作“冯盎”。

贞观二年至五年间,多人“来表”告冯盎反,太宗指责冯盎“心迹未纯,侵掠不已”,但“亦未纵兵威”。[29]P81

贞观五年春,唐太宗以“未相见,无以自明”为由,“频遣敕书”要冯盎“入觐”,但冯盎“疑虑”不入朝,唐太宗调走和冯盎“失和”的刘感,并把已“集”的“兵马散还”,希望冯盎感受自己的“虚怀”,“至京师”朝谒[29]81。按:岑仲勉认为此敕文是写于贞观五年春[29]P80,今从之。

贞观五年,冯盎“来朝,宴赐甚厚”[4],陈頵亦随冯盎“至长安预燕赉”[18],席间,太宗“问”冯盎“沉香”之事[36][33]。

同年,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冯盎“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4][5][37][38]。

贞观七年十二月,冯智戴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39][4]

贞观中,冯盎族人冯子猷“以豪侠闻。贞观中,入朝,载金一舸自随”[4]。按:《冯口思墓志铭》记“子猷”为“子游”[40]。

贞观中,冯盎子冯智式“摄恩州”[41]。

贞观十七年,高力士母亲麦氏出世于韶关。按:由后文麦氏是隋宿国公麦铁杖的曾孙女以及麦氏去世时间和享年推知。

贞观十七年,冯盎妻送广州都督萧龄之“金银奴婢等”[42][43]。按:王承文考证此事为贞观十七年,今从之

[44]。

贞观十八年,冯盎曾孙女朗陵郡王妃冯氏出生。按:由后文冯妃去世时间及享年推知。

贞观中,“崖州都督、云南公冯世接分所部文昌县地立为此州”[45]。按:崖州是冯盎八州之一,唐初能在海南任此职又能分拆州县者,应是冯盎子孙,亦是后文冯若芳的祖先。

贞观间,冯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4][5][37][17]。

贞观二十三年,“(冯盎)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4],朝廷将冯盎核心辖地分三州,“智戣为高州刺史 , 智 戴 为 恩 州 刺 史 , 智 玳 为 潘 州 刺史”[46][47]P111[48]P2605[49][47]P146[6][5]。按:冯盎去世,王兴瑞考证在贞观二十三年,今从之[29]P79。冯家诸子任刺史一事,各书、各碑均有较大差别,详见拙作《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亲被杀二事考》[50]。

高宗朝,高宗“遣御史许瓘视”冯子猷“赀”,“子猷不出迎”,“率子弟”“执瓘而奏其罪”。高宗再“驰遣御史杨璟验讯”,杨璟“卑辞以结之”,子猷“喜”而迫杨受贿。[4]

太宗与高宗间,“冯士翙代为酋领,兄(冯)煜进士”[1]。按:王承文考证冯煜中进士在唐太宗时或唐高宗前期[44],今从之。

永徽元年至三年间(650—652),许敬宗女“年十有四,归于冯氏潘州刺史顺政公”[51]P2635[52][53]。按:黄道钦和古运泉考证顺政公是冯智玳,婚期是永徽元年至三年间[51],今从之。

永徽五年,高宗与武则天入住万年宫,冯士翙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褚遂良等重臣及多位王子随驾,共立《万年宫铭碑》[54]P2814。

约显庆元年(656),冯君衡与隋宿国公麦铁杖曾孙女麦氏在高州城冯家村结婚。按:此事由前文推知的麦氏出生时间,结合古人婚俗推知。

显庆三年,许夫人“初蒙邑号,宠命既备,车服有章”[51]P2635。

显庆五年,冯士翙与庞孝泰帅岭南兵从苏定方“自城山济海”征百济[55][56]。按:《新唐书》因“翙”与“贵”音近,误作“冯士贵”。

龙朔元年(661),“许夫人遘疾未几,薨于内寝。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窆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即今电白县霞洞镇)”[51]P2635。

龙朔初年,冯盎曾孙女嫁唐太宗孙朗陵郡王李玮。按:此事是按后文冯妃去世时间和享年,结合古人婚俗和李玮的情况推知,详见拙作《论岭南冯氏集团与唐太宗孙的联姻》[57]。

龙朔三年五月,冯士翙“发岭南兵讨”柳州蛮酋吴君解[58]。

自龙朔起,朗陵郡王妃冯氏先后生李礻玄等子女,且教育有方。按:《新唐书》记李玮“子礻玄,本名礻俞”[59],李玮墓志铭又记冯妃“教男既忠,示女令顺……夫导男以义方,教女以贞顺。既勖之礼让,又申之以孝谨”[57],合此二条而推知。

