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桂阳贤达范永銮仕宦述略
2012-04-08周晓薇1
周晓薇1 邹 贺
(1.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陕西 西安 710071)
明代桂阳贤达范永銮仕宦述略
周晓薇1 邹 贺2
(1.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陕西 西安 710071)
范永銮,明代郴州桂阳(今湖南省山城县)人。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其仕宦生涯一直在地方,历任知县、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兵备副使、左参政、按察使、右布政使等职。著有《燕射古礼全书》、《明儒警语》、《律例解》等书。考察范永銮宦巘言行,突出表现在积极进取,努力操办实事,敢于上书直言等一系列活动中,可称之为有干才的循吏。其又精通儒学古礼,擅长诗文写作,善于在施政中推行典守守教,因被乡人誉为贤达。
范永銮;仕宦;桂阳文政坊范氏
范永銮,字汝和,号苏山,明代湖广布政司郴州直隶州桂阳县(今湖南省汝城县)人。先是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科中举①乾隆二十年凌鱼纂修《桂阳县志》卷9《选举•举人》,收入《故宫珍本丛刊•湖南府州县志》第5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逾十年,又中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②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进士》,第383页。由江西抚州贵溪知县起步,之后历任监察御史(期间包括巡按浙江、巡按直隶、长芦巡盐、甘肃劳军、巡按四川)、福建按察副使(期间巡视海道、奉敕提督福建学政)、陕西兵备副使、浙江按察副使、江西左参政、河南按察使、四川右布政使等职,其间也有去官返乡的经历。作为地方官员,他涉足过行政、监察、司法、军事、教育、盐务等领域,特别是在四川、江西两处都立有平乱军功,殊为难得。又多有创作,著有《燕射古礼全书》、《明儒警语》、《律例解》等书。③案[明]黄则稷撰《千顷堂书目》共收录范永銮著书三种,分别见于卷10《政刑类》:“范永銮:《大明律例》三十卷”;卷11《儒家类》:“范永銮:《明儒警语》一卷”;卷15《类书类》:“《燕射古礼全书》,范永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年版,第262、302、404页。又案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载范永銮著作有“著有《燕射古礼全书》、《天心仁爱录》、《名儒警语》、《大学衍义》、《律例解》、《孟浩然集何燕泉注》、《鼓靖节集》、《杨石斋抒怀守歌》等书。”第406页。两相比较,《燕射古礼全书》一书,记载全同;《明儒警语》一书,在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中记为《名儒警语》,推测此书仅有一卷,从篇幅看“明儒”更有可能;《律例解》一书,在《千顷堂书目》中记为《大明律例》,推测应当是黄则稷之误。又《孟浩然集何燕泉注》、《鼓靖节集》、《杨石斋抒怀守歌》三书,应该是编辑性质,并非范永銮原著。纵观范永銮言行,敢言事、具干才、能属文、有政声,虽非完璧无瑕,大约也可以称为循吏。
一 桂阳文政坊范氏家族脉系
范永銮系出桂阳文政坊范氏一族④据民国《山城县志》载,文政坊范氏之先祖为唐朝武后垂拱年间(686—688)宰相范履冰(《旧唐书》卷190、《新唐书》卷210有传)。其称,范履冰之孙范平迁居江西丰城县槎村,到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范氏后裔又迁往桂阳县文政坊三拱门定居。桂阳这一支的始祖名念一郎,传四世至范尧咨,范尧咨生四子范逵、范适、范遵、范迈。则明代桂阳范氏皆为此门之后。[民国]陈必闻修、范大溎等纂《山城县志》卷28 《氏族志 •文政坊范氏》,收入《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12号,影印民国二十一年刊本,第1771页。又范永銮或者以宋代范仲淹后人自居,见于边贡撰《与范苏山四首》:“廊庙江湖身世,后先忧乐心守。本是仲淹孙子,往来中外知名。”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六言绝》,第565页。以上说法皆无传世资料互证,似有依托名望之嫌,姑存其说。,生卒年均不可考,其号“苏山”,应该典出桂阳县东的名胜苏仙山。范永銮之父范正通、祖父范应广,二人均未取得功名,后因范永銮而获赠监察御史、中奉大夫。⑤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赠》,第398页。范永銮有子名范时会,“字凤鸣”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贡选》,第389页。,以贡举出任广西新业县教谕。⑦民国《山城县志》卷28《氏族志•文政坊范氏》,第1771页。此外,范永銮还有一弟,名范永锡,于嘉靖四年(1525)乙酉科考中举人。⑧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举人》,“永銮弟”,第385页。他的家族还有两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对范永銮求学受教,以及振兴桂阳文政坊范氏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就是范永銮的从祖父范渊及其叔父范辂。
范渊字静之,号君山,“自幼敏聪善书,及长游邑庠,笃志好学,长于吟咏……弘治戊申,提学副使沈钟试诸生,拔渊第一,有‘骐骥难淹枥下’之评语”。①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第405页。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己酉中举、弘治九年(1496)丙辰考中进士。②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举人》,第385页;《选举•进士》,第383页。范渊性格耿介,行事秉正,正德九年(1514)③案边贡作有《再哭范君山》,诗云:“五年奔走别朝班,涕泪尝因旧侣潸。”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 《艺文下 •诗》,第552页。又案范渊因忤逆刘瑾被贬出朝,“正德四年,逆瑾擅权,恶渊不附己。两被系逮,左迁威州”。见万历《郴州志》卷16《 人物 •范渊》,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第718页。则边贡《再哭范君山》诗到记当为正德九年。又王守仁有小文《跋范君山宪副绝笔诗后》,其中有语作:“君山之殁,予方以谪宦奔走,不及一哭吊……正德乙亥冬,君犹子侍御史以载持以见示”,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杂体》,第530页。此处“正德乙亥冬”为正德十年(1515)。故范渊去世之年断在正德九年(1514),正与边贡、王守仁二人到述相合。,卒于云南按察副使任上,寿年五十八④[明]范渊撰《绝笔诗》,诗曰:“五十八年事则休,白云一笑过沧州。”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第552页。。范渊一生颇享嘉誉,人称其“为人光明平易,立朝中鯁,居官仁恕,寮寀皆敬服之”⑤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第405页。。著有《君山诗稿》,生前与王守仁、徐祯卿、李梦阳、何景明等学士诗人交游,多有诗文唱和。
