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临沧佤族的节日文化与佤族的现代化

2012-04-08杨明艳鲁芳

关键词:临沧佤族民族

杨明艳 鲁芳

试论临沧佤族的节日文化与佤族的现代化

杨明艳 鲁芳

佤族是云南的世居民族之一,佤族的节日丰富多彩,但节日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促使佤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摒弃节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传承和创新节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佤族;节日文化;传承;现代化

佤族是一个与德昂族、布朗族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且文化悠久的民族,佤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它跨境而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西南部和缅甸北部佤邦。在中国境内,云南省的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县,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是佤族分布的边缘区。2003年底临沧市约有佤族22万余人,临沧佤族大多自称“巴饶”、“斯佤”、“勒佤”、“阿佤”、“腊家”等。[1]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临沧佤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佤族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既展现了佤族的传统文化,又融汇了佤族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尽管佤族的节日丰富多彩,但节日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促使佤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摒弃节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传承和创新节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一 临沧佤族节日概况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临沧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贡象节、新火节、新米节、新水节和播种节等。2004年,为促进经济和发展旅游业,沧源县新创“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佤族的众多节日,主题不同,特色各异。佤族既有许多与附近的傣、汉等民族相同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火把节等,也有一些本民族所独有的节日,如贡象节、摸你黑狂欢节等,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独特的节日。

贡象节:流行于沧源的班老、班洪、南腊几个乡,过节时间是每年春节后的第3天。过节这天,大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各村寨各备一份礼物(有绿叶的甘蔗2棵、芭蕉1串,1尺方圆的糯米粑粑2块、蜡烛1包、茶叶1包、红公鸡1只),不约而同地前往南滚河上游的巴本巴贺集中。集中后,大家把带来的礼物摆放在篾桌上,人们围着篾桌下跪,然后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者领头唱祈祷词,祈求大象安住长寿,保护寨人消除灾难,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粮食年年丰收。[2]贡象节禁止人们上山打猎和从事田间劳动,据说是为了让大象愉快地度过这一天。沧源佤族“贡象节”的具体起源时间现已无文字资料可查,但据佤族老人口耳相传,贡象节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正当佤族祖先向沧源班老迁徙的时候,山洪突然暴发,南滚河水猛涨,人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有大白象从远处游来,用长长的象鼻把人们放到象背上,驮着人们安全游过了南滚河,到达班老。随后,这些人的后代在班老一带不断繁衍,逐渐发展成为班老佤族部落。为了感谢大象的救命之恩,从那时起班老一带每年举行一次答谢大象的活动,发展到今天便形成了传统的贡象节。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按目前班老建寨已传至第16代人,据此推算,“贡象节”的起源时间大约是明朝后期。[3]

新火节:佤族视火为神圣,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改火仪式,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时间在农历十二月间或下年的元月内。新火节“辞旧迎新”的格调与汉族春节相类似,但具体习俗则是另一种格调。[4]过节时,各家各户先用水浇熄火塘里的火,全村寨男女老少就到神树林中按传统的取火方式取火(摩擦法),如果公神山取不到新火,就到母神山取,直到取得新火为止。取新火后要立即带到有威望的老人家里燃成大火,然后各家各户再来取火使用。节日当天,还要跳佤族传统的舞蹈。取新火活动,意味着旧的东西过去了,新的好的东西将会到来,人们的生活将一天比一天好。[2]

新米节:即“斋”节,佤语叫“地根俄”或“西伯根俄”、“伯根奥”、“地京哥”。过节时间基本上与布朗、德昂、景颇、拉祜、傈僳等少数民族的相同,[3]在每年农历八月(佤历十月)间。当谷子刚熟时,头人便召集老人商定过节的日子。过节前一两天内,大家要修好驮运新谷的道路桥梁。过节那天,将小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她们在田地里采摘谷穗,即拿“谷魂”。谷穗拿到家后,要杀鸡、滤水酒、蒸糯米饭、舂粑粑等,并将拿来的新谷剥几粒煮进鸡肉烂饭里,这就是“尝新米”。晚上,年轻人踏着皎洁的月光,在舞场上欢庆歌舞,喜庆丰收。[5]可见,佤族的新米节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更有较深远的思想内涵,节日中佤族对“谷魂”的崇拜,就是对劳动的崇拜。1990年,沧源佤族自治县颁布《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为佤族新米节”,新米节期间还举行隆重的文艺活动。[5]