乾封元年(666),冯□邦嫁女钦州刺史宁璩,生宁道务。按:宁道务墓志铭记:“太夫人冯氏□□□□邦之女也。”[60]由此知冯氏曾与宁氏联姻,宁氏亦是岭南大族,宁璩是隋安州刺史宁猛力之孙、唐钦州都督宁长真之次子。婚期由墓志铭记道务出生时间推知。

咸亨二年(671)秋,龚州使君冯孝诠乘波斯舶从扬州带义净至岗州,和“弟孝诞使君、孝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合门眷属”,“资赠”义净西行印度取经[61]P152。按:孝诠兄弟三人都是刺史,其一人还曾与宁氏联姻,他们或是前文冈州刺史冯士翙子孙。

永淳元年(683),高元珪出生于潘州城。按:由高元珪去世时间和享年推知。

同年,“(冯妃丈夫朗陵郡王)仲春廿一日薨于广州南海县”,冯妃独力主持家务,“六姻资其轨训,九族仰其典则”。[57]

光宅元年(684),冯子游被李敬业借名起兵,李敬业“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于是开府库……遂起一州之兵”[62]。

垂拱三年(687),俚人反安南都护刘延祐,“合众围安南府。城中兵少不支,婴垒待援……冯子猷幸立功,按兵不出,延祐遇害”[63][64]。

高宗朝,冯□思承“祖恩勋授……潘州刺史”,又“起□恩州诸军事恩州刺史”,而其妻子“福禄夫贵,册封雷阳县君”[40]。

天授元年(690),高力士出世于潘州城西。按:由高力士去世时间和享年推知。

神功元年(697),冯□思“捐馆舍神功元年十二月廿六日”[40]。

神功元年前后,高力士在家乡植树,“手种椰子二株,高百尺余,尚存”[15][69]。按:省府县各志亦载,但有说椰子树,有说榔子树;有说一株,有说二株。

圣历初(698),冯智玳去世,冯君衡袭位,因“矫诬”被杀,“藉没其家”[46][49][47]P146[47]P111[48]P2605[66][67]。

圣历初,高力士被迫与母亲离别,其母叮嘱以后相认的“汝胸上七黑子”、“吾臂上双金环”之法[66][48]P2575[68][67]。

圣历初,高力士姐姐冯媛“浮没入宫,矢不屈才人,乞身为尼”[69]。

圣历间,钦州刺史宁璩妻冯氏在钦州去世。按:《刺史宁道务墓志铭陶碑》记冯氏子宁道务“万岁通天年(696)调补龙州司马,丁太夫人忧罢职……足年服阙……授爱州司马,长安中,旨授朝散郎”[60]。按此,冯氏去世当在万岁通天年和长安中之间,又考虑宁道务“足年服阙”和“授爱州司马”,可推知冯氏去世当在圣历间。

开元五年(717),高力士在泷州找到母亲,“迎还”[66][67][46][48]P2575。按:杜文玉考证此事发生在开元五年[70],今从之。

开元五年,冯妃“春秋七十有四,开元五年十一月廿五日薨于河南里之私第”[57]。

开元初,高力士“妹兄自拔于泥滓,咸以官渐荣禄”,多与“士林”“姻通”[48]P2635。

开元初,海夷“侵掠郡邑”,高元珪“讨斯寇,加授柱国,授滻川果毅,转鸿门折冲”[47]P146。

开元十六年,广州首领冯仁智和泷州刺史陈行范等“叛”[71][72][73][74][75]。

开元十七年,高力士母“薨于西京来庭里”[47]P111[46][66][67]。

开元中,高力士铸玄宗圣像,“唐元宗圣容……诏天下铸圣像,郡皆一,而潘独二,力士……自铸其一也。”[15][65]。按:“唐元宗”应是“唐玄宗”。

开元十九年,高元珪“加勲柱国,迁领军郎将,移金吾中郎,乃赐朱组”[47]P146。

开元二十八年,高元珪“除右司御率,改左威卫将军,加紫绶”[47]P146。

开元天宝间,冯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也。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露积如山;其余财物,亦称此焉”[76]P67-71。

开元天宝间,高力士在其潘州旧宅建灵惠寺,“置”“一观音像,二侍者”的铜像[77]。

天宝七年至八年间(748-749),鉴真到振州江口,冯崇债“来迎”,“设斋供养……入州大云寺安置”。“住一年”,冯崇债“自备甲兵八百余人送”鉴真“至万安州”,冯若芳“请住其家,三日供养”[76]P67-71。

天宝八年,鉴真到始安郡,“冯古璞等步出城外,五体投地,接足而礼,引入开元寺……自手行食,供养众僧……和上留住一年……亲送和上,自扶上船,口云:‘古璞与和上,终至弥勒天宫相见。’悲泣而别去。”[76]P67-71