范渊实为桂阳文政坊范氏崛起的关键,是最先一个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而入朝仕官者。他曾经在桂阳县旧市街桥边立过一座新牌坊,名之曰光裕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3《建制•坊表》,第324页。,似以此名表达他对于桂阳文政坊范氏的作用。其威望、学识对桂阳文政坊范氏、乃至桂阳县的影响,可以推想而知。有如范辂、范永銮、乡邑邓文璧、何镐等贤达之士都曾从其学。⑦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载:“邑人邓文璧、邓皋、何镐、从子辂、从孙永銮皆受业焉。”第405页。
范辂字以载,号三峰。《明史》有传。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中举,后中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进士。⑧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举人》,第385页;《选举•进士》,第383页。从血缘角度论之,范辂则是范永銮的叔父;从学缘角度论之,范辂则与范永銮是同学关系。二人都先后同时受教于范渊、邓文璧⑨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弘治乙丑科进士,“邑人范辂、范永銮暨从侄皋俱受业门下”。第405页。、李文利⑩[明]范永銮撰《进大乐律吕元声书》,收入[明]黄训编纂《名臣经济录》卷25《礼部•仪制上》,载“臣叔江西按察司副使范辂,亦尝同臣师事文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443册第487页。又李文利其人“修学行,造士循循。去之日,守生不忍言别,守泣下者”。万历《郴州志》卷25《循良传》,第670页。等人。范辂为人言语切直,敢于触犯权贵、宦官,终因开罪中官而下诏狱,幸赖朝中正直之士襄助,在明世宗即位后得以起复,最后卒于福建右布政使任上。11[清]张廷段等撰《明史》卷188《范辂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4997、4998页。著有诗文集《三峰二京集》、《宦游集》等。12[清]罗山怀编纂《湖南文徵》卷2《姓氏传•范辂》,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30页。
范辂的子嗣,见于记载者凡四:永寰、永官、永寀、永宇。目前可知,范永寰是长子13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贡选》,“辂长子”,第389页。、范永寀是四子14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荐辟》,“辂四子,吉府典膳”,第387页。,还有幼子范永宇,“字伯宁,号斗山。辂少子……有廉仁称”15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举人》,“辂子,台州九江府推官”,第385页;卷10《人物•贤达》,第407页。,中嘉靖元年壬午科举人。问题在于范永官的排行,范永官“字叔修,号思斋。辂季子……清廉孤介”16分别见于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第407页;卷9《选举•举人》,第386页。又万历《郴州志》记范永官“柳叔思”,[万历《郴州志》卷16《人物•范永官》,第724页。)从柳义分析,“叔修”当是,故此处不采万历《郴州志》之说。,嘉靖七年(1528)戊子考中举人,之后任广州知州,卒于官。这里的“季子”可以指四子,也可以指少子,但不论是四子、少子,又分别与范永寀和范永宇的排行矛盾。而范永宇字伯宁,照理长子才用伯字,则范永宇取字或许采用了伯仲叔季循环的方法?若如此,范永宇就应该是第五子。以此类推,范永官字叔修,可能就是排行第三的意思。则范辂当有五子。
又范永宇有子名为范时敷,“字石汀。永宇子。浙江商安县教谕。”17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贡选》,第389页。另外,范辂还有玄孙名范良镐,“字泾阳。辂玄孙。辟比雍学生,因乱隐避不仕,寿八十。”18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贡选》,第390页。然不知其是范辂五子中何者之后。
至此,大致排列出桂阳文政坊范氏族字排行为:志、应、正、永、时、?、良。在范永銮的亲族关系中,尚有三点疑问:
第一,范渊子嗣不可考,其父名叫范志宣。19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赠》,“以子渊贵,赠承德郎、刑部主事”,第398页。而范辂之祖父为范志惠20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赠》,“以孙辂贵,赠通则大夫”,第398页。、父亲为范应义。21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9《选举•赠》,“以子辂贵,赠通则大夫”,第398页。范辂作有《寄题君山仲父威州生祠》诗22[明]范辂撰《寄题君山仲父威州生祠》,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第551页。,称呼范渊为仲父,但范渊并不是范应义的亲弟。
第二,范永銮的祖父为范应广,那么范辂的祖父范志惠是否就是范应广之父?又范永銮之父名范正通,则可以据此推论,范辂应该是正字辈,但是范永銮也曾写道:“吾三峰叔甫辂”23[明]范永銮撰《隆兴桥记》,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中•记》,第489页。,似乎范辂又有名为甫辂。以上均不知何解。
第三,查《汝城县志》等方志,又有“范永 ”、“范永 ”、“范时合”、“范良推”等人,从族字推测,皆应为范氏这一系成员。尤其是范时合,他由贡举出身,任广东安居县教谕。24《山城县志》卷28《氏族志•文政坊范氏》,第1771页。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名字与范永銮之子范时会联人字,不知道是出于巧合,还是他就是范永銮之子?
