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深入系统, 情感扣人心弦
——评舒达《湘西民族音乐艺术表象初论》

2012-04-07范进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沅陵桑植湘西

范进军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在各艺术门类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音乐了,它由无形、无影、不可触摸的声音编织成变化无常、情趣万端的曲调,使人沉醉其中而不知不觉地陶冶着自己的美好情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在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曾在鲁国听舜帝时代的《韶乐》演奏,听完演奏后,季札发出这样由衷的感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1]2008同样的感受也发生在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夫子身上。《论语·述而》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2482由此可见音乐的神奇而迷人的魅力。湘西民族音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用灿烂多姿的星空来比喻中华民族辉煌的音乐史的话,那么,湘西民族音乐艺术就是一颗放射出夺目光彩的巨星。因为地域的神秘色彩,在湘西这片古老神秘土地上产生的民族音乐艺术也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中国音乐史上,曾经有不少人试图揭开这层神秘面纱,但终因不具备湘西人遗传因子而难以达到理想目的。而当我拜读完湘西沅陵籍土家族歌唱家兼研究者的舒达精心撰写的《湘西民族音乐艺术表象初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时,我才有了那种对湘西民族音乐艺术剥茧抽丝般的深入透彻的感觉。

舒达的《湘西民族音乐艺术表象初论》共分为“桑植民歌研究”、“沅陵傩文化艺术魅力”、“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和“湘西新民歌创作”4个部分。4个部分分为两个大类,即研究与创作。

研究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深入系统。首先看看桑植民歌的研究。桑植是湖南省西部的一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贫困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他们所创造的音乐文化,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承,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它的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在营造浓厚氛围、深刻表现人物的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著名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其中演唱的享誉国内外的“金色旋律”《马桑树儿搭灯台》就是桑植民歌。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 2006年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舒达从渊源、类型、艺术特征、独特魅力、美学类涵、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对桑植民歌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特别选用了“情歌”和“红歌”两类作品,对情歌《冷水泡茶慢慢浓》和由著名音乐家采用桑植民歌音乐素材创作的优秀作品《山神》进行了赏析。通过研究和赏析,把读者带到了湘西神秘多彩的艺术境界之中,去慢慢品味桑植民歌的无穷魅力。舒达的这种深入系统研究,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桑植民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填补了桑植民歌没有系统研究文献的空白,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看沅陵傩文化艺术魅力的研究。沅陵傩文化源远流长,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从源流来看,沅陵傩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祭祀文化。据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考证,屈原所作《九歌》,就是屈原在沅、湘间采风而创作的一种类似傩文化的诗歌。今天沅陵还保留着古老的民俗——“明香节”,就是沅陵人为祭祀开天辟地的神祗盘古而采用的一种特有方式。沅陵傩文化的特点是提倡信奉神明,宣扬因果报应。傩文化的形式主要有傩戏和傩技表演。舒达从傩文化溯源、辰州傩戏音乐形态的张力、土家族摆手舞伴奏、辰河高腔伴奏、湘西花灯音乐、沅陵“哇乡人”源流、跳香的美学内涵、沅陵土家族丧葬习俗、土家族跳丧习俗的美学价值、巫傩告象以及巫傩法事36解等角度入手,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沅陵傩文化艺术的魅力。这种深入系统的探讨,论证了沅陵傩文化艺术保存了远古时期祭祀仪式多姿多彩的风貌,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特别是其中的傩戏,是戏剧发展过程中的“活化石”,也是湖湘文化中许多剧种,如辰河戏、阳戏、祁剧等戏剧的老祖宗。正是这种傩戏的保存,使我们获得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舒达对其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我们破解傩戏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探索当地地方戏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文本。

正是综合对桑植民歌和沅陵傩文化艺术的研究,作者以她歌唱家的身份和实践,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课题。作者认为: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歌唱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华沃土,“韵味”是中华民族声乐追求的精髓。这种韵味的把握必须从民族情感中去体会,从歌词内涵中去挖掘,从旋律风格上去把握,从内心深处去感悟,用高超、娴熟的演唱技巧去演绎。这种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深入研究和独特体会,只有身兼歌唱家、研究者和生长在少数民族之乡三重身份的人才能做得到。舒达正是以她生长于少数民族之乡的沅陵籍歌唱家和大学教师的身份,才具有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切肤之感。这正如她的自序中说的:“我无数次梦回故乡,是她养育了我,家乡的水给了我体魄,家乡的山给了我灵气。儿时看过的民俗表演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多少次让我有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读懂她的冲动。”[2]2正是这种体魄、灵气和冲动,加上20余年的舞台演唱经历,使得舒达对中华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韵味”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记得在一次大型演唱会上听到她演唱一首《报答》,由于她对民族声乐演唱韵味的准确把握,不知不觉地将所有观众带入到了她所表达的那首歌曲意境中,直到全场掌声轰然响起,我才从那个神奇美妙的意境中恍然惊醒。这也许就是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精髓和魅力吧。

舒达创作歌曲最大的特点是情感扣人心弦。书中共收集了舒达创作的37首湘西新民歌。作者生在湘西沅陵,长在湘西沅陵,从小对湘西民俗风情耳濡目染,对原生态民歌非常热爱。大学音乐专业毕业后,留在湘西从事音乐文化、教育事业近20年,后又调入大学音乐学院工作,从事音乐教育与研究工作。舒达在湘西工作的近20年中,涉猎了湘西不同民族的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并一直致力于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创作与研究,曾多次深入到桑植县的人潮溪、五道水、瑞塔铺等偏远山寨采风,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桑植民歌曲目,并运用桑植、沅陵等地区原生态音乐元素,创作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新民歌。这些新民歌由于感情真挚,扣人心弦,而得到了不少国际友人和老百姓的喜爱。其中《张家界,美的故乡》获张家界市文艺调演作曲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乖乖张家界》、《吊脚楼的阿妹》获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广电总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孔雀杯”声乐大赛创作最高奖……她所创作和演唱的这些新民歌,之所以在国内频频获奖,最主要的原因是旋律蕴含真情,演唱饱含深情。

完全可以这样说,舒达所创作和演唱的歌曲是真善美有机的融合,是扣人心弦的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流畅多变的旋律的激情迸发。正是作者这种对祖国的无比深情,对家乡的无限真情,对朋友的真挚友情和对爱情的执着激情,使得她所创作和所演唱的歌曲深受人民的喜爱,使得她所研究的湘西民族音乐艺术呈现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沅陵桑植湘西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欢乐湘西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沅陵“学治”文化价值探析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的发展
湖南沅陵一中芸庐文学社作品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