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批判思维研究综述

2012-04-08向光富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意向思维能力思维

向光富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国外批判思维研究综述

向光富

(湖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批判思维是一种反省性的辩证思维,它由批判思维能力、知识和意向构成。研究者们先后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种取向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有关批判思维的迁移效应虽有争论,但多数研究发现通过教学实验其迁移效应显著,故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向和能力。

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意向;批判思维能力;迁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剧变的以脑力决胜负的时代,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每天都要分辨真伪并存的若干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决定,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批判思维能力。美国追求卓越国家教育委员会1983的报告显示,学生本身并不擅长问题解决、批判思维等高层次思维。[1]鉴于此美国国会在1993发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中,将增强批判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列为全国性的教育目标。[2]这足以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视。文章通过对批判思维的概念、内涵、研究取向,以及批判思维是否能够迁移进行概述,以期引起国内教育界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视。

一 批判思维的概念

批判思维的概念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现代首先对批判思维作出定义是杜威。杜威把批判思维定义为反省性思维,即主动地、坚持不懈地和审慎地对信念的深思,或者寻找支持假定的知识类型的理由,并据此倾向于作出进一步的结论。[3]Glaser[4]拓展了杜威的批判思维定义,即(1)在某人的经验范围内缜密思考问题的一种倾向性的态度;(2)逻辑探究的方法和推理知识;(3)一些应用方法的技能。Fisher[5]进一步说明了杜威的批判思维的定义:在活动中个体独立思考,遭遇问题时,坚持利用相关信息熟练地推出逻辑结论。

Facione[6]汇集批判思维运动46个专家的一致性定义为:批判思维是有目的性和自我调节的判断,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对事物进行诠释、分析、评鉴、推论,并对此判断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和逻辑规则作出解释。而Foster[7]将批判思维定义为使用新的、有创意的方法去推论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批判思维是指人们在学习或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遇到某个问题、某种观点或理论时,广泛地汇集正反理论和事实证据,采用假设演绎和归纳推理的方式,进行客观的、反省性的理性评判和处理的意向、方式和能力。

二 批判思维的内涵

一些学者认为批判思维包括批判思维意向、能力与知识。[8-9]

1.批判思维意向。

批判思维意向是进行批判思维的必要的先行条件,并且对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10]从教育的角度看来批判思维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使学生获得批判思维能力与技巧以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意向,也就是批判精神,即愿意去寻找证据与理由,大胆地质疑未经证实的观点或理论。

Ennis[11]的研究提出了14点批判思维意向:在争议或问题中找出一句明确的陈述;寻找问题的原因或理由;尝试与信息来源保持联系;引述来源可靠的信息;对问题做全面的考察;尝试不偏离问题中心;谨记自己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寻找备择性方案;保持开放的胸襟;当证据充分时,适时把握自己的立场或改变自己的立场;在主题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做到精确;尽量以理性的态度处理复杂的问题;应用批判思维的能力;能敏锐地知觉他人的态度、教育水准和处世态度。

Facione等人[12]认为批判思维意向包括七个维度:求真、开放的胸襟、分析性、系统性、信任自我的批判思维力、追根究底、成熟性。而Tishman和Perkins[13]的研究提出了五点批判思维倾向:好奇与质疑、多向而大胆的思考、审慎明确地推理、组织个人的思考、给与思考时间。综合上述学者的看法,批判思维意向的主要成分大致包括:善于质疑、善于求真、善于追根究底、善于接纳不同的意见、善于开放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判。

2.批判思维知识。

批判思维知识是进行批判思维的先决条件,个体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知识的多寡,显著地影响其在该领域的批判思维的表现。Eggan和Lesgold[14]指出优秀的批判思维者必须具备内容知识、程序性知识、自我知识、情境性知识。Bailin等人[15]亦指出特定的背景知识、良好的思维规范的程序性知识、基础概念知识是一个理性批判者所必备的智力资源。故批判思维知识在批判思维中扮演了基础结构角色,它提供进行批判思维实质的认知意义的素材,批判思维能力一定是在批判思维者具有丰富批判思维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3.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是进行批判思维的决定条件,个体在进行批判思维时,在有意向和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才能实施批判思维。Norris和Ennis[16]认为批判思维能力是指四种能力:澄清能力、推论能力、演绎归纳能力和运用决策能力。

