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心理活动分析
2012-04-08李佳
李佳
(牡丹江医学院公卫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可以说,病人的心理、生理和治疗复杂地交织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同青年、老人、儿童、妇女、犯人等人群心理学类似,我们提出病人心理学的概念。
1 病人的心理活动
1.1 抑郁:严重的抑郁又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这是一种无路可走、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情绪状态,多发生在患有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Seligman认为,当一个人对情境失去了控制力,并深知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情绪。这种情绪状态多数是不稳定的,因而只要病情略见好转,或外界环境稍加改善就能烟消云散。不过,这种情绪状态在少数人身上也可以持续存在,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有的还可诱发继发性疾病。
1.2 焦虑[1]:生病是桩不愉快的情绪刺激,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心境不佳,处事时总感到心烦意乱,基于这种心境,就容易出现焦虑或消沉的情绪反应。
完全消除病人的焦虑是不容易的,何况轻度的焦虑状态对治疗疾病还有益处。但是,医生与护士对极端焦虑和长期处在焦虑之中的病人要格外重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以免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其它疾病。
1.3 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得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或无法救治。对别人的好言相劝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怕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偶尔的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身体某部位稍有异常感觉,便乱作猜测。如果严重偏执,甚至出现病理性的妄想。
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往往以封建迷信来理解自己生理机能的不正常现象。当病程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迷茫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1.4 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希望尽快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1.5 被动依赖:进入病人角色之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状态。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即使往常在家中或单位地位不高的成员,现在也突然升为被人关照的中心。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软绵绵的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
当前护理学新的理论观点认为,病人患病后所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故提出“健康自控”说,主张发挥病人在病程转归当中的积极主动性。
1.6 否认:否认虽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又起贻误病情的消极作用。例如,有位女青年身患肺癌,自己却矢口否认,拒绝治疗,半年时间就因脑转移而死亡。有人对乳腺癌的女患者进行调查,发现那些延误诊治的人,大都是带有否认倾向的人。
2 心理分析的过程
病人的需要多种多样,极为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医护人员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所以只有针对病人的具体需要,或是满足,或是说服限制,或是劝止,使他们感到被理解、受尊重、正在接受满意的治疗。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反应,易于产生各种心理活动。
治疗时期,在正式治疗时要先进行两周左右的试验性分析和联想,进一步确定诊断,排除分裂症或抑郁类精神病,才能正式进入第一期治疗。第一期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并且维持一个治疗上的同盟关系。病人必须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保持对治疗的基本信任。第二期治疗主要是移情的出现及其解决。病人出现的移情会逐渐发展,医生要适时地予以解释,使病人能区别他和医生之间的治疗同盟,现实和被移植歪曲了的现象,能区别医生的实体和他出自幼儿感情对医生歪曲了的形象。第三期治疗即结尾期,使病人放弃把医生当作替身的态度,放弃医生是移情中幼儿期父母的形象,能承受和医生分离时的焦虑和丧失亲人的痛苦。
[1] 严和.医学心理学概论[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