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摸你黑”是远古时候佤族先民用一种叫“娘布落”的能医治百病的神药涂抹在脸上,用于驱病辟邪,求得健康平安。[6]为弘扬佤族节日文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沧源佤族自治县于2004年开创了“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每年的五一,人们自发来到指定地点,用仿制的、具有防晒、美容护肤之功效的黑色泥状保健品相互涂抹。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因此“娘布落”的颜色是黑的,在“摸你黑”活动中,谁摸的最黑谁最美,满脸摸黑,代表开心永久;摸得越多,意味着幸福就越多。[6]这是一个以促进民族团结,继承与弘扬佤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的民族节日,也是加快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努力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重大举措,自举办以来宣传了沧源、宣传了临沧,同时还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它是21世纪佤族节日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

二 佤族节日文化的积极意义

佤族的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每逢节日,佤族的一切文化形式得以充分展现。[7]如过春节时,大家打歌跳舞唱调子、打陀螺等,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踏青谈恋爱。这些有声有色的文娱活动,既增强了佤族的民族认同感又给青年男女择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佤族还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甩发舞已成为佤族舞蹈的标志。佤族民间歌曲主要有:风习歌、劳动歌、抒情歌、娱乐歌和儿歌。[8]这些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抗英的史诗式民歌,有传播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的民歌,有歌颂毛主席、共产党的唱调,还有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以及妇女玩耍时的玩调和与风俗习惯有关的歌曲等。随着民族交往的扩大,民族文化的交流,很多佤族还能用佤汉双语唱歌,这对增进民族间的友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充分展现了佤族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大家通过唱歌,还丰富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生产等方面的了解,从而使唱歌成为传播佤文化的重要纽带,体现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对佤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另外,有的节日期间还伴有一定的贸易活动,从而使节日具有了物资交流的功能,特别是2004年新创的司岗里狂欢节更是体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思路,对佤族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佤族节日文化中的消极作用

1.节日中存在畸形的消费观和赌博行为。

佤族重视节庆,在节日祭祀中杀牲、杀鸡,买祭祀的礼品,并且在节日中大吃大喝,这在佤族饮酒习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佤族大多数生性豪爽,热情好客,欢迎客人以酒为重,认为“无酒不成礼”,而且待客敬酒的习俗更是多种多样。祭祀时酒是必不可少的,喝水酒更是佤族盛行的一种风俗。(水酒,佤语叫“布来浓”,是佤族传统的散热解渴驱乏的清凉甘甜饮料,也是佤族代客议事、杀鸡宰牛、婚娶丧葬、起房盖屋、供神祭祀的必需品。[5])特别是重大节日和活动,白酒可缺,但水酒不可缺。大多数佤族都特别喜欢喝酒,有的人甚至以酒当茶,嗜酒如命。节日中的过度饮酒习俗和大吃大喝风气给社会财富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使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偏低,至今还残存着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的佤族变得更加贫困。另外,节日中有的佤族还喜欢赌博、打麻将,这容易让人们沉溺玩耍,耽误农活。

2.节日中过多偏重神灵崇拜和宗教活动。

佤族全民信仰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并且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5]这些崇拜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佤族的精神禁锢,而且在佤族的节日文化中体现得较突出。佤族一年中宗教祭祀活动很多,在节日中几乎都有大量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多属于迷信活动,村寨头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主持祭祀,大量财富花费在祭祀活动中。可见,过多的祭祀活动,既耗费了佤族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阻碍了科学技术在佤族村寨的普及、推广,也延缓了佤族现代化的进程。[7]

