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张煌言诗歌特点
2012-04-08高小燕
高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略论张煌言诗歌特点
高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张煌言不仅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英雄,也是一位重要的遗民诗人。拟通过对煌言诗的诗史本质、感情基调、用典和意象四个方面的探讨分析这位诗坛大家的诗歌创作特点。
诗史本质;沉郁悲壮;用典;意象
明末,雄踞关外的清兵挥师南下,将战火烧遍整个中国,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在这旷日持久的抗清斗争中,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张煌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自舞象(男子15-20岁)”“辄好为诗歌。”①但终因国难,创作的大量诗歌遗失“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①幸存下来的为其被困在临门小岛时(1662年)整理的残稿,有诗词三卷,名《奇零草》。而其散军后所做诗歌,被后人收集刊印为《采薇吟》。这两部集子仅收集了他残存的部分诗歌,但我们仍能从这些作品中看出煌言诗的一些特点。
一 真人纪事,诗史本质
诗史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值风云易代的明末涌现了大批以诗写史的作家,他们的诗作反映民间疾苦,描写反抗民族压迫的战斗生活,张煌言的诗几乎全都是这类内容。其诗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尊重史实,作为一个抗清斗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用自己的史笔忠诚地记录了明末清初那段历史,这些诗作甚至成为后世研究明末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张煌言诗中的人物经后人的考略,证实多有其人其事。
“煌言作品被誉为诗史,首先在于其诗歌是一幅天然的历史图卷,许多历史事件都表现在他诗歌中。”②煌言诗歌直陈时事,再现了明清之际江浙一带抗清的史实。清代全祖望就认为“尚书之集,翁洲,鹭门之史事所征也。”③顺治二年,清军攻陷南京,时为举人的张煌言与前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义。顺治九年,定西侯张名振围攻漳州,煌言作《我师围漳郡,余过觇之,赋以志慨》。顺治十年,煌言《闽南行》《入吴》。在前两次攻长江无果后,于顺治十一年会定西侯军第三次入江,掠瓜洲,《师次燕子矶》,但终因势单,还军与浙。顺治十五年,煌言与郑成功联军八万从舟山出发,数战数捷攻破镇江。顺治十六年,张煌言与郑成功分兵两路攻入长江,《师次芜湖》,半月之内招降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二十四县开城请降,《姑苏既下,和州、无为州,及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庐江、舒城、含山、巢县诸邑相继来归》,军威大振。但已亥长江之役终因郑成功部指挥失败,损失惨重,被迫退军,煌言孤军作战,拒绝投降。康熙三年迫于形势,煌言解散义军,在抗清义士的帮助下,历尽艰难才回到浙江宁海,滨海居民闻之《生还》皆痛哭流涕。后《被执过故里》终是遇害。煌言的命运与南明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抗清复明的战斗过程即是南明王朝绝望的挣扎。煌言诗的诗史本质,还在于他关注战乱流离时期,个人家庭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诗歌描写战乱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铛釜原兼绝,机梭亦屡空”描写辛苦叹闺中的现状;《拟答内子狱中之寄》因自己连累妻儿入狱,感到惭愧,亦能见其柔情。
煌言极其推崇有诗史之风的杜甫,道“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要求自己的诗也要“思借声诗,以代年谱。”可见煌言已认识到诗歌的现实功用,自觉的以史笔来反映现实。因此,他的诗更加血肉饱满,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煌言诗以诗记史,以诗证史,从这个方面来说,煌言诗堪与杜诗相媲美。②
二 痛而不摧,郁而愈壮
