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蛮先民之古越新探
2012-04-08杨仁里
杨仁里
(湖南江永县民委,湖南 江永 425400 )
现代研究表明:现代瑶族有部分源于梅山蛮,梅山蛮又源于古越。古越中又有古三苗的融入。因此,现代瑶族自称多,他称也多。瑶族起于“多源”,瑶学界已有共识;若起源再分“主源、次源”,需要一定比例,似乎是个难题。在一定范围内已形成较集中的瑶族支系,又有族源认同感,如五岭地区的平地瑶及散见的过山瑶、盘古瑶,以及铜鼓文化有鸟图纹饰的大化、巴马布努瑶,加起来人口逾百万,多由古越(或曰于越、於越、大越,下同)演化而成。瑶族民间流传的会稽山、平王与高王、洪水浸天门等故事,均与古越有关,建议瑶、史学界给予关注。
一 会稽山的瑶族文化内涵
瑶族文献多载有会稽山。干宝《搜神记》:“帝乃封盘瓠为会稽侯,食会稽郡一千户。”郭璞注《山海经》:“昔盘瓠杀戎王,高辛氏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三百亩地封之。”广西瑶学学会创始人并首任会长的黄钰先生辑注《评王券牒集编》,正本型有57篇,其中48篇写了把盘瓠夫妇“送入会稽山(浙江)安住”(引号内“浙江”为黄钰先生原注),有6篇写“送入青山白云中”,有2篇写“洪水登天,人民尽绝,重有伏牺兄妹”,有1篇写“送入昆仑七宝洞”。 “送入会稽山(浙江)安住”占84.2%;“洪水登天” 与会稽地域有关,占4%弱。
会稽山,在古越地今浙江韶兴。会稽山因何得名?史籍上多有陈述。《越绝书·外传记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夏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视中州,……遂更茅山曰会稽之山,……禹崩之后,……启(继位)使(派)使(使者)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会稽)南山之上。禹以下六世而得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吴越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群臣。乃大会计,更名茅山为会稽山,亦曰苗山。”《十道志》曰:“会计本名茅山,一名苗山,……吴夫差入越,王以甲盾五千保会稽山”。茅,即茅草,三苗居之称苗山。茅、苗同意,草也;同音,苗也。会稽山,原是苗民居住之山,起始于大禹更名。
会稽与大禹生死相依:《史记·夏本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埳,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水经注·渐江水》:“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又记“昔大禹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其根,秋啄其秽。”《山海经·南次二经》:“会稽之山,四方。”郭璞注:“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吕氏春秋·安死》、《墨子佚文》、《淮南子·齐俗》等古籍均有类似记载。
古越起源于会稽山。《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亦云:“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号为於越。”《越绝书·记地传》:“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无余初封大越,……千有余岁而至句践。”
“古越”、“古越国”、“古越族”是后人的称呼。“古”与“新”相对应,“新”指从于越勾践子孙次第分蘖出来建立的许多越族集团。《汉书·地理志》记述曰:“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 “不尽少康之后”即不完全是少康的后裔。少康后裔,也并非全部演化成瑶族,只有于越直系之末有一支才是瑶族先民。若以纵向看古越,便会明了:古越国起于无余,兴于周,盛于勾践,终于无疆。疆后,越王族子孙占地很少,且寄人篱下。为免受异邦屈辱,遂有 “鋗本越勾践子孙,与其君长避楚走丹阳皋乡,更姓梅,因名皋乡为梅里”(李调元:《南越笔记·梅岭》)的记载。由此便演译出由汉至宋1200余年波澜壮阔的“梅山蛮”历史画卷。
二 古越族是梅山蛮的直接先民