二 范永銮仕宦纪年考释
范永銮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考中举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考中进士。按照明朝进士观政制度,第三甲进士观政少则半年、多则三年,故范永銮不可能在正德九年三月十五日殿试放榜后立刻授官。范永銮回忆他在贵溪办社仓赈民一事时提到:“予尝承乏贵溪,曾举晦翁社仓之法行之,三年之内,民不告饥。至予将代而始得一发,又束于当道,不得尽如予心,今尚有遗憾焉。”①[明]翁继荣撰《赈饥说》,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说》,第523页。案这里的“三年之内”正好是县令的三年一任,也就是他一任贵溪知县的年数,而范永銮是在正德十四年升任御史,所以可以推知,他是在正德十一年(1516)外放贵溪知县。②案何孟春撰有《送范进士知贵溪序》,收入《何文简公集》卷11中,这篇序有可能直接提供范永銮去贵溪的时间,可惜全文未见。
范永銮从正德十一年授任贵溪知县,三年期满后,于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癸丑,授知县范永銮……俱试监察御史。永銮浙江道”③《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80“正德十四年十一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到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民国五十一年五月版,第37册第3502页。,做了浙江道监察御史。之后的宦迹,乾隆《桂阳县志·范永銮传》仅略记为:“立朝持风裁,三奉敕长芦巡盐、甘肃劳军、四川巡按,有激扬之风,开瞿门路以便行者。迁福建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复奉敕提督福建学政,又改陕西兵备副使。”④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第406页。其中间有遗漏。
案明代监察御史一年一调换,所以,范永銮应该是在正德十五年(1520)八月以前改为巡按直隶。⑤《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90“正德十五年闰八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范永銮言”,第37册第3598页。下一年,转任长芦巡盐监察御史。⑥[清]岳濬等监修、杜昭等编撰《山守通志》卷25之1 《职官志 •巡盐监察御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540册第525页。奉敕甘肃劳军,当在嘉靖元年(1522)左右。嘉靖二年(1523),改巡按四川。“嘉靖癸未,谬膺圣天子命来巡蜀土。”⑦[明]范永銮撰《祭君山从祖文》,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祭文》,第525页。直到嘉靖四年(1525)都在此任上。嘉靖六年(1527)十月壬戌,范永銮在福建按察副使提督福建学政任上时,为礼部尚书桂萼所弹劾。其云:“天下提学官多不得人,无以风励人才,请加考覈。上从之。……福建副使范永銮、湖广副使郭持平、广东副使祝品、贵州佥事刘彭年宜改别用。”⑧《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81“嘉靖六年十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到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民国五十一年五月版,第40册第1808页。案在范永銮以监察御史巡按四川迁福建按察副使后,“又改陕西兵备副使。忌者中之,家居数载。”⑨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第406页。虽然“实录”中未载范永銮“宜改别用”的具体去向,但可以推断,他是在转任了陕西兵备副使之后又被罢黜归家。
范永銮罢官居家起止时间尚不能确定,大约在嘉靖六年至嘉靖十一年间。据记载范永銮在嘉靖年间出任过浙江按察司副使⑩[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卷118《职官八•明二•提刑按察司副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522册第182页。,那么在嘉靖六年后、嘉靖十一年前,他的仕宦就有二种可能:第一,他从福建按察副使调为浙江按察副使,再改陕西兵备副使,罢官,起为江西左参政;第二,他从福建按察副使改陕西兵备副使,罢官,起为浙江按察副使,升江西左参政。
嘉靖十一年(1532)前,范永銮已经出任江西左参政。再往后,嘉靖十二年六月(1533),“升江西左参政范永銮为河南按察使”11《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152“嘉靖十二年七月”,第42册第3456页。。嘉靖十三年闰二月(1534),“升河南按察使范永銮为四川布政使”12《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160“嘉靖十三年闰二月”,第42册第3573页。。案范渊、范辂和范永銮三人俱入桂阳县乡贤祠,范永銮牌位题作“明四川右布政使范永銮”13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6《学校•殿庑•乡贤祠》,第352页。,可知其最后官职即为四川右布政使。只是其致仕归乡的时间,暂且存疑。
三 范永銮仕宦事略