Paul[9]认为批判思维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再思考的艺术,其目的在于促使自己的思维更为清楚、准确、一致和公正。包括八项能力:对概念理解的精确性、接近事实真相的正确性、讯息的充足性、判断讯息与议题间的关联性、进行逻辑推论、对整体进行成分分析、对多种选择做出判断、对多种判断进行评量或评鉴。

Kuhn[17]认为批判思维是一种认知评价过程,其核心为反省、评价、推理,包括四种技能:产生真证据、以替代理论修正自身理论、能找出反面证据、能提出反驳。总之,一个批判思维者须在有批判思维倾向的基础上,学得批判思维知识,从而形成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寻找证据能力、演绎归纳推理能力、说理能力、反驳能力与评价能力。

三 批判思维的三种研究取向

学者们对批判思维的系统性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关于批判思维的理论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种取向,即哲学取向、心理学取向和教育实践取向。

1.哲学取向。

哲学取向的批判思维研究大约萌发于19世纪70年代,始于部分语言分析与逻辑学家,将逻辑思维模式当做检验人类问题的本质与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其批判思维理论以严谨的逻辑思维系统为基础,探索理想中的批判思维应该包括哪些成分。Sternberg[18]指出该取向的优点在于其理论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和内部一致性,使其能详细列出各种人类的批判思维能力,适合用于编制测验,然而其缺点在于未能考虑人类在自然情境下的思维法则与形式逻辑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忽略了人类在真实情境中,会受到环境与能力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做到完美的逻辑思考。此外该研究取向在方法论上强调“良好论证”范例的理论分析,轻视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导致该取向中不同理论对同一问题进行争论时,仅能进行哲学上的辩证,而不能通过实际的观测资料的汇集来检验理论以解决争端。

2.心理学取向。

19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力推以心理学为取向的批判思维教学,不再从逻辑思维系统探讨批判思维的成分,而以更具整合性的方式重新思考批判思维。有下面一些主题:“如何将批判思维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起来?”“如何将批判思维体现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批判思维的教学与精神或气质在各种问题解决中扮演何种角色?”[9]心理学取向以实验的方法试图分析人类在一些限制条件下的讯息处理,以及其批判思维过程实际包含哪些成分。该取向使科学地分析批判思维的过程和成分成为可能,具有可验证性。[18]然而该取向仅从实用角度将批判思维的本质视为一种认知或工具,而忽略了在实践层面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未将批判思维指引人生的善与伦理意涵纳入其教学研究中,窄化了批判思维内涵或本质。

3.教育实践取向。

教育实践取向的批判思维研究发轫于19世纪90年代,强调批判思维应与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这样更有利于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确立合理的价值观。Carr[19]指出实践绝不只是一系列技术,实践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与善、与人生终极目的有关的概念上。换言之,批判思维不应只是工具理性思维模式下用以达成既定目的的一系列技术,更应当关照自我、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批判思维者更应该具有批判思维的理念与精神,以进行理性与建设性的反思,追求美好的人生,以不断进步的文化完善和谐社会。Siegel[20]将批判理论的理性观应用于批判思维教学上,主张批判思维应包括理由的评价与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一个批判思维者除了在充足理由的基础上信任与行动外,还要有意愿、欲望去寻找理由,并且依据理由进行判断与采取行动。在教学上要教导学生尊重好的推论,培养追寻好理由的倾向、情感、习惯和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行动。

