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新阶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

2012-04-08赵贺怡

关键词:交融少数民族民族

赵贺怡

新世纪新阶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

赵贺怡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中国不断前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要切实做到不断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民族交往为契机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以民族交流为纽带不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以民族交融为目的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许多国际争端、 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都和民族问题有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解决好各类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

当代中国,在面临新世界新阶段所产生的国内外各种挑战的同时,正在不断努力加快前进的步伐。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中国不断前进、取得骄人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腾飞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只有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不断繁荣发展。

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

民族关系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诸多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项,对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始终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①这就凸显出了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是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项全局的重要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处理好各项民族工作中的任务,对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共同开创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2011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在云南调研谈到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时,也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扎实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加大对口扶持力度,逐步缩小民族间、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差距。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丰富完善创建活动内容和载体,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要切实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关心少数民族群众在工作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积极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当地群众生活。”②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工作要切实做到不断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民族交往为契机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以民族交流为纽带不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以民族交融为目的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学内涵和现阶段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学内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发展重要的一环,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形式。人类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及文明的突破正是通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实现的。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只要擅于开放交往交流,擅于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擅于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就能够走在历史的前列。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之中,既需要有物质层面的彼此交换与相互作用,又要有精神层面上的相互理解、彼此协调和双向交流。同时,民族交往交流的内容涉及到了民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包括了经济、 政治、 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丰富,促进了中华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也打破了民族地区封闭的状况,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民族意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从而使各民族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逐步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将不断完善、继续发展,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将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实现个各民族之间彼此欣赏,和合共生,互补共荣。

2.现阶段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③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我国民族地区地处陆地边疆的国防要冲,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区位优势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此外,许多民族地区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括了民族风情、宗教艺术遗迹、历史文化名城等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另一方面,“一些专家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国情做了很好的概括:多、长、大、边、穷。多就是指少数民族众多,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长是指每个民族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大是指民族自治地区的面积大。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民族自治地区占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边是指指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偏远地区;穷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都比较的落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比较落后,但是有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也很好。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中国基本的民族国情。”④

由于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而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的缺乏,使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也都相当落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平衡,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等汉族地区在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和帮助,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往、交流,以先进的发达地区带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使各民族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我国民族地区需要走一条对内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道路,增进和深化同各民族的团结友谊,使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经济增长长足发展。

三 积极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各族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落脚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投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物力,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在民族地区实行更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为主,进一步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各民族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帮助他们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层面,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政治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中国有56个民族,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贫穷的地区,文化水平较低、观念相对保守,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交流不是很充分,民族隔阂、民族壁垒依然存在,从而在交流往来的过程中容易引发矛盾。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体现出我国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体现了我国所遵循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尊重,为民族间的交往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使得民族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和谐,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建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2004年10月21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要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加大工作力度,注重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⑤

少数民族干部来自于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了解、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本民族的特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现实感受,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本民族的人民存在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容易被民族同胞所接受,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强党和政府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相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工作中,一方面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努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少数民族的要求和意愿向党和政府反映,使党和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和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少数民族干部既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代表,也是他人了解少数民族的窗口,民族干部通过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不断促进民族地区对内、对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4.尊重少数民族独特性的前提下不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由于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民族发展历史等条件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性。新时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但仍要注重尊重少数民族多样性。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比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些传统习惯都是各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既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是一个民族心理情感的反映。因此,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要从法律和政策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护少数 民族的风俗习惯,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 区各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同时,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前提下,让现代化同体民族独特性相融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让民族文化凸显时代特征。

注释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1-05/08/content_1859739.htm.

③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④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1):67.

⑤杨盛龙,白正梅,孙懿.民族交往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78.

[1]杨盛龙,白正梅,孙懿.民族交往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63-210.

[2]李红梅.中国共产党民族地区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58-63.

[3]商桂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与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11-17.

[4]唐皓.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民族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23-29.

[6]林成芳,曹东梅.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J].重庆行政,2011(2):108-109.

[7]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1):66-69.

[8]叶萍,蔡浩.影响民族交往的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29-130.

[9]温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2):22-26.

[10]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3):35-43.

[11]周传斌.论民族问题的诸影响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3):42-45.

[12]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ClassNo.:C956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HowtoPromotetheCommunicationAmongDifferentNations

Zhao Heyi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ations has been the hot topic for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 For China , the focus of nationality work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 The purpose is to deepen the cooperation and blending among the different nations to achieve the common prosperous goal .

nationality;association;communication;blending

赵贺怡,在读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福建·福州。邮政编码:350007

1672-6758(2012)01-0100-2

C956

A

猜你喜欢

交融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真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多元民族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