范永銮的仕宦经历主要集中在明武宗、世宗时期,其政务活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地方所实施的文教风化及其农田水利治理等诸多事务;二是较频繁的对朝廷上呈奏议。对地方的治理充分体现出范永銮的施政原则、方案及行政能力;而对中央朝廷的奏折则表现出范永銮关注国计民生大事,洞察力敏锐,有积极参政务政的意识。这些建议在武宗朝大多数未能上达均未被采纳,而在世宗朝则大多有了皇帝的采纳和回应。
(一)范永銮在明武宗朝的主要施政活动
1.任贵溪知县。范永銮在贵溪职任上的作为,主要包括尊崇儒教、禁毁淫祠、设置义仓、兴修水利、清查土地等。具体施措有表彰、提倡当地典型,例如“正德间,知县范永銮建仕优亭于仪门左,以祠名宦。”14[清]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卷20《公署•广信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513册第658页。还有为贵溪当地烈女张氏事迹题诗:“正气歌残思惘然,将军头断几千年。西风洒尽英雄泪,秉笔何人续史编。”15[清]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卷100《列女•抚州府》,载:“李贯五妻张氏,守乡人。李家甚贫,张悉卖奁妆以养舅姑。正德间,盗起。夫妇被执。张绐贼令放夫还,备金来赎。贼信之。度夫去远,遂大骂,被杀。贵溪樊应魁传其事。邑令范永銮题其首曰……”诗题为笔者到加。第516册第320页。水利建设方面,如“正德十五年,知县范永銮濬北乡湮河,修筑陂渠。”①[清]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卷15《 水利二 •广信府》。第513册第515页。案《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80正德十四年十一月辛卯朔“癸丑,授知县范永銮……俱试监察御史。永銮浙江道”,可知《江西通志》此处记载有误。或者另一种可能是,真如夏言到描述,北乡河工程浩大,一直持续到了范永銮离任后,在正德十五年才完成。夏言为之专门写有三首绝句,其一云:“决河千夫立两涯,横江巨石一时开。只消此事可千载,谁为苏山作记来?”②[明]夏言撰《赠苏山范明府开河三首》,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第565页。夸张总是难免,然说明此举的确为当地农业水利建设办了实事。费宏对范永銮在贵溪的政绩颇有一番总结性描述:“汝和之治,主于爱民,而能以勤慎持之。”③[明]到宏撰《赠贵溪令范山和序略》,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1《艺文上•序》,第474页。可谓知言。另据记载,范永銮曾经“清出官民粮一千四百石。僧舍与文庙邻,永銮毁之,建尊经阁。又筑城垣,拆毁淫祠,禁止师诬邪术……”,这些提倡儒教、禁毁巫邪,为民着想的措施,得到了其上司、时任江西“巡抚都御史孙公燧”的“深器重之”④以上到到见于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第406页。,对他的成绩做了肯定并提拔他。
当然,孙燧器重范永銮,还因为范永銮能够积极参与孙燧曾经计划的清查土地方案。在《上江西孙巡抚书》中,范永銮分析当时江西各地存在十种“诡寄田粮”现象,并建议依照洪武鱼鳞图为准,进行清查。这既反映了他对百姓民生的关心,又显示了他勇于任事、思虑周详的优长:
近蒙明文,仰各府州县清查诡寄田到……以曾具请台下,委官以理之矣。然于愚衷尤有到未尽者,盖以税可稽之旧籍,而田则无到考,故有沙崩田陷者;有池筑地辟者;有洒□升合、琐碎难明者;有有总无散者;有以上为中者;有以田为地者;有增加减税而出卖者;有一户而花为四五户者;有一名而诡为四五名者;有以官为民、以民为官者。
千端万绪,岂一人心力到能周?岂旬日之功到可举哉?为今之计,必通行各分守道,各选委廉能知府一员以总理之,廉能知县佐贰二员以分理之。取洪武中鱼鳞图籍为之准,而民役之善方田并善算法者,亲谒都鄙即寺观以为舍,到糇到以相随,履亩而丈量。沙崩水陷者减之,池筑地辟者增之。量之既周,仍画为鱼鳞图,定为流水册。册以记其租税,图以记其号叚。犹恐其未公也,更易其人覆核之。听其民之再诉,以悉其守。夫如是,则积习之弊岂不尽革于今日,而万民之福其有既乎?其书算、工食、纸笔之赀,则于逋租匿役者量处以给之。⑤[明]范永銮撰《上江西孙巡抚书》,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说》,第522、523页。
然而此事并未如愿充分展开,原因是其时正值明武宗在位末年,朝中有宦官弄权,地方有藩王反叛,并非政治形势顺遂之时。根据《江西通志》记载:“任贵溪县时刘瑾用事,岁派杂征,宸濠暴横,岁取茶牙,民苦之。永銮裁抑,不畏强御。”⑥[清]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卷63《名宦七》,第515册第203页。案:其云“刘瑾用事”则讹,刘瑾在正德五年八月已经被凌迟处死,此时安能“用事”?范永銮任贵溪知县时,朱宸濠侵扰地方则有可能,孙燧在正德十四年朱宸濠之乱中遇害可证。范永銮所实行的赈济百姓的社仓之制,也受到干扰,“至予将代,而始得一发,又束于当道,不得尽如予心,今尚有遗憾焉。”⑦[明]翁继荣撰《赈饥说》,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说》,第524页。即便如此,更见范永銮的实际能力。正所谓:“盖汝和所已行者多宜民,而其所欲行者,又念念在民。民德之,其士论亦浩然归重云。”⑧[明]到宏撰《赠贵溪令范山和序略》,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1《艺文上•序》,第474页。总之,正由于范永銮在贵溪的优异表现,正德十四年十一月被提拔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2.任监察御史。