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理念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探索
2012-04-08阳秋林焦珊珊
阳秋林 焦珊珊 熊 娟
(南华大学 会计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仅具备坚实的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不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1]。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所以,培养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会计专业的职业特征。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把重心放在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不重视素质教育。为顺应时代要求应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使社会责任理念与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一 将“社会责任”理念嵌入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必要性
(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责任是社会法和经济法中规定的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责任,是由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责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这种责任实际上是一种角色义务责任或者说是预期责任。第二种是因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没有履行角色义务)或没有履行助长义务而应承担一定形式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即过去责任,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主要是对“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授,包括对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及对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2]。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与社会各界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对社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遵循社会中的各种规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各司其职,严于律己,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研究生是社会中的精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很广泛,会计信息质量也关系到社会各方的利益。同时,学习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课程,可以帮助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后 处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业务,用会计方法核算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增进社会福利,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社会责任”理念的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在会计信息造假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不少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为了自身或者本公司的利益做假账,捏造虚假财务报告,导致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活动不断出现,社会整体利益受到威胁,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是:“不做假账”。而后又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后题字“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是未来的会计人员,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关系到未来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3]。因此,高校有责任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社会责任”理念的教育,这是会计工作特殊性的必须要求。
(三)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较高层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在知识和素质方面都对自身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意识觉悟,渴望获取社会需求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渴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责任理念方面的教育。另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关注的不仅仅是高额的利润,也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深交所和上交所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提供社会责任报告。这个新兴的会计市场,必然需要掌握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为了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机会和满足市场需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有扩充自身专业知识和接受新兴领域知识的诉求。所以开展“社会责任”理念的教育,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 目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理念不受重视
笔者对国内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大多数高校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解决财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部分院校还提出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等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很少有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对学生的实际培养上突出这一点。这也是目前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大弊端。
(二)课程设置缺乏层次
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与本科课程有所区别,所涉及的内容应更深入。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出现了大量与本科课程重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共基础课、部分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课程方面,还有些课程只是名称变了,而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体现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层次差别。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才能的培养,更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倾向于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而不应该是一味的单一重复。
(三)课程体系规划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规划不尽合理,没有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课程理论的深度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规划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符合各学科交叉与整合的趋势。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陈旧、单一,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不能反映会计学科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最新进展及会计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而且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太强,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实务课程较少,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模式化和理论化难以反映研究方向和职业方向的差异[4],阻碍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难以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不符合学生本人的意愿。另外,很多院校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倾向于企业会计核算,忽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而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后,不能适应相关工作,达不到工作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有所偏离。
(四)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大多数院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只有一年时间,要在这短短一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就不得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有很大的差别,研究生教学侧重于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更强调学生参与,课程讨论和互动应明显多于本科教学[5]。而目前我国多数院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单一,仅仅是授课形式,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明显背离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另外,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也使教师授课效果不尽人意,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整合对策
(一)加强社会责任教育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会计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应在原有会计课程体系中增加社会责任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还应该通过案例介绍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强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还应该强调教师的责任,为人师表的教师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要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4]。明确老师的职责,提高老师的素质,在实际教学中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楷模,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整合课程重复内容
针对一些本科阶段已学的课程内容应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学习相同内容。重复的内容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任何提升,也使学生失去对该门课程继续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些课程可以进行一些整合,删除重复的内容,合并相似的内容。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同一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和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学科应包含另一个学科的内容、学科本身的整合、学科内容的借用等。
(三)增设新兴课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出现,新兴领域和行业不断兴起,新的会计问题也随之不断产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手段,部分基础课、专业课可试用外国原版教材和自编的外文版教材进行教学,以顺应国内外会计学发展的最新动态[6],学习会计学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及时了解会计学的前沿课题和最新的学术成果。而且原有的以企业会计为主的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增加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碳排放权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课程,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新兴会计学分支学科知识。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及职业规划需要进行选修,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日后更深入地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四)丰富教学模式
目前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针对研究生教学与学习的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由传授型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包括课堂交流、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实习、市场调研等。培养学生能动性地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可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入门指导,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手段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感兴趣的课程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好地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还应该加强案例分析及模拟做账,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厂矿企业家来校讲课或做学术报告,开拓学生思维与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科研与就业的接轨,将会计实践与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考核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不同内容和要求的课程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闭卷或开卷考试、专题小论文、口试、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只有科学的教学模式和合理的课程体系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7]。
[1]胡海波,阳秋林.基于社会责任理念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教育,2011,(1).
[2]胡海波,阳秋林.谈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责任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3]雷振华,阳秋林.基于社会责任感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4]雷振华,阳秋林.基于社会责任理念的会计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0,(2).
[5]王清刚.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2010,(8).
[6]阳秋林,邹树梁,等.高校质量工程背景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0,(1).
[7]阳秋林,唐洋,等.以“社会责任理念”为导向的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