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2012-04-08杨丽萍

关键词:语码混用语言学

杨丽萍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杨丽萍

语码转换作为网络交际的突出特点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由来已久,却大多停留在日常交际中,对诸如网络语言的电子语篇语码转换研究却少之又少。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网络语言的特点,分析影响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因素以及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的功能。

英汉语码转换;社会功能;影响因素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或语言代码。出于社会及政治原因,香港人在日常会话中易频繁出现英汉语码转换的情况,特别是英语和广东话的交叉使用。相比而言,这种现象在中国大陆并不明显,因此有关英汉语码转换的研究多是围绕英语课堂中教师及学生语码转换的使用及功能或是书面语体语码转换的特点。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英语的普及化改变了这种现状。依托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语言,既有口头语篇的特点,又有书面语篇的特征。网络语言做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变体,其产生和发展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虽然中国的网络语言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的范畴却早已超越了网络流行语的简单收集以及语言形式的简单描述。总的来说,网络语言的形式灵活多样,虽然仍以汉字为主,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字母,符号等,而这其中英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网络交际中出现英汉语码转换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目前有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自然语篇中,而对诸如网络语言的电子语篇却鲜少涉及,但仍不乏一些杰出研究者及研究成果。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nita Pandey(对英国两所大学学生使用两种语言方言进行网络交际进行研究,得出网络语言中语码混用更为灵活多样的结论。Ho.J.W.Y基于对ICQ发展史上中英文功能互补性的研究,得出语码混用及转换如何促使双语者有效地克服交际的压力,从而实现网络实时交际的特定目的。国内代表人物有魏在江(2007)对电子语篇中语码混用现象的系统分类,探讨了网络中的语码混用较之于自然语篇中的语码混用的新特点。何娟(2009)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特别是引入了原型范畴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网络语言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网络语言语码转换现象,揭示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及在网络交际中充当的功能。

一 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

网络交际语码转换同日常交际语码转换一样,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一些因素的驱使。在社会语言学范畴内,研究旨在揭示和说明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语言代码除了表示语言学上的符号意义之外,还蕴藏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唐斯(William Downes,1998)就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因素才能得以解释的语言特性。霍尔姆斯(Holmes,2001)指出语码转换主要受话题,情景以及听者的影响。布洛姆和甘伯兹(Blom&Gumperz,1972)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指出社会活动,包括参与者,场景和话题制约了语言变体的选择。尽管对影响语码转换因素的研究众说纷纭,但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话题、参与者、交际场景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网络交际的参与者为网民,场景即为会话的语境。鉴于网络交际中语境是动态存在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不列入研究的范畴,而主要聚焦于话题、参与者以及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

1.话题。

不同的话题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是不同的,在网络交际中,有些话题是比较严肃的,比如有关政治、科技等的话题,如果在交际中,过多的使用英汉语码转换的话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话题的严肃性大大降低,这时发生语码转换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相反地,有些话题是广为接受的或者无伤大雅的,比如一些八卦,小道消息的讨论,这时候交际双方纯粹是将其作为消遣的谈资,语码转换的高频使用能制造娱乐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倘若交际双方谈论的话题是避讳的或不宜直接表达的,或者纯粹单语表达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及表达不清,这时候往往会转用语码转换。

2.参与者。

就中国网络交际而言,参与者的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特别是大学生,这些人至少都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英语,因此都有一定的英语熟练使用能力。参与者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码转换出现的频率。在网络交际中,如果参与者是外贸公司的员工或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那么语码转换使用的频率就会高很多。相反地,如果听者是一个英语的门外汉,那么言者就不能过多地出现英汉语码转换,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3.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Heller(1982)曾指出语言的选择并不是单纯由语言能力决定的,有时也是塑造自己社会角色的手段,在语码的选择上未尝不是如此。尽管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对不同的语言或者语言变体投射不同的情感,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就中国社会语境而言,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人一般被视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候英语的使用会被视为炫耀,被人所排斥。因此在网络交际中,除非话题参与者彼此熟悉,也就是说对对方的身份,教育背景都有一定了解,才敢放心使用语码转换;否则为了不致被误解为媚外或炫耀,通常会尽量避免,这主要是为了制造一种身份认同感。