天宝间,高力士“奏取”茂名县思乾井水“归朝”[15]。

天宝十四年,高元珪“薨于西京大宁里”[47]P146。高承龙,高承秀求苏预为高元珪撰碑文,以“刻名行于金石”[47]P146。

天宝十五年六月,冯季康从永王李璘反,后又“贰于璘”,与“康谦投于广陵之白沙”[78]。

天宝大历间,冯家一子弟任端州刺史。按:韩翃《送端州冯使君》云:“白皙风流似有须,一门豪贵领苍梧……玉树群儿争翠羽,金盘少妾拣明珠……”[79]可知,冯刺史“一门”都是“领”岭南的“豪贵”,甚为富有,在当时岭南有此地位者,应是岭南冯氏家族的人。韩翃是天宝大历间诗人,故有此条。

永泰元年(765),吕太一乱,“罗州首领冯季康”“贾勇先登”,“擒”太一“裨将”,“岭南遂平”,但“或言”他“入广州,多匿货宝”,遂被“搜”家处“死”[80]。

大历四年(768),冯崇道为冯季康之死“乱”,“前后累岁,陷没十余州”[81][82][83][84]。按:王兴瑞考证冯崇道是冯季康“族人”,是为冯季康之冤死而为乱的[29]P53,今从之。

大历五年,代宗为冯季康“昭雪”,派莫赋往岭南“宣慰”季康等“遇害之家”,“务令得所以慰遗孤”[84][80]。

约唐宪宗前后,赐紫金鱼袋冯公去世,葬海南省琼山县陶公山下,“翰林学士李吉甫撰文。”[85]按:李吉甫任翰林学士在唐宪宗前后。

唐末,冯家“犹为富室”[86]。

结 论

这是首篇有关岭南豪酋家族史论文。冯家人才辈出,风骚独领,影响岭南近四百,学术界对冼夫人和高力士的研究虽甚为热烈,但多局限于对其本人的研究,对其背景冯家多有忽略,自然难于洞悉二人及岭南历史,望本文能对深化冼夫人和高力士研究,有抛砖引玉之作用。

[1][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一谯国夫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魏徵.隋书·卷八十谯国夫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冯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零九冯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清]张岳松,明谊.琼州府志·卷首沿革表[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9][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二冯融传[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卷九百六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何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一十七广东南路[M].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五十四陈頵传[M].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影印,1999.

[1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十九丘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2][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卷九百九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一百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后晋]刘昫.旧唐书.[M].卷六十七李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九十三李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7][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四,卷八百四十六,卷九百六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9]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M].北京:中华出局,1984.

[3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1][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三百五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2][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五十五宁纯传[M].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3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4][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5][宋]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6][清]郝玉麟,鲁曾煜.广东通志.卷五十二物产[M].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8][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七,卷八百四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0]广东省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县霞洞墟唐墓简报[J].考古,1986,(1).

[41][民国]张以诚,梁观喜.阳江县志·卷二十一职官志一[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42][宋]王溥.唐会要·卷三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3][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七刑法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4]王承文.唐代“南选”与岭南溪洞豪族[J].中国史研究,1998,(1).

[45][宋]王存.新定九域志·卷九[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46]陶仲云,白心莹.陕西浦城发现高力士残碑[J].考古与文物,1983,(2).

[47]吴钢.隋唐五代墓志铭·陕西卷(第1册)[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48]周绍良等.全唐文新编[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4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挖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6).

[50]周忠泰.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亲被杀二事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

[51]广东省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唐代许夫人墓[J].文物,1990,(7).

[5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十二许敬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4]郁贤培.唐刺史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5][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7]周忠泰.论岭南冯氏集团与唐太宗孙的联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

[5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9][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八十一三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0][民国]陈公佩.钦县志·卷十三艺文志·金石[M].民国三十六年石印本.

[61][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一刘延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十上刘胤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一高州[M].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零七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8][唐]郭湜.高力士外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9][民国]林温伯等.茂名县志稿·卷十二艺文志[M].香港:海珠书院,1971.

[70]杜文玉.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A].荣新江.唐研究(第四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零七杨思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杨思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5][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六,卷六百六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6][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7][清]杨颐,郑业崇,潘泰谦.茂名县志·卷八纪述·金石[M].高州富文楼刻本,1888.

[7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玄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9][清]彭定求.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0][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五十五何如瑛传[M].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8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五李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李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4][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五纪事三[M].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85][明]戴璟.广东通志稿·卷三十八陵墓[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86][明]黄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姓氏[M].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猜你喜欢

高力士冯氏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破案赚酒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破案赚酒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