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葫芦丝文化传播中常见模糊认识的系统纠正(上)

2012-04-08

关键词:巴乌颤音葫芦丝

闫 昱

对葫芦丝文化传播中常见模糊认识的系统纠正(上)

闫 昱

随着葫芦丝文化传播的不断推进,针对葫芦丝演奏中一些常见问题的理解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结合在演奏和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对吐气方法标记、吹奏技巧的界定、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下颤音下波音的演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葫芦丝文化推广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了系统纠正,以推动葫芦丝文化健康发展。

葫芦丝文化;吐音方法;演奏技巧;培养理念;下颤音;下波音

葫芦丝演奏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葫芦丝文化的传播在近年才不断地发展起来,随着葫芦丝文化传播的不断深入,不仅有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同时一批研究葫芦丝演奏的专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队伍在不断扩大,使葫芦丝演奏及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结合多年演奏和教学中实践经验的积累,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与广大葫芦丝爱好者共同探讨。

一 对“吐”字标注发音吐气方法的重新认识

自葫芦丝巴乌传入内地以来,几乎所有教材和老师都用汉字“吐”字标注葫芦丝巴乌的发音吐气方法,其实这是一个历史性错误。所有爱好者都知道,吹奏葫芦丝巴乌对气息的基本要求是:气头有力、气中平稳、气尾干净。“气头有力”就是要求气头必须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顺畅吹出。为保证“气中平稳”,气头与气中的衔接要顺畅。

而汉字“吐”的发音恰恰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汉语字典中“吐”字的标准发音只有两个声调,它们分别是“上声”(土)和“去声”(兔),若用“上声”(土)吹则气头曲折无力,若用“去声”(兔)吹则气息不易连续。

值得庆幸的是,从古至今所有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将“吐”字错误地念成平声(突)。而平声“突”不仅可使气息顺畅有力,还可保证气息平稳连续,是吹奏葫芦丝唯一正确标准的发音吐气方法。

令人惊奇的是,先是一个“错误的标注”,后加一个“错误的读音”,一错再错反倒使结果正确了。正因如此,这一历史性错误客观上没有影响葫芦丝的传承和发展,同样在很长时间也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而被及早发现。

为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发生,我们建议用汉语拼音进行标注,如葫芦丝用平声“tu”和平声“ku”;巴乌用平声“te”和平声“ke”。

二 对吹奏方法与吹奏技巧的重新理解

在所有葫芦丝巴乌教学中存在一个相当普遍的怪现象,那就是不考虑每种吹奏方法本身的性质特点、技术含量、掌握难易,统统将它们称作演奏“技巧”。笔者也用心查阅了其它器乐教材和相关资料,发现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一现象,尤以民族器乐教材为最。而笔者认为:将所有吹奏方法都称“技巧”既不合适,更不科学。

因为“技巧”二字仅从字面可理解为“技能和窍门”,引申可理解为将一般常规方法或技法做“或灵活、或巧妙、或组合、或替代运用”,从而形成的一个比较成熟相对固定的新型用法,通常称作“应用技巧”,简称“技巧”。

对“技巧”概念无论仅凭感性认识还是做深入理性分析,都明显有别于解决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法,其性质地位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将其称为“复合技法”更为贴切。

而葫芦丝巴乌几十种吹奏方法,地位作用有大有小,技术含量有高有低、掌握熟练有难有易,统称“技巧”亦不合适。我们仅将“长吐”与“循环换气”进行比较,后者无论技术含量还是掌握难度远远高于、大于前者,若将二者都称技巧,很明显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应把所有吹奏方法按“基本方法、技术方法、应用技巧”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科学划分。

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基本方法”一说就懂,一练就会,主要功能作用是展示旋律;所谓“技术方法”一说就懂,绝大部分稍练就会,主要功能作用是修饰旋律;所谓“应用技巧”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功能作用是巧妙修饰旋律。且方法是基础,技法是发展,技巧是升华。

三 对现行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

通过十几年观察了解发现,在器乐演奏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能否学成靠“天份”的传统理念和片面认识。

反映在教学上只教“怎么吹”、不教“为什么”,重视技法传授、忽视理论讲解。反映在教材上,对学生“应知”内容必要的文字说明极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曲目过多。

反映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就是传统的“师徒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成长发展完全靠自身对音乐的灵性与悟性,学习者虽有成百上千,但最终学成者却寥寥无几。

在网上查找收看一些专家、老师的视频讲座或报告,当时感觉收获很大,但事后静下心来细细回味后,总有某些失望和忧虑相伴而生。针对这些现象笔者也分别请教过不同层次的教师朋友,回答较多的是“没必要说那么多、讲那么细,让学生自己悟去吧”。一句话,还是靠学生天份。

多年实践体会,我们认为:“学艺靠天份”这一理念有些落后和片面。列宁有句名言,但凡事业成功者“三分靠天才、七分靠努力”。要知道在学生努力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做到尽职尽责,讲解到位、指点到位、引领到位,最好再能做到“画龙点睛”或“一语破天机”,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加上学生确属爱好、真心喜欢,具有学好的内在动力,内外因共同作用,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演奏家出现。

更何况“人的天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后天开发、挖掘、培养的可能和余地,历史上多少名人大家的成长和成功之路足以证明这一点。对教师而言,过分片面强调“学艺靠天份”,大有回避问题和推卸责任之嫌,若再将其作为不愿意潜心研究问题,对教学内容不求甚解,甚至向学生传授错误知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就更不可取了。

四 对下颤音和下波音的应用实例的研究

相当数量的葫芦丝教材和老师都说,颤音分两种,上颤音和下颤音;波音也分两种,上波音和下波音。但我们用了多年时间、花费很大精力,却始终没能找到下颤音和下波音的应用实例。无意间却在笛子教材和笛子演奏中发现它们的应用实例,且还发现颤音和波音的种类也远不止我们知道的这两种。由此可见部分葫芦丝教材当初可能是参照笛子教材编出来的,而真正的笛子演奏家王次恒老师编著的《葫芦丝基础教程》却恰恰没有如说。

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践我们认为,受葫芦丝巴乌自身音域、结构、气息等多方面条件限制,除上颤音和上波音外其它种类的颤音和波音,当然也包括下颤音和下波音无法应用,或是应用后效果十分不好。因此,人们自然也就放弃了对它们的选择和应用,致使我们始终找不到它们的应用实例。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在葫芦丝巴乌吹奏方法中,只有“上颤音和上波音”可用。更确切地说,在上颤音和上波音中,只有“二度颤音(波音)”和“三度颤音(波音)”可用,前者常见常用,后者只在演奏蒙古族民歌时偶有应用。

ClassNo.:J60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orrectionofSomeVagueThoughtsintheUnderstandingofHulusiCulture

Yan Yu

Consider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spreading of Hulusi culture ,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some playing questions of Hulusi, this article analyzes some playing techniques concerned the guide mark of breathing out ,the definition of playing ways and talents training idea .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playing with downbound trill and playing with downbound mordent . It also corrects some faint understanding in spreading Hulusi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lusi culture.

Hulusi culture; aspirating method; playing skills; training idea; downbound trill; downbound mordent

闫昱,副教授,鸡西大学师范学院;鸡西大学(中国)葫芦丝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黑龙江·鸡西。邮政编码:158100

1672-6758(2012)01-0157-2

J607

A

猜你喜欢

巴乌颤音葫芦丝
快乐其实很简单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我教爸爸吹巴乌
我教爸爸吹巴乌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