四 批判思维能否迁移

1.非此即彼之争。

对于批判思维是否能够迁移的问题,19世纪80年代学界曾经对此进行过讨论,许多学者往往仅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将批判思维的迁移性做全或无的判断,因而落入截然二分的谬误。对批判思维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Ennis从逻辑思维角度,提出了12项批判思维技能,并主张这些技能可以独立于特定学科之外被教导。一旦学会这些技能只要具备适当的学科领域知识,这些批判思维技能就能够迁移到其他学科领域。[16]但该假设受到McPeck的强烈质疑,他认为批判思维技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其应用范围会受到思维形式和知识种类的限制。逻辑与质疑的一般原则,虽然可以在批判思维情境中用来对陈述与假设进行评价、推论与判断,却无法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假设与理论。因而一般批判思维能力是不存在的,而仅存在特定领域的批判思维能力。[8]McPeck的看法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知识领域的特定概念与知识论,会产生异质性的批判思维,因此不能将批判思维简化成一种普适性技能。

Perkins[21]赞同批判思维是领域特殊性的,同时他认为研究设计的缺陷会影响批判思维的迁移。他列举了批判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获得、使其自动化、迁移。但大多数批判思维程序均聚焦于获得阶段,而没有研究其他两个阶段。Perkins主张批判思维易于在课程背景中得以保存。他假定有两种类型的迁移,高路迁移是有意地从一种学习背景向另一种背景的框架或批判思维策略的迁移。教育者应该创设训练机会以帮助学生完成这种类型的迁移,因为它典型地不会自动发生。低路迁移是更可能自发地发生,他所指的低路迁移意味着在新环境下感知相似的现象。Perkin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没有教学上的迁移,学生就不太可能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批判思维技能。

Royalty[22]的研究企图证明批判思维的普适性命题,因而能够迁移。他在进行实验干预后对被试实施了康奈尔批判思维测验、智力测验以及统计推理测验。智力和批判思维测验解释了其变异性,批判思维解释了仅有的部分变异。因此,测验表明批判思维技能能够应用于新的主题领域,因而能迁移。

2.辩证的看法。

Bridge[23]有关知识社会系统的研究显示,不同知识领域之间有无限多种联结,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任何理论能够对知识之间的联结作详尽的描述。Bridge所指的联结其实是针对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共性而言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辨证了事物的共性(关联性)与个性(独立性)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迁移效应,Lehman 和 Nisbett[24]的研究检视了三种类型推理:言语的、统计方法的和条件的推理。他们测试了密西根大学刚进校的大一新生,第二学期又测试了同一批学生。该研究被认为主要采用的渗透教学模式,学生们接受了三次测验。第一年在专业基础训练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4年后,在言语推理上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那些主修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统计方法推理上有了显著的收获,那些主修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只有少量的收获。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在条件推理上有了显著的收获,但是社会科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没有获得提高。这个结论看来支持不同类型的推理应在不同领域被教导的结论。虽然如此,它并没有否定存在一般思维技能的可能性。

3.没有迁移效应的研究。

与上述研究形成对比的是,Hendricks[25]的批判思维教学研究,评判了传统的无背景知识的学校教育与情境学习之间的明显差别。他研究了227个被随机地分配成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的得分。实验组学生被教导的是因果推理——批判思维的一个重要成分,进行2周的教学和另外6周教学后让他们分别完成迁移任务,结果发现两组学生的迁移量都很少。

五 小结与启示

批判思维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的辩证思维,人的批判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教育培养方能形成。批判思维包括批判思维知识、批判思维意向和批判思维能力,知识是先行条件,意向是先决条件,而能力是决定条件。对批判思维的研究有三种取向即哲学取向、心理学取向和教育实践取向,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但只有经过教育实践才能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变成现实。因为其理论预设不同,对批判思维的迁移效应有一般性与特殊性之争,原因在于研究者从纯逻辑的角度看问题,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

