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与重构
2012-04-08刘守旺
刘守旺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1 高等职业院校课堂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在当前社会竞争中,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再是唯一,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教育、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性素质更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评价的权重也在逐渐加大。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人的非技能性素质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更具竞争优势。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运用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作为教与学效果进行价值认定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非智力性素质,实现高职教育人人成才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都要通过体育教学评价这一杠杆来调节和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对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进行评价,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人目标。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
2.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价值认定,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最后为教学决策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1]。教学评价不能通过一两次的教学检查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应当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宗旨,促进教师在教育观念、思想、教学内容、模式、手段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文教育寓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否体现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否符合高职学生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加强跨界性研究;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主动的接受知识,发展学生的独立个性;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和体育素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垂范作用,学生对学习态度如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专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后续力。学生学的评价关键在于评价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教学参与和课外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提高形态机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适应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
2.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班级人数多,由于职称和晋升对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到体现,教学投入积极性不高,对教学评价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评价主要由体育教师根据平时、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出勤情况进行评分,评价的主体和内容单一,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没有纳入评价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体形态、机能变化,技能进步度和表现出来的非智力性技能等都难以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能真正体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宗旨,都是以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竞赛的形式出现,事先准备,反复演练,更有甚者评价的主体大多不是体育方面行家,这样的评价太虚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发现不了问题,不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改革更是寸步难行。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对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进行总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间差异性,对学习过程未能充分体现,使得评价缺乏激励性和公平、公正性,容易挫伤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套用大学现成的教学模式和框架,以竞技体育的项目为主线,过多的强调技术教学,重复的教学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练什么,考什么,所有专业“一锅烩”,考核的方法、标准缺乏研究和调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学习都能取得较好成绩。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人皆可成才的职教理念只能成为空谈,改革迫在眉睫。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明确评价的目的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处处充满竞争而又处处体现合作的时代,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摇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当适应“人人皆可成才”的职教理念,逐步淡化体育技能教学,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利用某些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磨练学生意志品德,培养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使学生掌握一定运动知识、锻炼方法和手段,运用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方法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形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调控,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关注学生的非技能性素质的提升。评价不是目的,关键在于通过评价来提高体育教师的育人水平,通过评价、反馈和教学反思等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教学,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鼓励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促进个性与群体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3.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是师资队伍建设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教学研究水平和道德品质同步发展;通过集体备课、校内的公开课、研究课来取长补短,推广和宣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新、老教师共同进步;教学团队通过教学研究、质量工程、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等为载体,全面提高教师驾驭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目的。
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设计、教学实施、行为技术和教学效用评价等几个方面。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发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差异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进讨论式、启发式和合作性学习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组内各成员特长和优势,实现共同发展;教学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发展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教育面向人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加强体育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又姓职,作为高等教育要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性、跨界性,要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要以立德为先、立学为基,不能一味追求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和有人文的社会有用之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要正确处理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鼓励学生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独立个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对人文素质和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围绕学生个体后续全面发展和专业岗位需求展开。
教师在制定或选择体育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认知水平和起始状态等,通过一定的努力都可达成各自目标。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愉悦的状态下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顽强意志和自信心等,增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为个人的后续发展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课程开发,了解各专业或岗位群对身心的需求,设计好体能训练项目和标准,如软件、动漫设计、文秘、会计行业等主要是长时间保持静止坐立状态,对上肢、颈椎、眼和坐骨神经等负担较重,下肢活动较少;营业员、航空服务等长时间处于静止站立状态,下肢负担相对较重[3];导游、营销业务员等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对各种耐力要求比较高等特点,有侧重的安排教学、考核内容和标准,培养专业(岗位群)需要的岗位体能,增强职业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职业岗位(群)人员的目标就各有偏重,切不可采用“大锅饭”和“一锅烩”的办法来进行评价与考核。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既能满足岗位体能需求和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又能利用运动项目特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对学生评价时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等因素,使教学评价趋于合理。
3.4 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3.4.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勤情况和“两极”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体育成绩的评定,评价的主体单一,缺乏科学性,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现行的评价倡导评价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参与评价的不仅有教师、同行,还应包含学习的主体,即学生和学生骨干,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的权重,真正体现教学主导和学习主体的作用,使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全面。
3.4.2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开始从过多关注教师的教,走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强调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评价内容拓宽为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4]。评价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对身体形态、机能、情感目标、认知水平、技能和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评价[5]。评价的指标体系可有多部门(主体)合作完成,如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入学时体检数据通过教学管理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教师通过计算软件对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计算出BMI指数、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的等级,实现身体形态机能指标评价;知识、技能可以由同行(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测试与考核,并进行等级评定,将数据上传数据平台供任课教师使用,任课教师根据其教学过程的整体表现和进步度来进行差异评价;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关心、协作、意欲和态度等可以由教师的平时记录、学生骨干、学生自评和互评来实现。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以学期考核的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忽视了对身心发展和学习态度等关键教育因素,这已经不符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不符合人人皆可成才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3.4.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评价力求将评定、筛选型的评价改为鼓励和帮助性的评价,调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各自积极性和自信心。从注重结果评价变为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过程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组织纪律性、关心他人、共同协作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品质。结合个人的阶段体育学习成长规划,了解学生的起始状态,根据规划的目标达成程度和学期或平时考核等,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学习的主体更多的参与教学评价中来,通过学期小结实现学生的自评,集体评议实现学生的互评,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4 结论与建议
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建立评价方式、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加强教学反馈和教学反思,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体系,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为了使操作简单易行,建议建立学生阶段体育学习成长规划制度,规划中体现身体形态、机能、知识技能、社团活动、平时锻炼等目标自行进行量化,一份规划和一份小结为教师对学生的自评提供定性、定量的评价依据,既可养成自我设计、规划习惯,又便于教师的合理评价。
[1]廖元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院学报.2007,(6):99-101.
[2]刘延东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讲话http://www.snedu.gov.cn/jynews/jyyw/201205/23/27139.html.
[3]陈京雄.试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体能训练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08,(36):180-182.
[4]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8).
[5]郭英, 许砚田.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