秦末汉初距今已有2200多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统一六国,传至二世,天下大乱,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相继起义。时鄱阳令吴芮参与项羽起义,用越人梅鋗为将,同其婿英布训练士卒,挥戈反秦,屡建战功,项羽给鋗封地十万户。《读史方舆纪要》:“梅鋗城,(祈门)县西十五里,鋗,吴芮将也,项羽封鋗十万户,盖邑于此。”《史记·项羽本纪》云:“鄱君吴芮为衡山王。……鄱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衡山,今湖北黄冈。另有一说,梅鋗的封地在岭南台山,称台侯。《羊城古钞·人物》记道:“项羽封鋗为台侯,食台以南邑。”“台”在今江西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县交界的大庾岭。为何称之为梅岭?《广东新语·山语》云:“梅岭者,南岳之一支也。……汉书曰台山,舆地志曰台岭。……而梅岭之名,则以梅鋗始也。”还有一说,项羽封了十八路王侯,都有实地,如,封吴芮为衡山王,辖六县,约三万户,唯独对梅鋗的封地是空头支票,不提食邑在哪,梅城没有十万户。上峰说,你要地有的是,靠你凭武力去南方争夺。汉高祖刘邦夺得政权,项羽封地不算数了,重新对功臣封地,如封曹参10600户,周勃8100户,萧何任宰相另加封8000户,……《通志》说“封鋗广德十万户”是皇上旨令。难道说梅鋗比曹参等人功劳还大?可见亦是徒有空衔。可是,“天子无戏言”啊,于是,《粤中见闻》云“刘邦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鄱君之将梅鋗有功,从入武关”、“越王勾践子孙,更姓梅,散居沅湘”。《湖南考古略》云:梅鋗“居今安化梅山。”同治《安化县志》引《楚志》说:“梅鋗从吴芮之国长沙,以益阳梅林为家,遂世有其地。”这些典籍记载足以证实:梅鋗确是越王勾践子孙,跟随吴芮进入湘中号地梅山也真有其事。可见,古越族就是梅山蛮的直接先民。这支湘中梅山越人,唐初称之曰莫徭,《宋史》称之曰梅山蛮、梅山徭。
梅鋗进入湘中,是刘邦的意图,方有“鄱君之将梅鋗有功,从入武关”之势。否则,吴芮是个例异姓为王,叫吴芮私招梅鋗入湘,借他一百个胆也不敢。梅鋗入湘时,准是人多势众,肩戈荷锄、气势磅礴。梅鋗入湘后,倚重“对高祖开国有功”,吴芮理当关照。吴芮子、孙五代世袭,均开绿灯。从汉初到南北朝,不过六百年,梅山人“对高祖开国有功”,有历史真实性、时间近期性、传承集中性、生存依赖性。他们代代相传,为开创新家园,促进梅山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至汉末,时局动荡,群雄争起,梅山蛮又顺势攻城掠地,扩大地盘。《三国志·黄盖传》记载:“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后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过。”有学者认为,文中的“山越”、“山贼”或指梅山越人。“诸山越不宾”,是以其先祖“对朝廷有功”。梅鋗进入湘中,没有漂洞庭湖的经历,也就没有漂洋过海的传说。高辛帝时的“盘瓠对朝廷有功”却苍茫辽远,或疑子虚乌有。
三 “平王高王”故事的原型
瑶族《评皇券牒》说“混沌年间评皇出世”,《千家峒》说“周朝八百年”时,“龙犬帮助平王杀了高王”。评皇皆嘉奖“许配宫女(或公主)为妻”[1]。故事似源于《搜神记》和《后汉书》,情节基本雷同。前者从高辛帝到晋代长达3000年之久,可信度几何?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中国历史有真实年代从前八四一年即共和元年开始,共和以前年代都不甚确实。”又说:“西周时期最紧急的外患是西北方戎狄族的入侵”,“宣王子幽,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即东周平王),立褒姒的儿子伯服做太子。宜臼的母亲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平王靠诸侯的援助迁居洛邑,建立东周。”“平王避戎东迁洛邑,襄公派兵护送。平王封襄公做诸侯,逐渐收获失地,成为西方强国。”《辞源》条 “周幽王”、“周平王”有同样注释。显然,瑶族民间的传说,与这段历史有关。《评皇券牒》说:“高皇坐殿,认得盘瓠非等闲之辈”,说明高王对盘瓠很熟;又说“评王吩咐群臣,将高皇头级火化,取骨灰入瓦瓶内,安葬岗山秀水之地,受万人之祭祀也”,说明高王是平王的血亲尊长,根本不象两个相距辽远素怀深仇的敌国国君。依照通史寻找历史踪迹,面目昭然若揭。
“评王”是谁?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平王,他就是建立东周第一代帝王周平王。“高王”是谁?中国历史上有过汉高祖、齐高帝、唐高祖、南宋高宗,都是开国皇帝。可他们继位的儿子都不叫平王。“高王”是儿子继位后给父王上的谥号。中国礼俗认为:本人称爷叫太,称父叫高,本王尊其父曰高王,称高王的父亲就是太上皇。如果第一个皇帝是高祖,那么第二代就是太宗,第三代才是高宗。依照这一纲常,平王是幽王所生,平王做了天子王位,对其父幽王的称谓就是高王。
平王为何要杀其父高王?因幽王(高王)听信王妃褒姒谗言,废掉了申皇后和太子(平王)宜臼。幽王的行径,既破坏了周公的礼制,又破坏了周与犬戎的民族关系,更断送了太后、太子的合法权益。太子年幼尚无实权,太后被废无从用权,肯定“平王打不过高王”。太后想到她是申侯之女,申侯与犬戎是血亲族,只有向娘家的同族犬戎求救,才有胜算。结果在太后的努力下,串通申国又联合缯和犬戎,内外结合,杀了幽王(高王)。宜臼受诸侯拥戴立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了东周。平王尊父王为高王,符合周的礼数。瑶族文献对“平王忠王,高王奸王”的评价亦符合情理。