在明代官职序列中,监察御史品级不高,但权责尤重。范永銮虽是地方巡按监察御史,其关注焦点却集中在从正德十二年开始就离京在外,南北巡游无度的明武宗身上。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甲申,“监察御史范永銮、朱裳、李润各疏请班师。皆不报。”⑨《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87“正德十五年六月”,第37册第3570页。同年闰八月庚戌,“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范永銮言:‘天下之患,莫大于上下之情不通。近年以来,廷臣或请罢游幸,或请建储君,或请亲君子远小人,惟冀圣心感悟,悔往图新,奈何日月之光愈远、纶綍之音不闻。诸臣论列得入御览与否,不可得而知也。间有批答,多假乎左右,而内阁之臣无与。臣恐一日祸作,陛下置天下于何所邪?’不报。”⑩《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90“正德十五年闰八月”,第37册第3598页。而范永銮两次劝谏明武宗勤政、请罢游幸的一番话,亦并未传达到皇帝那里,因此也不可能被皇帝所采纳。
无论古今,初任言官者,一般总要对朝政议论一番,其言论大多务虚。范永銮真正参与明代时事,可以从正德十六年(1521)春正月丁丑的上书算起,在这份奏章中,他举荐了徐文溥等三人,弹劾了王宪等五人。“监察御史范永銮言:‘养病给事中徐文溥、为民御史徐文、革御史谪驿丞周广,皆能秉正嫉邪,先事察机。或历数宸濠之恶,而度其必至于叛亡;或直指钱宁之奸,而知其必至于误国。顾言不见用,反以得罪。新升兵部尚书王宪、工部尚书丛兰、右都御史萧翀、巡抚副都御史刘达、佥都御史宁杲,累经论劾,言愈切、位愈显。乞敕吏部罢黜翀等以杜奔竞之风、擢用文溥等以作敢言之气。’不报。”11《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195“正德十六年春正月”,第37册第3652页。案此事内中可能颇有曲折,因为在历史上,王宪、丛兰二人风评颇佳,可以进入循吏行列。细究范永銮这次弹劾的二个理由:一是“累经论劾”、二是“奔竞”。以丛兰为例,之前的确因为忤逆刘瑾受过弹劾,再后来“世宗即位,御史陈克宅劾兰附江彬。帝以兰素清谨,释勿问。”12《明史》卷185《丛兰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4910页。这反而都证实丛兰乃一直臣。又“奔竞”之说更不实际,模糊难定。因此怀疑范永銮这次上书,可能背后有党争等因素作祟,这大概是范永銮宦迹中被隐藏的污点,也未可知。
总之,范永銮在明武宗在位时期的主要政绩,集中在贵溪知县任内。在升任监察御史后,目前已知的,他关于朝政的三次上书,都没有被采纳——当然,这也有明武宗个人问题——而且,范永銮在此时的上书,可能还存在别有用心等问题。换言之,范永銮对中央朝廷时政的参与,并不成功。然他能够积极的参政议政,前两次奏折又大胆请求皇帝罢游务政,也算得上颇有胆识气量。
(二)范永銮在明世宗朝的主要政务活动
1.参奏的关注点。正德十六年四月,明世宗继位,朝廷风气一新。范永銮在世宗嘉靖年间的奏章,主要集中于为同僚辩冤、保举人才、清查强占土地、检举奸佞违法等四个方面。比如同年六月,正在巡按直隶的范永銮先后两次上书,一是建议清查直隶地区非法侵占军民屯种土地;二是请求重审陆完、王琼案,均见载于《明世宗肃皇帝实录》:
(乙未)御史范永銮言:“往者刘瑾、钱宁、江彬相继擅权,奸民乘隙守将军民屯种地土,诬荒闲及官田名色投献,立为皇庄,因而蚕食侵占靡有界限。旧租正额外守方掊克,苛暴万状。畿内八郡咸被其害,请敕户部差官一切体勘,系民者归民、系官者归官。应输租课,有司代收交纳。事竣仍绘图造册,缴部备照,永杜后奸。”诏到司知之……①《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3“正德十六年六月”,第38册第0137页。(甲辰)御史范永銮奏:“鼓完、王琼之狱事涉暧昧,请敕法司会廷臣辩明功罪,以公天讨。”上乃令三法司、锦衣卫再审鞫之。②《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3“正德十六年六月”,第38册第0147页。
这两次上疏,皆言出有据。范永銮身为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直隶地区抢占土地现象,他自然亲眼得见。而王琼一案,“初言官劾琼结纳钱宁、张锐、江彬,纳贿擅权、排陷善类……上命群臣杂议,当琼交结近侍、(宁)杲故杀,皆论死……已得旨,如拟矣。而琼复诉辩。言官史道、范永銮亦请宥之,以全大体。”③《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8“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第38册第0299页。所以,这二篇奏章均被明世宗采纳,分别令有司核查。
首先,正德十六年七月,户部正面回应了范永銮的第一篇,关于清查直隶非法占地的奏章。“(己未)户部覆巡按御史范永銮奏言:‘静海县濒海地多,闲旷小民自行垦闢,办纳赋税已百有余年。近皇亲沈传、吴让受奸民投献,冒请夺之。因而蚕食侵占延袤百里,履亩而税。贫氓采捕鱼蛤者,皆令输租,不堪其扰。又天津诸卫,逆瑾受献为庄田者,不下千顷。幸瑾败,入之官而诸内臣又一切传奉,号为皇庄,虽屡奉明诏查覈,而不令主者得还,故产日以流移。宜令抚按官查勘二皇亲家田,系冒占者,即以予民。诸凡勋戚功臣庄田,皆宜如有司例禁勿多取。遇灾则蠲之,有不奉诏者,罪如律。’上曰可。”④《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正德十六年七月”,第38册第0174页。王琼一案因为需要三法司、锦衣卫以及廷臣合议,所以到了十一月,“己巳,原任兵部尚书王琼免死戍边……乃特宥琼死,发陕西庄浪卫充军。”⑤《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8“正德十六年十一月”,第38册第0299页。后来又改为发配绥德,“世宗入继,言官交勘琼系都察院狱,琼上书力讦杨廷和,疏辨交结。言官史道、范永銮等请宽之,戍庄浪,改绥德。”⑥[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纂《山西通志》卷107《人物七•太原府•明》,第545册第163页。
