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三个对接” 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2012-04-08谷显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办学专业

谷显明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设有普通本科院校1142所(含独立学院298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288所,其中地方院校约占90%。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由为经济服务的部门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部门,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地方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科学规划办学定位,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一 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是维系高校和社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型,每年数百万计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但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比例不尽人意。对此,原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个方面是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需要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的不对接。”[1]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加强科学规划,明确办学定位

所谓办学定位,即一所学校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每所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准确、合理的定位。为此,地方高校必须要从当地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克服在办学定位上贪大求全的观念,对学校办学定位进行科学论证和准确设计。一是发展目标定位。发展目标是高校发展的基本方向,对学校办学思想、发展方向、建设思路、培养目标等具有导向作用。地方高校必须切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好学校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大力培育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二是服务面向定位。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鉴于此,地方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强化服务,确立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主要服务面向。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就确立了“立足永州,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服务面向定位。三是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地方高校必须切合地方实际,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对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如湖南科技学院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长期以来,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为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全国人大常委吴启迪坦言,实习环节存在着“放羊”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去找实习单位,回来写个报告就算了。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工科生一定要到工业界现场去锻炼,但中国的大学跟工业界联系不够密切,培养了太多“从学校到学校”,从未到过工业一线的人。[3]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这种“象牙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各地方高校必须要变关门办学为开门办学,改变这种“象牙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通过几年的实践,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在各行各业中用得上、留得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很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此,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注重加强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面向基层、立足地方作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起以能力为重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与2004年相比,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文科从13.5%提高到了23.62%,理工科从20.2%提高到了 29.59%。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挂职学习,引进相关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推行“教学系+公司”的办学模式改革。积极倡导课程考核方式与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二 突出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一些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了一哄而起争办热门专业现象,开设的相关专业没有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种盲目办学的态度,不仅影响到地方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地方高校必须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和行业,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步伐,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一)加强校地合作,统筹学科专业规划

地方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将学科专业建设纳入本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的有效对接,避免学科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同时,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我完善的学科专业设置评估机制。在学科专业规划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近几年,湖南科技学院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主动淘汰了一批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源状况不理想,毕业生就业有困难的老专业。有计划、分批次先后停招了20多个专科专业,并对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专业进行改造,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开办了多个与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同时,对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申报创办新兴专业。增设了“生物工程”、“土木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20余个与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吻合的本科专业,使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构建起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加强校企合作,协调学科专业建设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是否合理,需要通过社会用人单位来检验。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专业不相关率”达 27%,专科毕业生的“专业不相关率”则高达38%。有学者指出:“从我国人均大学生比例偏低以及人才短缺的现实可以推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相对滞后造成的”。[4]为此,地方高校必须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深入各行业、企业开展调研,比如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等,科学分析各专业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调整;另一方面,成立社会用人单位参与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专业质量评估委员会等机构,邀请相关企业关心、支持和参与高校学科专业决策。同时,可以与地方企业合作申报专业或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学生专业实训实习等,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学科专业特色

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存在和发展的立足点。在众多的高等院校中,地方高校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凸显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最重要的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把办学特色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加以下考虑。为此,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地方的优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在准确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找准学科专业建设方向,逐步建设自身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并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湖南科技学院在升本后的10年办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学校重点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与此同时,成立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柳宗元研究所、舜文化研究所等机构,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地方文化资源,相关成果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三 突出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对接,推进地方高校与当地公司企业联动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应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项基本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地方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闭门造车搞科研、空中楼阁搞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很多成果烂在抽屉里。为此,地方高校需要与公司企业建立对接机制,在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同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条件。

(一)构建对接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加强引导,建立健全学研产用相结合的协作机制,为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创设平台。如建立学研产用结合的校董事会制度,董事会由政府部门牵头,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银行等部门参加,负责协调解决发展学研产用结合中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出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积极支持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制度环境。湖南科技学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组织成立了学研产用合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派员参加,负责协调推进产学研用合作。通过政府机构的统筹协调,增强了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地方高校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项目研发。出台了《关于促进学研产用结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建立和完善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政策和激励机制。

(二)加强横向课题研发

横向课题是通过技术市场沟通,并根据企业生产需要而开展的科研项目。这类科研项目直接面向社会的经济建设,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具有应用性较强,课题形式种类多,与企业经济效益关联度高等特点。地方高校应加强与当地公司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开展合作将课题做在车间里、工地上,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科研课题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度。同时,高校教师可以积累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并把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湖南科技学院积极鼓励教师主动走进市场,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承担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如与永州市经委及当地中小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永州特色产业发展”课题研究,针对企业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有效对策。参加永州市以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通过校企横向合作研发,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和公司联动发展。

(三)共建科技研发基地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智力优势,而企业拥有良好的工作实践条件和资金设备优势。为此,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可以尝试共建研发基地,融会资源和人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双赢。近几年,湖南科技学院与企业联合建立创新平台,共同组建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重大项目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如与湖南家旺植物油股份公司共建油茶研究所,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园、油茶科技示范园,油茶籽深加工及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被列为湖南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同时,还积极与校有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成果转化。如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与九嶷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相关课题,并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湖南等省市油茶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快速健康发展。湖南科技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水平,学校科研课题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拓宽,横向课题经费明显增加,国家级、省级课题取得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必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育自身办学特色,增强自身办学实力,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1]张放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20-22.

[2]朱科蓉.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12.

[3]张国.工科教授诉苦:学生实习成难题[N].中国青年报,2009-10-12.

[4]傅鸿飞.从大学生就业难看中国人才结构培养失衡[J].市场研究,2007,(1):12-14.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专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