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优化的思考
2012-04-08徐振祥
徐振祥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一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一)优化公共艺术课程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要求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对强调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和原则的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大多数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课程。但各个高校在教育传统、艺术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整齐划一地开设这些课程并简单的按照课时学分要求来组织实施,必然会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上教条化、模板化的困境,失去公共艺术教育应有的效果。所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强调:“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因此,优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部一系列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完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优化公共艺术课程是解决当前理工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弱化现状的重要途径
理工类院校由于办学传统、学科优势、专业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公共艺术教育多处于边缘化状态。一些地方理工类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失位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为抓手,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考评要求等,能有效地强化理工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
(三)优化公共艺术课程是地方理工院校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理工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强、形象思维弱,科学精神好、人文素养较弱的现象。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艺术专业技能,能改善学生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优化公共艺术课程是地方理工类高校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必然选择
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得以异彩纷呈的前提,这也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加强课程建设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使命也在于保护、继承和发扬不同民族特色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优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能有效地把地方艺术教育资源纳入课程范畴,服务地方文化艺术发展。
二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优化的原则
(一)普及知识与提高技能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课程面向的全面性和普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要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使每一个学生获得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同时注重学生的禀赋和兴趣,因人施教,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优化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课堂教育教学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教学计划、考评办法,确保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还要把丰富的艺术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纳入课程教学范畴,以弥补进入课内的公共艺术课程时间和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
(三)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要通过优化课程,促进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的提升,通过课程学习,实现学生个体“功能性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来观察世界、发现世界和感知世界,树立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特别是充分发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诱发和引导人的联想能力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创造目的,实现学生“人格性素质”的发展。要通过实践的途径,实现“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的转变。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学生难以获得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失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艺术与科学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虽有区别,但又统一。思维学认为只有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共同开发,才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者的融和才能让人全面、和谐、完整的发展,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优化设计——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优化要围绕构建新型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展开,改变单一课型结构,取而代之的是立体多维课程体系。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理工类院校,学校改变传统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形成、具有地方理工院校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校在长期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构建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基本课程形态,艺术学科基础课程、艺术素质拓展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地方艺术特色课程、艺术素质提升课程。学校课程的优化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发挥艺术教育在开拓人的创新思维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创新能力的人。
(一)公共艺术教育各课型的主要任务
(1)艺术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注重选择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艺术知识,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我们开设的艺术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艺术鉴赏类课程,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开设“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艺术学科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这种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易于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教材,便于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而且还容易组织对教学的评价等。
(2)艺术素质拓展课程。艺术素质拓展课程是在艺术学科基础课程上的提升,表现为注重让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学的互动与体验,让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同时以其他学科课程为载体,营造艺术教育课程氛围,在教育者的自觉性与受教育者的不自觉性中获得艺术感受和艺术体验的课程,也是属于艺术素质拓展课程的范畴。艺术素质拓展课程还包括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习得的艺术课程中所未包含的艺术知识和审美态度。
(3)地方艺术特色课程。结合本地域艺术特色,积极开发地方传统的校本课程。学校所在地岳阳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很高艺术价值的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比如巴陵戏、岳州根雕艺术等,艺术影响深远。学校努力挖掘地方的文化艺术资源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发一批适合本校实际的地方艺术特色校本课程。这不但能促有助于优化建立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体现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特色,还能借助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高等教育对知识的组织传承作用,传承和发扬区域的艺术文化,促进地方艺术文化的繁荣。
(4)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就是把艺术体验与实践纳入课程范畴,以实践的形式将艺术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艺术的创造性体验与探索活动,提升自己审美素质,丰富艺术感悟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才能将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自身的素养,实现人格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直接从事到丰富的艺术活动中,到在实践中获取以充分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进而不断形成探索实际问题的精神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艺术素质提升课程。课程着力于学生艺术技能的形成和艺术特长的培养。学校在大学四年级学生中开设一些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艺术选修课程,并根据学生自身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选定一个自己喜爱的艺术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四年时间的基础培养和定向发展,毕业时基本能形成一定的艺术特长和优势。如有的学生能写出一手好的书法,有的学生音乐技能突出等等。
(二)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上课程形态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组织实施。其中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艺术学科基础课程,具体课程主要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校公共
[1]腾讯娱乐.《中国好声音》连续4小时称霸周五晚电视收视[EB/OL].腾讯网,http://ent.qq.com/a/20120724/000025.htm,2012-07-24.
[2]北村:北村的微博.[EB/OL].新浪微博,http://weibo.com/beicun,2012-10-01.
[3]周星.为了下一季――如何看待中国好声音和期待什么?[EB/OL].新浪博客,2012-10-14.
[4]谢云深.吉克隽逸身价逼一线,600万代言还嫌少[EB/OL].东北网,http://qh.people.com.cn/n/2012/1019/c182805-17606900-2,2012-10-19.
[5]王磊.中国好声音:“工业标准”电视秀?[N].文汇报,2012-09-18.
[6]王隽.舶来好声音[N].经济观察报,2012-08-04.
[7]汤葛月人《.中国好声音》是怎样炼成的?[J].新西湖,2012,(8).
[8]grace.从选秀已死到“中国好声音”[EB/OL].广告门网,http://www.adquan.com/article1.php?id=13247&cid=8,201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