或许是受当时清算明武宗旧政的政治风气影响,范永銮在正德十六年七月还有两次惩恶扬善的相关行动。他与邢寰一起上言,为王俨、范镛、胡节、张璞、张经、王相、宿进、宋琏、成文、杨玮、戴书、邢昭等十二人鸣冤。“先是,给事中邢寰、御史范永銮言:‘王俨等并以忠直忤逆瑾,或窜或死,禠职者未复、含冤者未伸,宜加恩恤以风励天下。’吏部覆奏,故有是命。”⑦《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正德十六年七月”,第38册第0162页。明世宗予以采纳,以上人等或复官、或追赠,并有恩赏。之后,他又协助举报张阳等伪造明武宗诏令,贩卖皇盐。这件事发生在七月辛酉,巡抚山东都御史王珝弹劾张阳、魏玺党附江彬,矫称奉明武宗之命,挟皇盐买卖于荆襄之地,“玺独为逻者所获,诸奸利事皆有验,宜按问。巡按御史范永銮亦以为言。事下户部,言:‘阳所贸物皆前输之官,奉旨处分矣。而玺等所犯在有司,宜诏抚按官验问如律。’上乃命徵玺下吏,捕未获者并鞫之。诘责阳,令自以状对。”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正德十六年七月”,第38册第0178页。
这以后,范永銮的奏疏主要在于奖掖、保荐人才方面。比如在嘉靖元年(1522)向朝廷保荐了边将鲁经生。“嘉靖元年以来,节该钦差户科给事中孟奇、御史范永銮、巡按御史刘翀交章奏保。近又该钦差提督军务太监张忠荐称:‘鲁经生长边方,老成持重,熟闲韬略,累立战功,堪任主将。’”⑨[明]杨一清编纂《关中奏议》卷16《提督类•一为患病将官恳乞休致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428册第481页。奏书呈上,然未知下文。又在嘉靖三年(1524)五月,为已故江西按察副使刘菃陈情。“嘉靖初,(刘菃)起知长沙,迁江西副使,卒。御史范永奎(当作銮)讼于朝,特予祭葬。”⑩[清]张廷段等撰《明史》卷188《刘菃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4973页。朝廷的具体优抚措施包括:“辛未,赐故江西按察司副使刘菃祭一坛,仍令有司量为营葬优恤其家。”11《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39“嘉靖三年五月”,第39册第0988-0989页。相比较而言,范永銮在正德末年初任监察御史时,敢于上疏谏言皇帝勤政,或者弹劾朝中尚书等大员,参奏的问题锋芒毕露,直接指向皇帝和中央要员。而到了嘉靖时期,或者是因为长期滞留地方,或者是因为老于世故,他的上疏,虽然涉及皇亲,但已远离对皇帝重臣敏感问题的议论,对中央朝廷政治焦点问题的涉及更是距离殊远。
2.任职四川、江西的风教与军功。毕竟范永銮长期在地方任职,他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地方实情,他在地方的政绩,主要涉及经济、交通、治安、教育、乡风等方面。巡按四川时,他组织在瞿门处开凿道路,以便避开滟滪堆险要,工程规模荡大,动员民夫上万,成绩斐然。他写有《巡抚四川瞿门开路歌》,其曰:“万夫开凿有今日,造化工欠参人为。坐看行旅相接踵,长驱不妨犹任重。荆南剑北皆坦途,此功拟与金牛共。层峰古树高千寻,炎天晴日常阴阴。喜从平地稳着脚,无复舟航更若心。须臾楚蜀欢声满,百里衢通能致远。更看溪壑豺虎清,止息况有贻安馆。殷勤寄语全蜀人,三峡从今谢绝险。”①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第567、568页。
表彰先进,树立乡风是范永銮在贵溪时就重视的地方建设内容,此时更加提倡。比如在嘉靖三年,为四川名士林俊立石纪功。“公(林俊)归蜀,人号哭追送,未几,而两川之冦复炽矣。范御史永銮为立石纪功。”②[明]郑岳撰《山斋文集》卷14《行状•故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见素林公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1263册第87页。案林俊之事巘发生在正德六、七年间,其时范永銮还未出仕。到以,推测此处到记立石纪功事,乃范永銮巡按四川时到为。又,林俊《明史》卷194有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5136-5140页。还有在嘉靖十年、十一年间,为江西烈女孙氏立传。“卫廷珪妻孙氏,苏州吴县人。随夫商寓浔阳小江口,逆濠兵至,母女赴河死。孙年三十有五,长女金莲年十四,次女玉莲年十一。参政范永銮为之立传。”③[清]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卷102《列女六•九江府》,第516册第385页。
范永銮可能是通过奉敕甘肃劳军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还在四川、江西立有两处军功。一是在巡按四川时,参与了平灭四川当地土贼陇政的军事行动。此役更是获得朝廷嘉奖,在嘉靖四年(1525)七月“(丁卯)赏四川镇守太监杨应、巡抚都御史杨一渶、总兵官牛桓、前巡抚四川都御史杨沐、巡按御史范永銮白金、文绮有差,仍岁加通广禄米十二石升。軏一渶俸一级,以剿平土贼陇政等功也。”④《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53“嘉靖四年七月”,第39册第1317页。二是在江西左参政任上,嘉靖十一年(1532),亲自统兵戡乱,剿灭了江西安福县土贼彭正。“(嘉靖)十一年(壬辰)安福土宼彭正猖獗,据洋泽道士岭、石巢铜、坑茶坪、鸡子寨等处。参政范永銮督兵讨平之”。⑤[清]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卷32《武事四•明》,第514册第136页。案讨平四川陇政一役乃是大阵仗,史载:“嘉靖初,芒部土舍陇政、土妇支禄等叛。(何)卿讨之,斩首二百余级,降其众数百人。政奔乌撒,卿檄土官安宁擒以献。宁佯诺,而匿政不出。巡抚汤沐言状,帝夺卿冠带。川、贵兵合讨,贼始灭,还冠带如初。”⑥《明史》卷211《何卿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5589页。而剿灭江西彭正一役则不见于《明史》,想必规模不大。