对批判思维的看法由于研究者的哲学观不同,而缺乏一致性的理解,限制了全面评估批判思维的工具的开发。绝大多数评估批判思维测验通常只测量批判思维能力,缺乏测量批判思维意向和思维深度的测验。尤其引起人们质疑的是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是否能够真正测出批判思维能力和意向。已有的研究发展学生批判思维的教学实验的干预延续时间过于短促(很少有超过一年以上的教学干预实验研究),缺乏时间跨度较长的研究,因为要使高级批判思维发生Perkins所指的高路迁移,绝非短时间内所能达成的,这限制了其后续效应的发挥。后续研究应增加主观测验的内容和增加实验干预的时间。

尽管国外的批判思维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他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学者们的研究已经引起当局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视,政府通过立法确立了培养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新课改,能否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写进我们教育法规里,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真正有所体现,我们期待着。

[1]Cano, J.. An Assessment of the Level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Selecte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 1993,34(34),2-25.

[2]Facione, P. A., Sanchez, C. A., Faction, N. C. The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J].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1995,44(1),1-25.

[3]Dewey, J.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M].Boston: Health,1933.

[4]Glaser, E..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M].New York, J. J. Little and Ives Company,1941.

[5]Fisher, A. 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Facione, P. A..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Executive Summary “The Delphi Report”Millbrae,CA: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7]Foster, K. K. Warming up to learn: using introductory questions to activate critical thinking[J].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2004,5(4),38-43.

[8]McPeck, J. E..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Dialogue and dialectic[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0.

[9]Paul, R. W.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M].Santa Rosa, CA: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1993.

[10]Zoller,U., Ben-Chaim, D. and Ron, S. The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of highschool and university science students:An inter- intra Israeli-Italian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0,22(6),571-582.

[11]Ennis, R. H..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abilities. In J.B. Baron amp; R.J. Sternberg (Ed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G].New York: W. H. Freeman,1987,9-26.

[12]Facione, N. C., Facione, P. A., amp; Sanchez, C. 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as a measure of competent clinical judgm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4,33(8),345-350.

[13]Tishman, S., Perkins, D., amp; Jay, E. The thinking classroom: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 culture of thinking.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5.

[14]Eggan, G. M., amp; Lsegold, A. M.Modeling requirements for intelligence training system.In S. Dijkstra, H. P. M. Krammer, amp; J. J. G. van Merrienboer (Eds.), Instructional models in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G].New York: NATO Scientific Affairs Division. 1992.

[15]Bailin, S., Case, R., Coombs, J.R., amp; Daniels, L.B. Common misconcep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9, 31(3),269-283.

[16]Norris, S. P., amp; Ennis, R. H.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M].Pacific Grove, CA:Midwest Publication,1989.

[17]Kune,D. Thinking as argument[J].Harvard Education Review,1992,62(2),155-178.

[18]Sternberg, R. J.. Critical thinking: Its nature, measurement and improvement.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2-282),1986.

[19]Carr. How can we teach critical think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26-304),1990.

[20]Siegel, H. Educating reason: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M].New York, NY: Roulthedge,1988.

[21]Perkins, D.N. “Thinking Frames: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Cognitive Skill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Eds)[G].J.B. Baron amp; R.J. Sternberg, R.J. New York:W.H. Freeman amp; Company,1987:41-61.

[22]Royalty, J. (1995).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Paranormal Beliefs versus Statistical Reasoning.”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6.4:477-487.

[23]Bridges, D. Transferable skills: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3,18(1):43-51.

[24]Lehman, D.R. amp; Nisbett, R.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n Reasoning[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26(6),952-960.

[25]Hendricks, C.C. “Teaching Causal Reasoning through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What are Results from Situated Learning[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1,94(5):302-311.

ClassNo.:B8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ReviewofStudyofCriticalThinkingAbroad

Xiang Guangfu

Critical thinking is a kind of reflective dialectical thinking which consists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knowledge and disposition. Researchers studied critical think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successively.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ebates about the transferable effect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empirical research, most of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the transferable effect is significant through critical thinking instruction, therefore, educators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the disposi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ransferability

向光富,硕士,讲师,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心理与心理统计。

1672-6758(2012)12-0031-3

B84

A

猜你喜欢

意向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培养思维能力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培养思维能力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