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2-04-07吴明刚

关键词:意蕴美的情感

吴明刚

(四川民族学院 中文系,四川 康定 616001)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吴明刚

(四川民族学院 中文系,四川 康定 61600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试结合中学语文文本实际,从发现自然之美、寻求生活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挖掘意蕴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剖析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理出结构之美等八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语文教学;审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施教者根据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使用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审美载体,把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审美等各种审美载体和审美意识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头脑中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审美心理品质、审美境界的教育活动。[1]223《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4-5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这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健康的审美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得到纯正美学观念的熏陶,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优秀的作品有助于引发读者的审美趣味,在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情感;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风格美,有助于培养读者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句话,提升和丰富读者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可作如下尝试:

一 发现自然之美

大自然中蕴藏着景物美,自然景物很早就被古人摄入作品之中。描绘大自然的真实景色,再现自然美,在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

《三峡》中雄伟险峻之美,《桃花源记》中的恬静之美,《醉翁亭记》中的林壑之美,《苏州园林》中的园林之美,《沁园春雪》中的北国之美,《中国石拱桥》中的建筑之美,《岳阳楼记》中洞庭湖的大观,《小石潭记》中潭水、游鱼、岩石、竹树,《驿路梨花》中苍莽群山中的月色梨花林,《白杨礼赞》中的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这所有的自然和谐的景色,像一幅幅五彩斑斓,有声有色的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必须启动学生各个感官,指导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把文中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情有态,有状有貌,有明有暗的各种事物,再把这些事物按照作者描绘的意境用大脑重新绘制剪接成活动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愉悦,从而达到再现自然美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这类作品大多数为作者触景生情之作,寄托作者的感情与追求,或寄情于景,或借境抒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寻求生活之美

不同时代的作者往往运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描述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生活之美。

《陋室铭》写身居陋室而不陋,表现自己志向的高洁和情操;《听潮》通过自己心灵对潮涨潮落的感受的细腻描写,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挚着追求;《过故人庄》通过田家优美开阔环境和诗人与友人深厚情谊的描写,表现田园生活的乐趣;《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通过对飘落的枣花、缭绕在村子上空的缫车声、古柳下穿着牛衣买黄瓜的农人的描写,表现了温馨祥和的农村的生活。表现生活美的作品很多,田园、边塞、隐居、闲适、观书、会友、登临等,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稍加引导、探寻,就能激发学生发现文中的生活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三 感受意境之美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具体指抒情文学性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开拓的审美空间。[3]199-200语文课本中无论叙事抒情性作品还是写景状物的作品,都将“物”“我”交融一体,绘制出充满纯美和欢愉之气的艺术图景。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使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获得超乎文本表层画面的审美感受。

泰戈尔的《金色花》展示了一幅富有诗意之美和具有生活气息的顽童嬉戏图。作者将活泼天真的顽童化为美丽的金色花,它“挂在树的高枝上”,在“空中摇摆”“在新叶上跳舞”,它“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出幽香,投下小小的花影。这一切都是为让妈妈注意到他的存在而又不让妈妈发现他在那里。这将可爱的孩子融入金色花的花枝、花瓣、花香和花影之中,构成柔和温馨的艺术图景,表现了和谐美好的母子之情。这个充溢着纯美之情的艺术世界中,读者感受到的是平和与宁静、温柔与和谐。它足以充分地拓展读者的审美空间,引领学生进入美的艺术境界。

四 挖掘意蕴之美

意蕴是指内在的含义。意蕴能使作品升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发现作品意蕴之深美,作者心智之高灵,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孔乙己》中站在曲尺柜台前,满口“之乎者也”不愿脱下几十年似乎未洗过的长衫的孔乙己的形象,让人们窥见他悲剧的心理,预测他悲剧性的过去和未来,作者把这一悲剧形象放在咸亨酒店这个反映社会的窗口里,主人公在人们无聊而麻木声中一步步走向死亡。这使我们在看到封建科举的奴役性和吃人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令人吃惊的社会现实环境,其冷峻深沉的意蕴,让人惊叹。《范进中举》中,作者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范进这个典型形象,而且还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市侩无耻,趋炎附势的胡屠户;为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张乡绅;嫌贫攀富,前倨后恭的众乡邻。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我们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看到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政治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正如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其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儒林百丑图,其深沉的意指,叹为观止。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文章的意蕴,能给读者带来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感觉,这就是文章的意蕴之美。

五 领悟情感之美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观需要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或否定性情绪体验,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语文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对自然、社会以及外部世界的描绘,将美好的感情诉诸于笔端,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读王周生的《这不是一颗流星》、张之路的《羚羊木雕》、郑振铎的《纸船》、普里什文的《金色的草地》、谢武章的《鱼》等文章,都能感受到流淌于作家笔下那份纯洁美好的情感美。

情感之美是一种高尚健康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领悟情感之美就是领悟文中作者表达的纯洁、真挚的情感等审美属性。情感美可以升华为美德,给人以深沉的美感。美的情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社会实践的锻炼和高度的个人修养。因此,我们要利用文本陶养学生美的情感,培育思想品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美。

六 剖析形象之美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里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具体情景:人物须眉具现,呼之欲出;事件活脱生动,历历在目;环境栩栩如生,感同身受;言情如出其口,动人心魄。这些令人赏心悦目、情感激动的特殊性式便是形象。[4]7-8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形象美遍布于语文课本中,传记、小说、诗歌、戏剧中的人物,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人感到充实,受到启迪。《木兰诗》中的女英雄形象;《别云间》中壮美的少年英雄形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水浒英雄林冲的形象;《阿Q正传》中底层人物阿Q的形象,无不展现了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不同的审美震撼。

七 品味语言之美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对庄子散文语言作过这样的总结:“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说其“无端而来,无端而去”,这就点出了散文语言自由灵动的特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一方面用语言表情达意,另一方面又要对读者进行语言熏陶。因此,语文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作品总是通过创造美的意境、抒发美的情感、表现美的情趣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们流连不已,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

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体现之一,教师要提高和培养学生运用美的语言表情达意,描写自然事物,就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欣赏美入手,让学生从中重点学习,体会文法、句法、遣词造句的美,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鉴别和吸收,有利于发展创造美的能力。如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语言清新美丽如画;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陆芸芸的《山的那一边》语言亲切朴实,沁人心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妙绝,撩人遐思;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语言精炼,达意准确。还有许多中外名家们的文学语言或含蓄或诙谐,意韵深刻。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心灵、用思想去感受语言的不同的美,并鼓励学生用美的语言描绘自己生活的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八 理出结构之美

结构就是文学作品中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构造。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根据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艺术构思,把经过集中、提炼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剪裁,分别轻重主次,合理匀称的加以安排,组织成有机的艺术整体。[4]112在语文文本之中,我们或找线索、或追行踪、或审方位、或思逻辑,就能发现作者们构思的独巨匠心,这就是文章构思之美。

在《荷塘月色》中,它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都是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解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去,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呈现一种结构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之,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五年寒窗固然能培育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人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5] 68

[1]刘永康.语文教学探赜索隐[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方卫平.儿童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曹廷华.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冯军民,冯细芳,侯汉球.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ClassNo.:G623.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AestheticEducationinLanguageTeaching

Wu Mingga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Middle School” clearly states:“Language is the tool and the unity of humanity.”“Language courses should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moral character and aesthetic appeal.” Aesthetic capacity of student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scover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seeking the beauty of lif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beauty, the taste of language, the 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aesthetic education;aesthetics

吴明刚,硕士,四川民族学院中文系。

1672-6758(2012)08-0003-2

G623.2

A

猜你喜欢

意蕴美的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