四 范文銮的文章与教化
范永銮颇具实干之才,以前述其宦迹已经了然。而其熟稔经世之学,能够编纂《律例解》则是他熟悉法律条文的体现。然范永銮似乎更在意笔墨文章,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范永銮在北京与著名诗人何景明相见,何景明作诗记其事曰:“君为进士宰江县,颇厌簿书耽笔砚……君山十年不相见,见君如见君山面。燕京四月花满甸,邂逅不得同游宴。”⑦[明]何景明撰《赠范君山从孙永銮》,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第543页。此诗透漏出一些信息:一是范渊(君山)正德四年后贬官离京,而正德十四年四月正好做为一个时间标尺,表明此时为他离京十年左右;二是“君为进士宰江县,颇厌簿书耽笔砚”一句,从侧面反映了范永銮雅好文翰的志趣。
以下采录其诗作三首,以证其擅长写诗作文:
《味清亭为何价清赋》:“钓台旁筑味清亭,一曲春流足赏心。千古高情谁领略?濯缨时共坐清阴。”⑧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第565页。
《题朱氏醒溪亭》:“峭峡回青嶂,虚亭俯碧流。林花连绮席,鸥鸟下春洲。凿水浮杯入,开轩纵鹤游。主人醒道眼,常啸坐消忧。”⑨[清]邓显鹤编纂《沅湘耆旧集》卷15《范布政永銮(小柳注:一首)》,则阳楠点校,岳麓书社200年版,第282、283页。又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收录此诗名为《题朱瑞醒溪亭》:“……凿水浮杯入,闲朝纵鹤游。主人醒道眼,长啸坐消忧。”第545页。
《挽刺史曹桂山歌》:“官山北下云峰起,翠壁层峦肃容与。寿江耒水来新津,龟鹤金牛俯沙渚。东盘龙虎耀晨光,西迤山亭送夕阳。崚嶒古塔瞰城廓,倒垂阁影横三皇。神凝气结钟灵物,庐阳自古多朱绂。桂山毓秀实豪英,正气刚风羡孤仡。少年文学足三冬,天香笑折称人龙。长安一日花满丛,官拜司空受上封。功成两郡多欹蹶,百折刚肠岂终屈。门墙桃李被春风,德器熏陶总超越。平生慷慨若不羁,安能郁郁负幽期。桑榆回首日潇洒,凤毛喜见青云姿。吁嗟桂山真丈夫,裕后光先见亦孤。仙槎不向人间往,掀髯一笑归云途。吁嗟桂山有余荣,歛襟易箦犹完名。霜毫亲握题铭旌,不因生死移衷情。我歌桂山伤且痛,桂山在望人如梦。歌阑揽辔将北行,明时为惜朝阳凤。”⑩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诗》,第568页。
范永銮在明代可谓颇负诗文盛名,其与“前七子”何景明、边贡有诗文唱和自不待言。名士何孟春在范永銮中进士前就已经知晓其才,他曾在范永銮和邓皋赴试时就预言:“范、邓二子荆山玉也。行矣,吾卜子之荐于人也。”11[明]何孟春撰《和段说(小柳注:赠范永銮、邓皋二子赴试)》,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书》,第523页。还有一例:“今岁春三月,刘侯经以名进士试政,五月余刑简化洽,有和平之渐。苏山子乃与一时贤隽,沽酒烹蔌,邀侯出游是岩……越三日,具其事谒苏山子于凤岗别舍,索文买石刻之,遂序其事以为记。”12[明]范永銮撰《连珠岩记》,收入罗山怀主编《湖南文徵》卷20《记四(小柳注:明)》,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05页。这是讲范永銮与刘经以及桂阳县教谕吴洲等一同游览桂阳名胜连珠岩,事后,刘经专门拜访范永銮,向他索文记游,表明刘经对范永銮文章的仰慕与欣赏。
或许正是文人天性,所以纵观范永銮思想、行事,大力提倡文教正是他非常在意的一个重点。比如在嘉靖三年“七月,御史范永銮进思南府教授李文利所著乐书”①[清]嵇璜、曹仁虎等则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乐考•历代乐制•世宗•嘉靖三年》,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2集影印本,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册第3725页。,李文利的乐书名为《律吕元声》,又名《大乐律吕元声》,该书“画图立説,凡六卷。杨月湖廉称其天授,独见门人范辂为序,而刻传之。”②[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49《教授李乾遂先生文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460册第532页。又“编未成而卒,其兄前庐江知县李元校补之”。实为李文利、李元二人合著,范辂作序,再由范辂传于范永銮。然而此书呈上,“王廷相、韩邦奇皆精心乐律,不以其说为然”。③[清]嵇璜、曹仁虎等则敕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58《经籍考·经乐·李文利大乐律吕元声六卷附律吕考注四卷》,第2册第4132页。由此可知,李文利之书虽略有创见,却未被当时人普遍接受,主要嫌其“独宗《吕览》黄钟三寸九分之说”,认为“其说与古背,不可用。”④《明史》卷61《乐志一》,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1516页。