煌言自丙戌浮海后,无时无事不“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描写民间疾苦,关注民族国家命运,反映抗清斗争为其诗歌的永恒的主题。这些诗作慷慨激昂,表现了煌言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既是一部抗清斗争的血泪史,又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蕴含着动人的悲壮之美。④以《辛丑秋,虏迁闽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亦舣棹海滨,春燕来巢于舟,有感而作》为例。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厦;今年旧燕来,旧垒多败瓦。燕语问主人,呢喃泪盈把。画梁不可望,画舫聊相傍。肃羽恨依栖,衔呢叹飘荡。自言昨辞秋社归,北来春社添恶况。一处靡芜兵燹红,朱门那得还无恙!最怜寻常百姓家,荒烟总似乌衣巷。君不见,晋室中叶乱五胡,烟火萧条千里孤;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鹧鸪。只今胡马复南牧,江村古树竄鼪鼯。万户千门徒四壁,燕来亦随樯上鸟。海翁顾燕且太息,风帘雨胡为乎。
“辛丑”即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入台湾,清为困成功,施行“迁海”政策,勒令江、浙、闽、粤近海居民内迁,一路烧杀抢掠,沿海几成废墟。“壬寅”是康熙元年,煌言由海路还师浙江,北归途中见沿岸屋宇坍毁,不禁感慨万分。诗歌以燕子栖息无所开头衬托出沿海的荒芜萧条。“新燕”、“旧燕”对比,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对清军残暴的愤慨之情流贯全诗。“肃羽恨依栖,衔呢叹飘荡。”“恨”、“叹”二字包含着诗人家国生世之感。“最怜寻常百姓家,荒烟总似乌衣巷。”一句以伤今之情反用唐刘禹锡的《乌衣巷》,仍教燕子作乌衣巷的见证人,蕴意更深。由现实追溯历史,并站在这一高度,集中抒发对外族入侵,家国沦亡的悲愤之情。“五胡乱华”是历史,“胡马南牧”却是现实写照,都给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对燕子的叹息是对人民流离、江山沦陷、民族历史厄运的慨叹。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社会的动荡不安,以五七言的抑扬顿挫,激荡出一股凛然正气。
煌言诗还揉铸了对江山易代之际人民生存处境的怜惜之情,展开了一幅幅“万户千门徒四壁”,“烟火萧条千里孤”,震撼人心的画卷。他对苦难的人民充满了同情:“贵贱同一骨,谁为送北邙。”“哀哉失所天,人命不自保。”但是,作为一位抗清的志士,煌言并没有因现实凄怆哀怨,而是掷地有声地高呼“万里阴霾犹未扫,霄汉飞腾奈我何?”“但留大义垂千古,敢问虚名到九重。”“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这样的豪气横放,震古烁今,英雄的铮铮铁骨,忠肝义胆跃然纸上。
煌言诗是其一生战斗经历的光辉记录,无论是对民间疾苦,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自身情感的抒发,都彰显出一种悲怆抑郁中的雄壮博发,孤立无语但却慷慨激昂之情。这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底蕴正是从煌言浓厚的家国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孕育而来的。全祖望有:“古来亡国之大夫,其音必凄楚郁结,……独尚书之著述,噌吰博大,含钟应吕,俨然承平庙堂巨手,一洗亡国之音。”⑤清人沈光宁更道:“夫公凛然孤忠,皦如白日。……其诗痛而不摧,郁而愈壮。……实为有明一代存文字,与正气歌共垂千古耳。”⑥这实是煌言诗歌特点的中肯之说。
三 用典无形,浑化无迹
煌言诗中多运用历史典故,化用诗句,不仅不显得突兀,生搬硬套,反而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非常契合,且又将历史与现实对照,抚今追昔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也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煌言善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熔铸到自己的诗句中,用典自喻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被执过故里》为例:“苏卿仗汉节,十九岁华迁。管宁客辽东,亦阅十九年。还朝千古事,归国一身全。余独生不辰,家国两荒烟。飘零近廿载,仰止愧前贤。”诗人借用历史上,苏武被俘在匈奴牧羊,汉末管宁避居辽东,都是十九年,自己从顺治三年从驾南明鲁王到康熙三年被清兵所执也亦十九年,不同的是苏武、管宁最终都是全身而归,而自己回归故里时却成了阶下囚。诗人在诗中既有对自己“生不辰”的感叹,对不能恢复故土,对“前贤”故里的愧念,更是借前贤勉励自己要不屈大义,不苟活于人间。
煌言也善于化用诗句,将前人的诗句意蕴融入自己的诗中,信手拈来,浑化无迹。《白燕,次友人韵》“羽毛自爱天然种,不傍寻常王、谢飞。”化用唐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浮踪同含山感赋》中“天涯知己在”化用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犹自叹零丁”化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零丁洋里叹零丁”。《春江花月夜值微雨限韵》中“暗香疏影更相宜”化用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诸如此类诗句虽为化用,但并无模拟造成的呆板陈腐,读来含蓄有致,贴切自然。
四 意象丰富,质朴内敛
