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2-04-08陈平平张洪来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思政交流

陈平平 张洪来 曾 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微博是一种现代信息科技的舶来品,其英文表述为Micro Blog,直译成中文应为“微型博客”,简称“微博”[1]。微博是一种综合利用移动通信技术、WiFi及有线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随时随地传播消息的迷你博客,发文长度有限是其最主要特征,即不得超过140个字符,这是一条手机SMS短信的最长长度[2],它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心情,并且能够将用户的生活状态以时间轴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呈现。

1 微博在我校学生中的应用现状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3]。同时,据万瑞数据发布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年龄以18~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为青少年第1位的上网工具。

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我校信息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3个年级的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目的需要对问卷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00份左右,有效回收率为85%。

调查显示,信息技术学院学生中注册了微博的为82%,没有注册为18%,其中注册了微博的同学中90%会通过手机上微博,且3个年级都注册了班级微博。由此可见,微博在我校学生中有较高的使用率,可见其传播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影响范围也较广,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使用微博的比率也有所增高。开通了微博的学生中,78%的学生每天至少上1次微博,43%的学生每天花在微博上的时间超过0.5小时。使用微博的原因中,为了随时记录并保存日常生活轨迹和想法的学生比例占32%,获取资讯、了解最新信息和最流行、最受关注话题的学生比例占43%,为了和亲友保持联系、了解彼此近况的学生比例占15%,微博流行跟风的3%。同时,使用微博时,学生较多关注的是国内外的热点和时事新闻、网络上流行的热点话题、明星的动态等。由此可见,微博已经被许多大学生作为获取资讯、抒发情绪、记录生活、信息交流的工具,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参与社会活动与讨论的热情高。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及就国内外时事发表言论。除了大学生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外,这跟微博交流沟通方便快捷、内容丰富多样、爆炸性传播速度的魅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微博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了大学生渴望交流、渴望受到关注、乐于自我展示的人格特质的需要[4]。可见,规模日益庞大的大学生微博应用群体为高校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群众基础,为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2 微博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技术优势分析

2.1 篇幅限制,内容短小 从微博的技术特点看,它给喜爱新事物的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如大幅度降低用户技术准入门槛,使微博简单易用,更加便捷。微博140字的博文上限导致大量原创内容被爆发性地生产出来。

2.2 依托形式多样、即时性强 微博既可以依托手机存在、又可以借助电脑进行沟通,能够实现个人与信息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当微博与手机相结合时,由于手机的便携与普及,也使得微博的使用时空得到了无限的延展,可以说,摆脱了电脑网线的束缚,依托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微博可以随时随地的发挥信息传播功能,从而充分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

2.3 接收信息变为“主动” 相对于博客,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即表示用户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需要,而不是强调与他人的统一,赋予了每个参与者“知”与“说”的权利和自由,并使之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

3 以微博为手段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3.1 通过“广播”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通过微博的“广播”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主动发起自己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观点或者对于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内容要积极健康,富有教育引导、启发励志的作用。其既可以包括工作日志、日常事务、服务指导等工作性质的内容,又要有思想启迪、人生感悟、情感沟通等方面的内容,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微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使微博成为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有效平台。在引起讨论时,要主动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着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作用,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学生,在良性互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成长成才,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

3.2 通过“收听”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实时、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并充分利用微博的影响力,积极建立并利用好自己的微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收听”学生的微博,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学生们使用微博,并让学生“收听”自己的微博,这样,有利于实时、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思想动态。这种平等、真诚、打破时空的交流方式,比较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例如面对学生就业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变以往冰冷的单方面说教的形式,把自己求职的心路历程放到微博上和学生们分享,及时收听学生们在求职中遇到的一些压力和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就业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学生或者部分毕业生为没有就业信息而苦恼的现象,这些学生会抱怨有些招聘信息没有按时传递给他们而错过时机,因此可以把招聘信息通过微博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收听”,避免遗漏部分学生。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双向收听”的交流互动及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教师与学生探讨着诚信、人生的职业规划,为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导航”。

3.3 通过“评论”功能,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观念 利用“评论”功能,可以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发表的微博进行评论,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这样有利于打破师生之间的代沟和隔阂,同时可以在评论的过程中对某些学生具有的一些偏差认识进行纠正。例如有些学生在微博文字中会体现部分的悲观情绪,或者“收听”一些比较消极的东西,在微博文字中不断展示长期的压抑和心情低落,虽然这可以视作心理能量的正常宣泄,但如果长期如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到这些学生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不受认可,而是通过微博来宣泄心情。注意到这些后,教育工作者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通过“评论”让这些学生知道自己得到教师的重视,改变他们认为被忽视的心情。

4 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意义

4.1 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即使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不同,微博强大的交互功能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答疑,对于个别性的问题,可以发私信,这样观点只有对方一人见到;对于共性问题,在回复时再加一个“同时发一条微博”功能,可以让观点有更多的人看到,从而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4.2 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 微博本身就提倡分享和参与,当教育工作者“收听”学生微博,或者学生“收听”教育工作者微博的时候,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促进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立体的、多维的、实时的联系交流互动和零距离的心灵交流,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

4.3 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微博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孤岛状态,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沟通社区,可以随时记录教育心得,进行不断回溯和反思,使职业生涯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开放发展的反思状态。微博同时促进了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使教育工作者加速成长。

5 “围脖未必温暖”,应“疏堵结合”,净化微博环境

由于网上的信息多、杂、乱,无法判别信息真假与好坏,利用微博展开思政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应将信息过滤后再通过微博传递给学生,学生之间相互传递后,有益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效率将大幅提高,这样才能加速学生的知识更新和结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89

[2]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49

[3]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 - 7 - 19]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4]郭静虹.微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8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思政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