对此,范永銮所持态度已在《进<大乐律吕元声〉书》中有所表示:“臣窃念本以肤浅于此理,茫然莫测其微奥。今得是帙而观之,恍若有得。或者大乐终不能晦,故刘恕、无忌、吕氏存其度于煨烬之余。而臣师李文利并其兄李元、臣叔范辂又拳拳互相发明于大坏之后欤。臣思不为之表白焉,则文利之志终不能伸,而音乐之正否、治道之污隆,终无以考验矣。乃誊写上献,如蒙乞敕廷臣再加详议,如文利之所著,果有禆于大乐,下之所司,试而行之,诚千万世之大幸,而文利平生辛勤考究之功,亦得以少见于天地间矣。”⑤[明]黄训编纂《名臣经济录》卷25《礼部•仪制上》,第443册第487页。揣测其用意,首先是为业师“平生辛勤考究之功”的乐书能够得到朝廷的起用而作宣传,而由于自身终究对大乐律“茫然莫测其微奥”,读此书之后方才“恍若有得”,自觉“有裨于大乐”,因此还希望朝廷命有识之士加以详议,再确定李文利之说是否可行。这其实反映了范永銮尊重事实的严谨态度,并非盲目崇信老师一家之言。
范永銮关心文教事业的实例还有很多,比如嘉靖三年为四川大益书院购置学田。“实嘉靖之甲申岁也。巡按御史范公永銮、刘公黻相继买田于双流以六百金,岁入以四百六十有余石,于是书院之居养裕矣。”⑥[明]鼓深撰《俨山集》卷52《大益书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第1268册第325页。再比如嘉靖九年(1530)他在罢官乡居期间,为桂阳县学捐书⑦关于范永銮捐书时的身份,史籍有两种说法:一是以福建按察副使提督学政时(分别见于康熙《郴州总志》卷9《人物•桂阳先贤传》,第157页;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0《人物•贤达》,第406页;二是致仕后。(见于《钦定大清一统志》卷288《郴州》)。案这两种说法可能都有误,正确的事实应该是,嘉靖九年,范永銮正罢官居家。有两证,第一,嘉靖九年桂阳县隆兴桥工程竣工,“落成之日,隆以姻旧,拉陈生志淳来索予记锲石。”(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中•记》,第489页。)既然桂阳士绅能够守门求文,范永銮自然是身在桂阳。第二,桂阳县教谕翁继荣,从嘉靖七年起就任桂阳教谕,“方伯范永銮极重之。历五载,升宜宾知县。”(分别见于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8《职官•宦巘》,第380页;卷8《职官•教谕》,第373页。)也即是他在嘉靖七年到嘉靖十二年间在桂阳。根据翁继荣的记述,“龙山子修志将竟,适苏山范子来,以志请质。”(明翁继荣撰《赈饥说》,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说》,第523页。)而嘉靖六年前、嘉靖十一年后,范永銮肯定不在桂阳。两相参证,正合前说。。根据范永銮在《与教谕翁继荣书》自述,“邑僻书籍寡至,永銮历官一十六年,所得片纸只字不敢自私。”⑧[明]范永銮撰《与教谕翁继荣书》,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书》,第523页。说明范永銮在其前十六年仕宦生涯中的为政措施,大多与文风雅教相关。
结 语
范永銮的仕官生涯从江西贵溪知县开始,最后以四川右布政使致仕结束,主要政绩在治理地方。作为八股应试出身的文人,范永銮著有《大学衍义》等儒学专著,又能够作诗属文,同时还熟悉律例,可称有学识、文才兼备。观其宦迹行事,立朝基本能够做到直言,勇于任事。治理地方有实绩,能够组织起大型工程,重视文教,特别是还能够以文人身份参与军事活动,并取得胜利,更是非同一般。考察其性格、思想,重视家族、感念师长,在其诗文、交游言谈中,屡提及其从祖范渊、叔范辂。所撰《祭君山从祖文》有云:“概如此不肖,自髫年从游太学,每怀教育之恩,图报无由……西望祠堂,神采宛然在目,惟愧不能亲致一奠,抱泣天涯,曷其有极。谨述吾祖平生履历,并不肖感慕之私,遣成都县儒学教谕王纬代为致奠,如不祭之罪,尚复何逃?灵其鉴之享之。呜呼!幼叔夭亡,孤孙在抱,所系匪轻,冥冥之中,尚其护持。”⑨[明]范永銮撰《祭君山从祖文》,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祭文》,第525、526页。真情流露。又将其老师遗作进献朝廷,都是他顾念旧情的体现。居家时,又能安享山水之乐,多以道家出世情怀入诗。
不过,就其风骨而论,范永銮与其从祖范渊相比,要稍落下风。在他身上存在避事少言等倾向,这些负面因素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身为监察御史,他对朝中焦点,如明武宗荒游怠政、明世宗“大礼仪”之争等,参与度并不高;第二,范永銮的弹劾、谏诤奏疏,多是与同僚一道言事,少有独立担当者;第三,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有过攻讦朝中忠良、干才的不光彩记录,不论其动机是出于党争、还是出于个人恩怨,皆非善意善举。当然,考量历史人物,还要顾及社会历史背景,范永銮入仕在明武宗末年,之后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继大统,均非正常政治状态。而范永銮本人长期任职在地方,又以副职为主,经验阅历自有局限。加之他个人可能也存在健康、年龄等问题。在嘉靖二年至四年巡按四川期间,便已经是“又值百病交作,具情求归,日切一日。”⑩[明]范永銮撰《祭君山从祖文》,收入乾隆二十年《桂阳县志》卷12《艺文下•祭文》,第526页。所以,也有可能是他主动选择了疏离朝政漩涡,专心地方实政的为官之道。
K825
A
1673-2219(2012)10-0038-07
2012-09-07
周晓薇(1957-),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文博系主任。邹贺(1981-),男,山东黄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