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19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2-04-08杨志刚
杨志刚
(天津市宝坻区中医院,天津301800)
前列腺癌是男性前列腺肿瘤中最常见类型,近来的研究表明有年轻化的趋势。内分泌因素在前列腺癌中起一定的作用,肝硬化导致雌激素降低的患者中发病率较低。据文献报道,它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尸检中得到证实。此外据文献报道前列腺外区萎缩后增生和异性增生等癌前病变与前列腺癌似有密切关系,而内区腺体良性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似无直接关系[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院2000至2008年前列腺癌手术19例。其中10例由手术摘除检出,其余9例从电切碎组织中检出,材料全部经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并进行术后随访,最长者10年,最短者1年。
1.2 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平均58岁,大多数患者主诉排尿困难、尿频、血尿和发热等症状。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与B超检查一致,质中等,结节状,少数精囊变硬。
1.3 病理检查
1.3.1 肉眼检查:完整标本呈弥漫增大或结节状,最大直径10 cm。切面见瘤细胞分界不清,灰白淡黄色,质硬,常有沙砾感,大小不一。破碎标本呈黄色或淡黄色的小块组织。镜下观察:①高分化腺癌9例,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腺样结构,似增生的腺体,但癌细胞体积较大,核较深染,常呈多层排列,浸润间质。②中分化腺癌6例,全部或部分腺样结构,但腺体排列紊乱,异性明显,且有时出现筛状结构。③低分化腺癌4例,癌细胞一般较小,排列成实体巢或者条索状,缺乏腺腔样结构。纤维间质和炎细胞反应重。实际病例中多数有几种混合而成,且大部分高分化和中分化,有时在诊断上造成一定困难。但这些病例均有一定的异型性,腺上皮失去正常的双层结构而单层排列。
1.3.2 免疫组化 PSA抗体证明前列腺上皮分泌细胞的标志,特别是用于识别前列腺来源的肿瘤。
2 结果
19例患者病理检查均属腺癌,表现为正常大腺泡结构消失,基底膜消失,组织结构异常,核间变和间质浸润等形态学改变;其中高分化癌5例,占26.3%,中分化8例,占42.5%,低分化腺癌3例,占15.6%,未分化癌3例,占15.6%。其中以中分化多见,癌组织均侵及周围组织,8例侵犯神经组织,2例侵及腰椎。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和电切的广泛应用,对病理诊断标准认识的提高,使PC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单纯切除或电切检出率为20%~30%,对老年患者肛门指检中触及硬结者应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对临床分期提供线索。必要时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穿刺活检虽为创伤性检查,但仍为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易被患者接受的诊断方法,且对早期诊断、病理分级、选择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3.1 前列腺癌的分类和阶段:根据临床病理特点,①原位癌:无症状,仅见镜下腺体或导管被异性腺体代替,但基底膜完整,腺叶结构保存,似乳腺小叶原位癌。②潜在型癌:无症状,多于尸检中发现,多位高分化。③隐匿型:以转移为首发症状,无明显局部症状。④偶发癌:临床表现为前列腺增生,手术切除后病理中发现转移癌。⑤临床癌: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3.2 组织学类型:①一般类型者,包括腺泡癌,乳头状腺癌,单纯癌,透明细胞癌。②特殊类型者,包括粘液癌,导管癌,移行细胞癌,子宫内膜癌,小细胞癌和其他神经内分泌癌。尤其是近年提出的假前列腺增生性前列腺癌是以组织学表现类似良性增生为特征的癌。
3.3 扩散和转移:前列腺癌中侵犯包膜很常见,但临近组织侵犯较晚,日常外检中细胞间变多不明显,腺周平滑肌与腺体关系不协调较易观察。近年提出的分泌细胞中出现大核仁是一项值得注意的指标。鉴别诊断:①中至重度前列腺上皮内瘤:腺上皮层次增多,胞核拥挤,呈现轻度至显著异型;增生腺体的多层腺上皮细胞形成突性团簇(从状)或具有纤维血管囊的乳头突入扩张的腺腔内,并可形成簇状;基底细胞层尚存,基底膜未受损。胞核有程度不一的间变,核仁不大。②非典型腺瘤样增生:有新生的小腺体,大小形状不一致,较密集,基底细胞增生和透明细胞筛状增生等。③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呈现结节性增生,边界清楚(无包膜)。结节呈密集的由基底细胞构成的大腺泡。腺腔多存在,或不明显以至消失。有的腺腔可较大,被覆1~2层基底细胞,为不完性基底细胞增生,易误为腺癌。④前列腺透明细胞筛状增生:结节内密集的腺泡较大,形成乳头状、筛状结构,间质较少,增生的腺上皮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富含糖原、粘液)、胞核无异型,大小一致,呈椭圆形或圆形,核仁不明显,不见核分裂象,这类在临床易误诊为前列腺透明细胞癌。⑤慢性前列腺炎:见弥漫的慢性炎细胞浸润,腺体和导管上皮呈受压改变[2]。
[1] Juan Rosai(著),回允中(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上卷).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229.
[2] 张惠箴,蒋智铭,施琳.临床A期前列腺癌的病理特征的漏诊误诊原因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1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