3.节日中禁忌种类繁多。

佤族相信万物有灵,为避免惊动神灵,节日中衍生出很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杀鸡猪、剽牛,不能走亲访友,自家的炊具、生产工具、饲养的牲口不能留在山上,春节后忌结婚。砍木鼓、拉木鼓时,全寨人不能出门下地,结婚不久的人不能砍木鼓、拉木鼓。火把节头天早上不能随便进别人家。接新水时,农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大家修理水井和排除赃物和废水后都不能用井水和沟水,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寨老把修理以后的水舀在碗里祭神后,全村人才可以饮用。贡象节不出工,不狩猎,不走亲访友。新火节忌讳下地劳动。[2]这些繁琐的禁忌,大多数是佤族担心惊动神灵而提出的,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尽管这些禁忌的产生和形成有一定的社会与思想根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佤族的思想和行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节日中关于生产方面的各种禁忌耽误了农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些禁忌已逐步被打破,但佤族要加快现代化进程仍须不断破除迷信,进一步解放思想。[7]

4.节日中的重农思想严重。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18世纪以前的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佤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和解释,因此,围绕农业生产佤族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活动,有的祭祀活动还逐渐发展成为节日,[9]因此在节日文化中“以农为本”的思想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佤族的节日活动很多都与农事有关,如以祈求获得丰收的春节、青苗节、播种节、新米节等。另外,在有的节日活动中尽管存在部分商品交易,但由于经济不发达,产品种类少,所以节日中的商品数量及销售额都非常有限,这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显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然,这种情况在2004年新创司岗里狂欢节后有所改观,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 传承佤族优秀节日文化,促进佤族现代化

1.大力开发节日文化中的民俗风情发展旅游业。

在旅游业中,越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越能吸引人。佤族作为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可以通过着力开发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来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如在节日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佤族风情表演和展销富有佤族特色的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佤味小吃、土特产等来吸引更多的游人,还可以通过让游客观光佤族原始村寨来体验别样的旅游情趣。[7]近几年沧源县在司岗里狂欢节时举行的大量民族风情表演和商贸活动就有力地宣传了沧源、宣传了临沧,从而带动了临沧旅游业的发展。

2.大力加强节日中的文化活动宣传新思想。

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变化,佤族节日文化中的一些旧传统、旧观念不断受到新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佤族节日中还大量存在着的浪费、赌博,祭祀鬼神等迷信思想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如何传承和创新佤族的节日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节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已成为当前佤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思考内容。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节日的群众性、影响大的特点,使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针对佤族节日中还存在的大量迷信思想,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家认识到佤族传统节日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引导佤族群众相信:要发家致富奔小康靠的是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自己的辛勤劳动,靠的是科学技术在佤山的普及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7]

3.大力开展民族间的节日文化交流活动促发展。

斯大林指出:“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在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由于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遭遇,因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7]因此,要使佤族的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富有特色,我们还应该积极开展各民族间的节日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可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下,积极利用佤族与周边民族相同的一些节日共同举行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让各民族既可以利用节日充分展现自身的文化优势,也可以大力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节日文化的精华,从而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

4.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不断提高佤族人口素质。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程度与来自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旧思想、旧习惯的多少是成反比关系的。民族要发展,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教育入手,从提高佤族人口的素质出发,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不断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观念的佤族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佤族逐渐摆脱落后思想的羁绊,从而消除佤族节日文化中存在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最终达到促进佤族发展的目的。[7]

[1]高宏慧.论临沧佤族节祭文化的特点与开发[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临沧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临沧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9.

[3]段世林.佤族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佤族节日—新火节[DB/OL].http://club.travel.sohu.com/r-feng-160743 -0 -2 -0.html2008 -10-29.

[5]沧源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沧源佤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79,85.

[6]摸你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10730.htm.

[7]张茂梅.论毛南族的节日文化与毛南族的现代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8]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50-152.

[9]佤族.[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070.htm.

On Modernization of Wa People’s Festivals Culture

Yang Mingyan Lu Fang

Wa People is one of an ethnic minority inhabited in Yunnan Province,with diversity of festivals.However,their festivals contain both essence and dregs.So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modernize the Wa People is to discard dregs,inherit and innovate good parts of their festivals culture.

Wa People;Culture of festivals;Inherit;Modernization

K892.355

A

1672-6758(2012)02-0141-3

杨明艳,硕士,副教授,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教学。邮政编码:677000

鲁芳,硕士,讲师,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临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邮政编码:677000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临沧俐侎人节日文化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Class No.:K892.35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临沧佤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多元民族
登高方觉天地厚 继往开来谱新篇——云南省临沧公路局发展回顾与展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