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

2012-04-08康晶晶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基础

康晶晶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信息与工程技术系)

0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而《计算机基础》是所有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学习的第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是2002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3年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的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一所本科独立学院。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思维相对活跃。但与校本部的学生相比较来说,还是有着很多的缺点,比如说学习自主性不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等特点,是需要我们重点去培养和改变他们的。所以探索出新的适合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的课程方案,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

1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计划单一,无法因材施教

由于新生处于不同的生源地,所处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对于计算机的接触和计算机学习的水平都不同,而我们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的阶段。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成绩较好的同学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教学如果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样会严重挫伤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无法在教学上同时照顾到基础差和基础好的两类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统一教学的情况下也很难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各自专业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2 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社会需求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与硬件基础、Windows 操作系统、学会利用Word软件来进行文字处理、Excel软件来进行表格的制作和PowerPoint来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网络。[1]”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但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始终不能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由于学时的关系,就会很少提及课本外的知识,计算机信息出现了明显的滞后,导致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及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无法掌握有关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1.3 课程考核不合理,难以体现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众多院校还是采取笔试的方法来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只能体现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无法体现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原本应该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却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合理,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死记硬背,无法反应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掌握的实际水平和综合能力。

2 课程改革的方法

2.1 “分层次”教学,采用“1+1”教学模式

面对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带来的困难,众多高校都提出了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意见,那就是:“分层次”教学方法。这种模式为“免修也免考”,也就是说对于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不用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也不用参加期末考试直接给予学分,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学生需要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期末考试。这样会使免修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而产生惰性或者失去兴趣;也使必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由于考试压力导致心理不平衡而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结果就导致虽然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理论,但由于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措施,所以还是无法顺利实施。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被教育群体,如果使用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标准,显然不符合“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参考了其他高校分层次“免修也免考”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修改,所以采取了“免修不免考”的分层次教学方法,方法如下:

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先对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程度进行摸底。根据最终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为是没有或者只有少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另外一组是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学生(一般为摸底考试成绩前10%的学生)。对于这两个组的学生,我们将采用“1+1”教学模式(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1门计算机必选课程)[2]”。对于第一组没有或者只有少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安排课程,考虑和组织教学内容,在统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时,融入了计算机应用的部分内容,从而采取了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对于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可以免修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1门必选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期末还需要参加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考试。

在“1+1”分层教学设置模式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好第一个“1”,只有这样,才能使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更快的自主的去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其应用。使学生在大一就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开设第二个“1”计算机必选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办公自动化》这门课。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工作中均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使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而我们开设这门课程充分的考虑到了社会需求,对于已经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

2.2 更新教材,采用最适合的教材

在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前,我们首先对教材的选取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我们首先根据学生摸底考试情况,选择了授课所用教材的内容,包括内容的多少,难以程度都做了充分的考虑,在众多教材比较之下,优先选择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教材”,并且选用了与之配套的实验教材,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授课方面,我们也采取了“去掉繁杂,留下精华”的教学方式,把一些不常用的概念性的东西简明扼要的为学生讲解,而把一些常用的,尤其是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内容作为重点来给学生讲解。

2.3 更新考核方式,采取“无纸化”考核

除此之外,我们对教学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以往的单纯的、所有考生考试内容都统一的笔试,采取了“无纸化”的机试考试。也就是说所有学生的考题都从计算机题库中随机选题的方法来进行考试。由于每场考试考生人数少,且所有人考题不一样,这样很好的杜绝了在考试当中考生相互偷看、携带小抄的作弊的事情发生。而且在考试中我们加入了传统笔试无法实现的“Office操作题”,这样更好的可以检验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而且我们全部的题目都采用了系统自动阅卷,只需要在操作题的阅卷过程中设置考点分值即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教材,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都进行了改革,通过对教材的改革,使“应用”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3]”;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好的体现学生在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认识计算机发展现状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好的达到“因材施教”[4]。

[1]董凤服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239.

[2]付智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变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09,(3):106-107.

[3]王有船.谈分层次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8,(4):9.

[4]黄莹.中国国内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J].文教资料,2010,(10):134-136.

[5]白莉媛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探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 (8):71-72.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清律的基础知识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