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2012-04-07刘小庆
刘小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的要求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与其学习英语的时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要求考生在大约半小时内根据话题或提纲写出120—150或150—180个词的短文,并且要做到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提高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学校和外语教师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统测结果显示,虽然英语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却并不显著。其中有些错误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在写作中重复出现,这就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石化现象。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学生四六级作文中出现的错误为语料,并结合教学实践来探讨学生英语习作中石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质量。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Larry Selinker l969年在剑桥国际会议上提出“中介语”这一术语,并于1972年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语言石化”这一概念。同时对于这种语言中的石化现象,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义。Selinker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能力停滞不前的状态,其中有些错误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或学习力度的加大而有所减少。并且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一些系统性知识和语法规则等语言项目的提高也并不十分显著。这种语言石化现象通常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有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表面上好像有所改善甚至消失了,但仍然会出现在中介语的使用中。
戴炜栋(1999)进一步对这种中介语的石化现象进行了分类,他认为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可以分为永久性石化和暂时性石化这两大类。石化现象的这种划分给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根据戴炜栋的分类,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国从事外语教学方面研究的专家发现: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模式。也就是说,在小学和中学期间,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因为不断地接触和积累新的二语知识,所以他们的外语水平在这个期间会有比较明显且稳定的上升;然而当他们升入大学之后,尽管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学生的外语能力也许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时期,但是在取得这些进步之后会慢慢进入高原期(plateau)。在这段时期,学生的外语水平停滞不前,始终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但是这种中介语石化现象大部分都可以归类为暂时性石化。只要我们能够找出它们产生的原因,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加以避免和改进,这种暂时性石化是可以被打破并被逐渐消除的。
通过对学生的四六级作文进行错误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中石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石化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母语与英语的习得机制完全不同,并且两种语言的这种差异肯定会导致不一样的语言体系。有些学生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习得二语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激活其他学生在临界期后不能激活的这种中介语心理结构。而其他学生只有依靠一般的认知结构来获取第二语言。难以突破这种一般的思维,从而导致石化现象的产生。例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的三大从句是外语学习的语法难点,因为缺乏对石化现象的正确认识,为了避免犯错误,很多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中对这些语法难点采取逃避的态度。例如,很多学生在需要使用定语从句的地方采取回避策略,用两个简单句来代替。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定语从句用的就越来越少,这样就可能导致这方面的中介语石化。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中介语要树立起正面的态度,不能把这看成一般的语法错误。要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及石化现象,积极完善中介语,从而使中介语错误减少甚至消失,使中介语不断接近目标语。
第二,母语的负迁移。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中的一些习惯表达错误地迁移到过渡语中,从而影响了对目的语的学习。例如,学生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有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写出汉语式的英语句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进行外语写作过程中,当缺乏与外语形式相匹配的真实外语语境时,母语语境知识就可能介入,与外语形式产生错配,从而引起母语迁移。也就是说,母语语境知识作为媒介,引起了相应母语形式的迁移。
由于缺乏相应的外语文化意识而造成的语言石化也可以归为这种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这两个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都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如果中国学习者忽略或缺乏对所学外语所匹配的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这门语言,更不要说习得这门语言了。因此,造成学生在四、六级作文中不时地写出一些奇怪的句子,这些句子的语法方面似乎没错,但在表达上却不太合乎英美人士写作的习惯。当然,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母语文化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想要完全消除这种母语思维所带来的影响,在写作的时候完全采用英语思维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与其学习英语的时间形成强烈的反差,无论广大的外语教师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收效甚微。学习者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写作水平始终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由此可见,想要在写作中避免这种错误所导致的石化,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意识。学习者在注重语言形式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外语文化的学习。
第三,学习者对目的语笼统化。Selinker认为,目的语笼统化即学生将某些已经掌握的目的语规则与用法错误地推知另外一些规则与用法。学习者在四、六级写作中的过度概括主要表现为滥用英语的一些语言规则,有时甚至根据外语的两种结构特征错误地创造出一种语言结构。例如,The parents were talk with the boy face to face.对外语的一些规则掌握不充分也会导致中介语的石化现象。例如,对英语中的单数变复数规则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学习者写出诸如“sheeps,deers”等单词;或在不规则动词后加-ed构成过去时。如果这类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注意和纠正,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很有可能导致相关错误的石化。
二、中介语分析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与学的不同方式导致了石化现象。并且大部分错误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调整来改进、减少,甚至避免这些石化错误。因此,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学习者的写作教学现状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中介语石化现象进行分析以后,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强调有效输入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只有当教师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属于“可理解的输入”时才叫最佳输入。也就是说,假设学生现在的外语水平是i,那么教师给学生展示的内容要包含i+1的内容,即既可以让他们理解又要稍微比学习者当时的外语水平高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二语才可能被习得。相反,如果提供的语言输入比i+1的内容高一些或更低,像i+0或i+2,二语知识就没有办法习得。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大量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多听多写,并有计划地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着使用这些真实的语言。这样在写作中学习者就不会总想着依靠自己的母语语境,反之,他们会更积极地调动或激活自己的外语思维,尽量尝试用自己已经习得的外语语境来进行写作。
2.预制语块的学习
预制语块可以被看做语言交际和使用中的最小单位和主体。它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可见一斑。预制语块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写作的流利性,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语篇组织能力。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不论是提纲作文、情景作文、段首句作文,还是图表作文,如果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一些相应的预制语块,可以让作文达到表达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等目的。例如:在叙事文中可以经常用一些类似于“Once upon a time”等语块来引出话题;而在议论文中可以用一些像“Everyone knows that…”“It is well known that…”等句子框架来开头。通过学习这些“真实的”语言材料,不但有助于学习者在写作时加快语篇组织的速度,而且可以让学习者选用更加地道的词语,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进而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差距。
所以,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加大一些地道有效的、丰富的预制语块输入的力度,对避免写作中生硬的汉式表达和减少英语写作中的语言石化现象有重要的作用。
3.重视文化输入
“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教学应该设计特定的教学语境,而不仅仅是练习一些像阅读、说等这样的更大范围的语言能力。”(Richards 1998)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当然,对相应外语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只限于课内,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充分利用每一个在真实语境下学习外语的机会,例如看英语小说或英文电影。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把所学英语应用于交流实践中,尤其是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语言形式和语境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匹配时,学习者就可以流利地运用二语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提高学习者总体的交际能力来减少他们写作中的语言石化现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结束语
写作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中介语的研究对其具有重要的启示。想要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的写作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就应加强对中介语石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的研究,进而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相应的教学对策,积极帮助学生解决中介语石化问题,最终达到消除四、六级写作中的暂时性石化,缩短学习者在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距离。
[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Selinker L.On the notion“IL competence”in early SLA research:an aid to understanding some baffling current issues[EB/OL].http:www.bbk.ac.uk/llc/al/Larry.html,2001.
[3]刘全国,李琴.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研究概观[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
[5]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6]Richards,J.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