再说申国与犬戎地望。《汉书·地理志》:“南阳郡,秦置。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申,今南阳府北二十里,即故申国都也。”钱穆《国史大纲·上册》一编三章: 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西周三百年来之力征经营,其面向常对东南,不对西北,幽王遭犬戎之难,见杀于骊山下,似犬 戎之地亦在东南。”还举证说:“《左传》昭公四年:‘周幽王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此等戎狄正在河南省西南一带,证一。犬戎由申侯召来,申在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有申城故址。宣王时申迁于谢,在今南阳稍南。大率其国在周东南千数里,如犬戎在周西北,相距辽远,申侯何缘越周附戎,戎亦何缘越周合申,形势不合,证二。据《郑语》,当时申、西戎、缯相结。《左传》:‘楚人致方越之外于缯关’,则缯与方越、与申接壤,证三。……”显而易见,申与犬戎均在周的东南之河南南阳一线。这里原本就是三苗的活动地域,《尚书·吕刑》载:“苗民制刑,亦以吕国河南南阳,其先本苗土,故引以为戒。”即申侯与犬戎的地望同三苗活动的地域是相叠的。说明三苗和申国、犬戎曾经在较长时间内同处一个地域。他们既然有过历史性的相处,也就会有一些共同语言。瑶族《评皇券牒》最早或见于南宋,或始于汉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平王和高王”血染骊山事件之影响。
犬戎帮助平王打败高王是历史事实。干宝写怪异小说,并非记录历史。他或蓄意把“犬戎”倒写为“戎犬”。“戎”和“龙”同音,仅卷舌与不卷舌之别。把犬戎改为“龙犬”,故事更传奇,富有可读性。高辛帝时期确有犬戎为患,是否有“盘瓠龙犬”勇猛护国,再赐给公主为妻?更神奇是:盘瓠变成了虫子,为妇人耳疾,又用金钟罩了……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人类社会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是骗人的。”[2]632达尔文证明:“动植物新形态的出现,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像宗教所说的那样,是神的创造行为所引起的。”[2]634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重新评价《搜神记》和《后汉书·南蛮传》对瑶族的影响,还历史真面目,至关重要。
古越国与周王朝,是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吴越末受周王分封。西周建都镐京,比吴国晚。早期的越,在吴之南,占地很小,不见史册。《竹书纪年》记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宾”,时为前1021年,越主动向周天子进贡称臣,说明越国开始活跃起来。到了东周,越国强盛,民众高兴,周平王对越国带来好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前475—469)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地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越绝书》卷八《外传记地传》:“越王夫谭,以上至寿余(即无余)久远,世不可记也。夫谭子允常,允常子勾践,大霸称王,徙琅琊都也。勾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扬子无疆时霸,伐楚,威王灭无疆。”威王伐楚,反遭其祸,一座强盛的越国大厦,顿时倾塌。造成“无疆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亲以上勾践凡八君,都琅琊,二百二十四岁。无疆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的后果。“平王与高王”的故事应在平王东迁以后的越国兴盛时期。越国民众同情和支持平王,应是这一故事的成因。
四 “水浸天门”故事的真相
水浸天门,与洪水发、伏牺兄妹、葫芦瓜歌为同一主题。 “水浸天门”的故事在瑶族民间流传很广。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伏牺兄妹。伏牺在五帝之前。古人云:“天皇地皇人皇氏,名曰三皇居上世。”伏牺即人皇,或曰炎帝。
历史上真的有过“洪水浸天门”吗?史学博士、先秦史研究专家陈剩勇在《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传说尧、舜、禹时代,大地洪泛滔滔,东南沿海尤为惨烈。《孟子·滕文公上》:“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定所”。禹之父鲧奉帝命治水,从上帝那里偷来“息壤”,以填洪水,水患没有平息,结果被尧、舜“殛之于羽山”[3]。这场大的灾难涨涨停停延续了上百年之久。夏禹继父业治理洪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决九洲,距四海,浚浍距川。”[4]现代学者考证,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是上古时期卷转虫海浸、海水倒灌的继续。