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化教学艺术探析
——以朦胧诗专题讲解为例

2012-04-08何顺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朦胧诗生活化笔者

何顺民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诗歌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化教学艺术探析
——以朦胧诗专题讲解为例

何顺民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诗歌课堂教学面临困境:一是抽象性强,曲高和寡,二情感的极度投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笔者试图提出诗歌课堂教学走向日常生活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学术话语的通俗化,二是在课堂中创造日常生活交流的情境。

诗歌;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化

一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生规模扩张,生源质量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没有升学的压力,加上大学管理的松弛等多种因素导致学生逃课率高,尤其是“隐性逃课”(身在课堂,心在课外),这些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面对现状,一些有识之士急切呼唤高校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笔者认为,不管教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课堂。因为课堂是师生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是教学的舞台。教师须守住这“一亩三分地”,让师生共同走回归课堂的“回家”之路。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一方面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提出了深刻而富有洞见的见解。并且,在基本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另一方面宏观策略式居多,如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或从效果出发探讨教师、学生、学校因素对教学的有效性等等,而微观具体操作性不强。本论文试图在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照下,具体针对诗歌课堂教学,主要就如何使诗歌教学日常生活化,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日常体验,创造教学相长的氛围,从而实现诗歌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 诗歌教学的困境

(一)抽象性强,曲高和寡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里,诗歌相对于其他体裁更简练,抽象性强,对于浸润于图像化时代长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不容易理解。提起诗人,感觉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提起诗歌,感觉是痴人呓语。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味着通过多朗读来感悟诗歌的意味,这不失为一种体悟诗歌的途径,今天依然值得发扬。相比古代社会,问题在于时代环境以及我们的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发生了变化,在“浅阅读”时代,年轻的学生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以及故事情节的消化,他们多数没耐心也没这份心性通过多读来感悟。这是不是说现代人不需要诗歌了或者说诗歌的教学走向了死胡同呢?笔者认为不尽然,出路在于结合朗读的技巧,把诗歌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感知结合,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俗语说有的放矢,“的”很重要,靶子在何处,什么材质,大小如何?教师要对教学对象要有清晰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情感的极度投入

无可否认,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寄托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通过多种途径调动自己和学生的情感来解读诗歌。问题在于情感的极度投入,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一则案例可能会说明问题。笔者一次在听一位教师上郭沫若的《女神》时,这位老师深情并茂并非常陶醉地朗读这首诗,可能因为年龄稍偏大,再加上情感的极度投入,诗歌没朗读完,当场昏倒在讲台上,这还不用说。课堂上我仔细观察了学生的表情,感觉不可理解。课后询问了几位同学,问他们老师的朗读怎么样?他们说还好,就是不理解老师为什么对这首诗有这么深的感情?笔者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老师的投入没有获得学生应有的反响呢?因为这是课堂,这不是单个人在独自朗诵,诗歌的教学不只是情感的体验,还需要分析、阐释,也就是需要激发学生去接近它。而过度的情感,学生会理解为矫情,而当今年轻人追求的是真实、自然。所以诗歌的课堂教学在投于适度的情感(能感染学生叫适度)时创造一种自然的情景让学生去理解和体悟即可。

三 诗歌课堂教学日常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一)学术话语的通俗化

在备课时,老师的材料主要来自于不通版本的教材以相关的科研文章。问题在于教材文字形式自身的特性,教材是给千千万万的学生和有学术素养的老师读的。有些内容过于简单,需要老师来补充。有些内容又过于抽象化和学术化,尤其是科研文章更多的是一种学术问题的探讨,而课堂面对的几十个学生,更多的一种对话交流的艺术,而且要让大多数学生听得懂,有兴趣,易理解,方可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像写科研文章那样,满嘴的学术话语,即使逻辑最严密,问题如何深刻,可能也是对牛弹琴。笔者在讲朦胧诗的“现代性”的时候,有意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本身“现代性”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学术话语,如果课堂上直接抛出这个问题,学生可能“长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我把它分解开来,从朦胧诗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否定意识,对民族人类流露出的忧患意识,以及鲜明的自我意识,紧密结合诗作,同时调动日常生活的经验来理解,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了他们的理解。