煌言诗中多种意象反复出现,例如剑、梦、客等,流露出风云变幻之际,爱国志士波动不平的内心狂潮。全祖望辑云,煌言少“扛鼎击剑,日夜不息”。而日后从军,无论是提师北伐,亦或是避虏南征,剑都不离其左右。剑不仅是煌言克敌的兵械,更是其忠贞爱国之心,匡时济世之愿的寄托。因此,煌言诗中不仅有 “雄剑携来空顾影”,“孤剑苍茫十载余”孤立无援的哀叹;也有“安得一剑扫天狼”,“话到英雄看长剑”,“剑气终当开日月”慷慨纵横的英雄豪气;更有 “正为君恩留一剑” ,“一寸丹心三尺剑”忠君爱国的热血忠肝。“梦”意象在煌言诗中也是层出不穷,既有以“梦”入题的《梦内》;又有以“梦”入诗的《三过沙关》《杂感》、;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试看《忆西湖》:“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参得新坟一座无。”诗人先虚写梦中游西子湖,继而回到现实中:西子湖边葬有当年的抗金名将岳飞和抗击瓦剌入侵的于谦,诗人敬仰这两位先贤,鼓舞自己抗击外族侵略,希望也能葬在西子湖边,诗作在虚虚实实中实现了梦与现实的统一。“客”也是煌言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本身充满了漂泊不定,流离之感,与煌言经历非常契合。“稳载客愁愁千斛”,“客愁似泻广陵潮”,“孤屿苍凉沁客心”,这句诗,句句愁,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抗清道路上的凄凉和孤苦飘零。
煌言诗中 “孤”字运用很普遍,孤城、孤岛、孤洲、孤胆、孤燕、孤鸿、孤雁、孤鹤、孤竹、孤影、孤军、孤忠、孤掌、孤踪、孤舟、孤情、孤剑,等等。在煌言笔下,几乎所有的物象都可以冠之以“孤”,这自然和他的心绪密不可分。孤燕、孤鸿可以是作者的自比,孤竹、孤影俨然就是诗人自己,这些词表面是写燕鸿,写竹影,却个个都是诗人人生道路上孤独身影的写照。此外,煌言诗中还有不少冷色调的意象,如白鸥,白草,白发,黄衣,黄云,黄沙,青雀,青山,青云,等,这些词干净爽利,凄冷苍凉,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又能唤起人们的联想,给诗作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 结语
明末英雄张煌言以其坚定的抗清立场,赢得了时人和后世的赞誉,清人沈光宁认为煌言“惟宋之文山(文天祥)啻足相似”,他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至于煌言诗,明徐孚远赞道“其气昌明而宏伟,其辞瞻博而英多,盖明堂之圭璧,清庙之贲镛也。”清全祖望则称其“才笔横溢,藻采缤纷。”一度英雄的风采多少遮挡了诗歌的光辉,而今看来煌言的英雄经历反而使他的诗歌更加熠熠夺目。
注释
①[明]张煌言.张苍水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编,奇零草自序,1985.
②余安元.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煌言诗歌分析[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10卷第4期.
③尚书,张煌言是崇祯举人,官至南明的兵部尚书。翁洲是今舟山,鹭门是今厦门.
④郭杰,秋芙.明代文学(下)[M].吉林文史出版社.
⑤[明]张煌言.张苍水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全祖望序,1985:332.
⑥[明]张煌言.张苍水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沈光宁序,1985:330.
[1][明]张煌言.张苍水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余安元.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煌言诗歌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4).
[3]简案岸.西子湖头有我师——张苍水抗清救国血洒凤凰山[J].观察与思考,2001,12.
ClassNo.:I207.2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CharacteristicofZhangHuangyan’sPoetry
Gao Xiaoyan
Zhang Huangyan is not only a hero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ut also an famous poet . The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f Huang’s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poetry, the keynote of emotion,and allusion and image as well.
essence of poetry;gloomy tragic style;allusion;imagery
高小燕,硕士,西北师范大学。
1672-6758(2012)12-0112-2
I207.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