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
2012-04-08夏亚林全丽芳潘寄春
夏亚林 全丽芳 潘寄春
(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浙江 平湖314200)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肾衰竭病人主要的替代治疗方法,建立一个好的血管通路是MHD的基本保证。随着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技术的成熟,适应者的增多等,拥有这种血管通路的病人也逐渐增多。研究表明[1],虽然这种导管易于使用,保留时间长,为缺乏合适血管通路的中长期血透患者提供了较适合的手段,但长期留置导管极易发生感染、堵管、脱落等危险。作者对我中心使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血透的38例患者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在我院血透中心采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行MHD患者38例,男14例,女24例,年龄29~90岁,平均46.3岁,≥50岁者29人,其中,慢性肾小球疾病12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13例,多囊肾3例,其它2例。
1.2 置管方法 38例病人中除1例为左颈内静脉置管,其余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导管为美国昆顿公司生产,型号:14.5Fr/CH×19cm,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置管方法参照有关操作规程[2]。
1.3 使用情况 38例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为1个月~4年,4例病人进行过2次置管。
1.4 结果
1.4.1 堵管 用5ml注射器抽取封管液体,在导管无扭曲折叠状态,不能抽取或阻力很大,为导管完全或部分阻塞。若上机后血流量长时间小于150ml/min,排除患者全身血容量不足因素外,可判断为导管部分阻塞。38例病人中共有9例发生堵管32例次。
1.4.2 导管感染 患者近期内一直有持续发热,或患者多次在透析1h后突发寒战高热,或多次在透析后体温明显升高,并查血白细胞升高,或血培养阳性。在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后,应考虑留置导管感染。38例病人中有3例发生导管感染5例次。
1.4.3 皮肤感染 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红肿、渗血渗液、异味等现象,查血白细胞升高,或分泌物培养阳性。38例病人中有7例发生皮肤感染11例次。2例病人出现瘘口皮下隧道,分别予以局部清创和重新置管。
1.4.4 其它 2例病人在使用1年左右时发生导管外接头裂开;1例在留置4年多后导管管壁出现沙眼渗血;1例病人在神志错乱时自己用剪刀剪断。
2 护理
2.1 常规处置 透析前先检查导管有无滑脱,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异味等现象,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环状消毒,范围大于敷料,重复消毒3次,待局部皮肤干燥后无菌敷料覆盖固定。取下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出封管液体,如无抵抗感初步判断导管通畅。透析结束,分离动脉透析管道后,快速注入20ml生理盐水,回血结束后分离静脉透析管道。在动静脉端分别注入相应容量的抗凝剂,在正压状态下夹闭动静脉端夹子,连接一次性肝素帽。特别要注意导管口尽量不敞开暴露于空气中,病人每次透析时需测体温。
2.2 堵管处置 一旦发现堵管即行B超或摄片,观察导管内有无血栓形成。相当一部分病人堵管与导管漂移贴壁有关,嘱病人反复高举双手、作深呼吸或咳嗽等。32例次堵管,8例次经上述处理后导管通畅。24例次确定为导管血栓形成,行溶栓处理。尿激酶5万U加生理盐水稀释成2.5ml,从堵塞导管腔内缓慢注入,如有阻力不能强行加压注药,可小剂量分次间隔推入。留置30min后用20ml注射器抽吸,如无抵抗则溶栓成功。否则,上法再重复一次。13例病人使用上述方法,溶栓成功11次。或用生理盐水10ml,加入尿激酶10万U,10ml/hr微泵推注,30min后查看。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溶栓治疗一次。11例病人使用上述方法,全部溶栓成功。透析结束后,视情况给予浓肝素或尿激酶(每侧10万U)封管。
2.3 导管相关感染的处理 导管相关感染包括出口处感染、皮下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菌血症。护士在发现感染后立即汇报医生,并遵医嘱查血常规、血培养及导管液培养。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仔细清除导管口周围的渗血、渗液及血痂,消毒后涂抹百多邦软膏,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透析开始时用碘伏消毒导管口,抽出导管内封管液体弃去。透析结束后用碘伏消毒导管口,后用新的封管小帽封管,再用无菌纱块包好固定。如为导管相关菌血症,需用肝素和万古霉素(或用敏感抗生素)注射液封管。患者若出现寒战、高热等菌血症症状,经血培养确诊后立即给予抗生素全身用药治疗,并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所有皮肤和导管感染的病例均好转,无1例拔除导管。
3 讨论
随着MHD中老年患者的不断增加、糖尿病及肥胖患者的发病率上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人群发病率增高等原因,血管通路的建立愈来愈困难。而在国内,因医保和手术技术的限制,人造血管通路使用还不够普及。因而,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成为这些病人稳定而可靠的血管通路[2]。成功的导管留置技术是提高导管有效使用的前提,而良好的导管护理,则能显著降低导管感染率,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
血栓形成是导管堵塞的主要原因。血栓可发生于导管腔或导管表面形成纤维蛋白袖套,或血管内皮损伤形成附壁血栓。置管缺陷、术后病人活动致导管移位和扭曲也是重要原因。患者存在的凝血功能紊乱及封管方法不正确也易导致血栓形成。对有些反复血栓形成,并且无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长期口服潘生丁、华法令等,通过降低血粘度,防止血栓形成。透析前准确使用抗凝剂,透析结束后正确的封管,均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溶栓是治疗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但溶栓有一定风险。溶栓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溶栓禁忌症,并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溶栓的过程及重要性,同时签署溶栓治疗同意书。溶栓时要严密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透析结束后做好导管的封管工作,防止导管再次堵塞。
相比动静脉内瘘,这类患者感染很多见,而皮肤和导管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多见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这些长期导管患者大多为糖尿病、老年患者,多合并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另一方面,与导管特性、周围环境,以及与医护人员的操作不规范也有关。因此,对这些病人要进行有规律的充分透析,增加营养,合理补充铁剂和促红细胞生长素,严重贫血者要予以输血。同时,要加强对感染的早期监测,对病人要进行消毒剂使用技术的教育。护士在操作前应认真洗手,操作时戴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一人一套无菌物品。这些均能防止细菌繁殖,明显降低感染率。必要时要预防使用抗生素根除鼻腔携带的葡萄球菌,尽量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机会。
使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MHD病人,对导管良好的自身防护也是一个关键。患者要纠正错误的姿势,避免剧烈的身体运动,尽量穿开衫衣服,防止穿脱衣服时的牵拉造成导管移位,甚至脱落。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通过对运动、生活、饮食、服药等的指导,让患者能更好地与医务人员配合,延长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1] 马继伟,王宏天,张翥,等.216例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应用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7):607-609.
[2] 叶朝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2-62,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