当然课堂也不是一味通俗就可以了,一味的通俗,课堂显得没内涵和深度,一味地追求深度,课堂会变成少数人的自语自呓,关键在于做到怎么深入如何浅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板书要简洁凝练而讲解尽力通俗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或较有深度的问题甚至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二)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在课堂中创造日常生活交流的情境

单纯只做到把学术话语通俗化,还不能实现诗歌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很重要的要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日常生活交流的情景,还需要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同时教学的内容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诗歌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学的内容尽力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笔者在讲朦胧诗专题时,课堂的导入是从朦胧诗人北岛的一首诗入手:生活——网,全诗包括标题在内只有三个字,我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在思考两分钟后,开始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有的说是简单和复杂的关系,就像这个网似乎看起来复杂,其实就是由千千万万个网孔简单的网孔连结而来,在生活有些事看起来复杂,其实简单。我频频点头并表示谈得很好,并请其他同学谈不同的看法。迅速有好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我请他们一个个来谈,有的同学谈到约束的问题,网能网住些东西,生活就像网,人会受到约束;还有的同学表示不赞同前者的观点,她说为什要网来网住我们呢,而不能我们去织就生活之网呢?我们要去创造生活,同时生活也像网一样要不断地修补经营。我心中暗喜:我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灵中掀起了涟漪,出现了思想的碰撞了。接着有个女同学又进行了补充,她说她想起了看过的一本关于罗斯福的书。这位轮椅上最伟大的总统去竞选总统时不太自信,他夫人鼓励他:蜘蛛没有翅膀,却能把网织在空中。我听了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请她解释这句话,她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我突然之间感觉到教学相长的甜蜜。笔者认为,教师走进课堂,不单纯是“为教而教”,那是工匠的工作;“教是为了不教”,那是一种长期追求理想的境界。而但就一堂课来说,“教学相长”是一种可以达到的教学艺术。其实古代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曾实现过,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这是教学相长的经典案例。课堂教学需努力追求这种可以达到的教学艺术。

教学内容的日常生活化还只是一方面,课堂中要营造平等交流和谐的日常交流情境。我们要破除师道尊严的禁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发表不通意见的权利,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接着上面讲解朦胧诗的案例,在同学们发表了不同意见后,把他们的意见分类的写在副板书上,肯定他们各自的想法。接着也提出了我自己的想法作为其中一种看法并列其中供同学参考,即一种辩证的观点:生活的网来自于约束,而约束呢织就了希望的网孔。接着我用他们在大学读书的例子来讲解这个观点。从同学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了他们受到了启发,并且培养了多元思考的能力。在很多关于教学的理念中,有一种教学理念很受欢迎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这种教学理念很正确,但就单个的课堂来说,我想修正下:“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观点更多是一种提升,引导,激发,而不是定论。学生就像一颗幼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关键在于培养的土壤和施肥,也即是老师细心的呵护。

成功的课堂除了上述的讲的这些方面,还需要做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如何把握课堂节奏呢?笔者在讲解朦胧诗时,首先从一首朦胧诗作导入,一首简单而又充满内涵和富有生活气息的诗入手,让学生感知。在学生对朦胧诗有些具体感知后,我接着进行了理论介绍,朦胧诗的概念、出现的背景、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在理论介绍后,又安排了几首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作进行朗读、讨论和感知。之后总结朦胧诗单位思想艺术新质。我是按照先具体再抽象然后又具体后又抽象升华的一个过程。在前后内容的节奏把握中,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在何处多停留,在何处可以轻轻带过,尽量去做到张弛有度,收发自如。

I226

A

1673-2219(2012)08-0173-02

2012-06-07

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课堂教学中专题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KYJ2011 023)。

何顺民(1979-),男,湖南宁乡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朦胧诗生活化笔者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远和近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