疑古大师顾颉刚《古史辨》中提出“禹和洪水传说起源于东南地区”。史地专家乐祖谋认为:“古代传说中的这次洪水和治水,很可能是全新世末‘卷转虫海浸’‘海退’在古代越族人头脑中的一个形象化的、曲折过的反映。”[5]陈剩勇说:“由于3000年前后全球性气候变迁的影响,长江下游平原在良渚文化末期遭受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海浸及随之发生的平原沼泽化,使长江三角洲平原处于一片汪洋之中,经过千年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终于毁于一旦;许多聚落被洪水淹没,文化设施被子摧毁,而其农耕之地更是常年被淹没在水中。这场大规模的水灾已经由田野考古发掘揭示的良渚文化地层沉积环境所证实。”[6]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古以来,东南为水所归,民谚有“地不满东南”之说。我们设想:当飓风猛烈、大雨瓢泼、海水倒灌,长江黄河中游以下,平原坡地长时间被淹埋,小山遭没顶之灾,这就是“洪水浸天门”的实况。这时龙蛇遍地,人在洪水中抓不到救命稻草,洪患涉来,无论尊婢富贫谁能幸免?大禹受命治水,领导华夏部落和三苗“人徒”,从黄土高原开始,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洪患过后,大地荒芜,生灵荡然无存。幸存者和新入住的居民,无论属于哪个部落或氏族,必然对资源重新占有,生存智慧和有能力的人,就是强者。跟随大禹治水的三苗,同夏越民族一道,争取生存是头等大事。尽管已融入于越,但不等于全部丧失了民族性,三苗后裔既有古越的民族及地域文化特征,又保留了先祖的顽强抗争精神,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洪灾带来的重创,企盼尽快增丁添口,恢复元气,成为他们共同的夙愿。于是,就有了伏牺义救雷公、雷公拔牙、葫芦避难、 乌龟做媒、高山滚石、修竹接尾、火烟搭桥、兄妹成婚后,生出一个“大的肉团”,剖开后抛向高山变瑶人,撒向平地成百姓优美动人的故事。从这个美好结局中,我们看到了瑶族先民三苗的伟大包容性。
如果向前追溯,就是夏征三苗;再往前,就是尧舜征三苗。经过“五帝”的长时期征伐,蚩尤部落不再是中原劲旅,一部分南下到荆、雍州;一部分到了东南沿海。夏禹承天子命,征服了三苗。三苗带着蚩尤的血缘和文化,渗透到夏越族中,让生命艰难地延续下来。于是,有了三苗与古越的融合。说梅山蛮源于古越,首因于越君长流亡,继有鋗开梅山之功。由此可以认定,古越也是瑶族的主源。古越已成为历史,他们长期积累的灿烂文化,多数已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我们至今仍在享用。它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殷实养料,也为研究瑶族历史源头提供了旺盛清泉。
五 结论
经过以上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至少是五岭地区的平地瑶和部分过山瑶、盘古瑶的先民是三苗。他们是以龙犬为图腾的部落。
第二,始祖盘瓠,是高辛帝时期的部落首领,是人不是神,是苗、瑶、畲的共同祖先。盘瓠集团加入了蚩尤部落的三苗集团。三苗一支融入夏之于越,较长时间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会稽山是于越的中心。于越是梅山蛮的直接先民。他们流传着会稽山、梅鋗、梅山蛮、洪水淹天的故事,没有漂洋过洞庭的传说。
第三,西周末年传递王位的斗争,是平王与高王故事的原型,与瑶族间接相关。
第四,洪水浸天门具有历史真实性。灾难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大禹治水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追随他完成史命的有越族和三苗。越和三苗都是华夏族的成员。伏牺兄妹成婚是在这一背景下具有典型意义的瑶族民间文艺作品。
第五,会稽山是瑶族发祥圣地。苗、茅、梅有共同的含义。
以上管见,谬误难免,敬请方家、同仁教正。
参考文献:
[1]《过山榜》编辑组.千家峒[M]//瑶族《过山榜》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12-115.
[2]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词典[M].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3]国语·14卷·晋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张居正.尚书·皋陶谟[M]//尚书·尚书直解:卷2.王岚,英巍,整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0.
[5]乐祖谋,等.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J].地理研究,1984(3):29-34.
[6]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