二 语码转换的功能

关于语码转换的功能,甘柏兹(1982)曾列出以下六类,分别是引用、重复、插入语、信息限制、个性化和客观化对比。在网络语言语码转换功能的研究中,除了考虑上述因素之外,还应该结合网络语言的特性。总的来说,网络语言语码转换具备下列功能:

1.方便。

节省时间,鉴于网络交际是通过键盘输入实现的,在交际过程中多是一对多的情况,如果你的输入慢,则可能插不上话,达不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如果能适时转用相对简短的英文代替中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中文表达的“世界贸易组织”若转用英文“WTO”,非但不会阻碍交际,更节省了时间。再者,很多情况下,一个英语单词并没有完全对等的中文形式。为了表达方便,人们往往会使用英文形式。如下例子:

A:明天有个seminar。

B:哪一科啊?

A:市场营销。

在上例中,人们倾向使用英文单词 seminar,因为seminar一词对应着很多中文意思,但没有单一的一个中文单词可以对应这里的“课堂研讨会。为了不造成误解或费力解释,直接使用seminar,简单明了。

2.顺应社会规范。

虽然网络交际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人们的会话还是会受到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私密的或者难以启齿的话题上,人们还是会遵从社会规范而转用另一种语码以达到避讳的效果。比如说,在谈论女生经期是否正常的话题上,毕竟“月经”这个话题是比较隐晦的,因此一般会说成MC=Menstrual Cycle(生理周期)。

3.引用。

在网络交际中,有时候直接引用英文原文更能直接表达含义,或者换句话说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或转述的中文并不能精确或者充分表达其内在含义,特别是那些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说一个英文笑话,如果翻译不好或直译,就可能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如这个英文笑话“I want to die peacefully in my sleep,like my grandfather..Not screaming and yelling like the passengers in his car.”如果直接翻译出来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4.复述强调。

通常为了强调一个信息点的重要性,人们往往会把刚阐述过的一个信息点用另外一种语码复述,起进一步说明的目的。如下的例子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我今天跟一个网友视频,真的是恐龙一只,太丑了,so ugly!”这里,说话者为了突出“丑”,在说完“丑”之后,紧接着使用“ugly”,起到强调的作用。

三 结论

语码转换从产生之日起就不乏反对的声音,反对者认为语码转换是非正统的语言,称其不伦不类,难登大雅之堂,因此近年来提出关于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禁用或少用英汉夹杂的现象。通过上述的分析,必须指出的是网络语言英汉语码混用并不是网民的任意行为,而是受一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源于西方国家的因特网,在很大程度上与英语脱不了干系,因此就算在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国网络语境下,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英汉语码的转换或混用,而且充当着特定的交际功能。

[1]William Downes,Language and Socie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9.

[2]Janet Holmes,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01:34-44.

[3]Blom,J.P.& J.J.Gumperz.Social Meaning in Linguistic Structure:Code-Switching in Norway.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J.J.Gumperz & D.Hymes(eds.)[A].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2:421-423.

[4]Heller M.Negotiations of Language Choice in Montreal[C]//Gumperz J.Langua- ge and Social Identity.Cambridge:CUP,1982:108 -118.

[5]Gumperz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UP,1982:80.

[6]魏在江.电子语篇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5).

[7]何娟.从认知视角看网络语言中的英汉语码混用[J].语言学研究,2009(58).

On Code Switch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On-lin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

Yang Liping

Code switching which is an outstanding feature in Chinese on-line communic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linguists.It is a long history for linguist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f code switching,but it is confined in daily communication with little touch upon code switching in e-discourse such as discourse in on-line communication.Factors influencing code switching and functions code switching served in on -line communication.From sociolinguistic aspe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Code switch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ocial functions;Factors influencing code switching

H0

A

1672-6758(2012)02-0117-2

杨丽萍,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邮政编码:350007

Class No.:H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语码混用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农药配制和混用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眼药水混用致一过性全盲一例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铁路信号显示的发展与思考》之三——多种显示制式混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