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环戊二烯与苯乙烯的共聚合研究

2012-04-05张玉清余华宁赫玉欣姚大虎

关键词:环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张玉清,余华宁,赫玉欣,姚大虎

(河南科技大学纳米技术与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03)

0 前言

聚双环戊二烯(PDCPD)是由双环戊二烯(DCPD)开环易位聚合而得到的一种热固性交联聚合物。PDCPD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综合性能优于尼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氨酯(PU)等,其单体黏度低、聚合反应速率高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制造结构复杂的大型结构部件[1-3]。

采用共聚的方法可扩展PDCPD的性能,特别是引入功能性共聚单体可使PDCPD获得一些特殊性质。DCPD的共聚可按两种聚合机理进行,一种是开环易位聚合机理[4-7],产物是热固性聚合物;另一种是加成聚合机理[8-9],产物是线性聚合物。文献[10-11]采用碘化烷基铝与元素碘的混合物做催化剂,制备出了环戊烯和双环戊二烯共聚物。文献[12-13]采用阻燃型卤代降冰片烯与双环戊二烯共聚,制成的模塑制品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文献[14]用DCPD和分别由芴、苊、蒽取代的降冰片烯单体在开环易位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共聚,共聚产物具有较高玻璃化转变温度。

双环戊二烯与其他单体进行加成共聚的研究文献报道很少。加成聚合反应的催化剂一般有两类:传统的前过渡金属Ziegler-Natta催化体系、茂金属/铝氧烷催化体系和具有一定亲电性的钯、镍等后过渡金属催化剂。文献[15]采用β-二酮镍(钛、锆)做催化剂研究了DCPD与降冰片烯的共聚,共聚反应活性比降冰片烯的均聚要低,共聚物中DCPD结构单元占20.5%(物质的量分数)。文献[16]等采用茂金属Et[Ind]2ZrCl2-烷基铝(MAO)催化体系将乙烯和DCPD进行共聚,制备出了乙烯-双环戊二烯共聚物(EDCP)。本文对DCPD的开环易位聚合进行了研究,在采用单配钨酚催化体系催化DCPD聚合时发现,苯乙烯(St)单体的存在可明显促进DCPD的聚合,而且两者可以共聚,制备出了一种聚双环戊二烯/聚苯乙烯(PDCPD/PS)共聚物。目前还未见DCPD与单烯烃共聚的报道。

1 试验

1.1 原料和仪器

双环戊二烯(DCPD):分析纯,浙江杭州杨利石化有限公司,CaH2干燥后减压蒸馏后使用;苯乙烯(St):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二厂,CaH2干燥后减压蒸馏后使用;六氯化钨(WCl6),分析纯,长沙华京粉体材料有限公司;一氯二乙基铝,工业级,南京双联化工;对叔丁基苯酚,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Nicolet iS1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公司;Diamond型示差扫描量热仪,美国PE公司;JSM-5610LV扫描电镜,日本电子公司;STA409PC型同步分析仪,NETZSCH公司。

1.2 催化剂制备

主催化剂制备:在氮气保护下,将物质的量比为1∶1的WCl6和对叔丁基苯酚溶于甲苯中,在70℃下搅拌反应24 h。蒸出甲苯后加入同量DCPD配制成钨酚络合物溶液[17-18]。

助催化剂制备:在40℃下,将定量烷基铝溶解到DCPD单体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同样放在阴凉干燥处待用。

1.3 PDCPD/PS共聚物的制备

以一定的比例将DCPD和苯乙烯加入到干燥的安瓿瓶中,真空充氮气置换3次,保证瓶内无氧环境。在60℃下加入双组分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5 h。

1.4 转化率的测定

将一定量的粉碎样品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80℃下真空干燥5 h,除掉未反应的苯乙烯和DCPD单体,分别按式(1)、式(2)计算苯乙烯的转化率w1以及总转化率w2,

式中,A0、A1分别为真空干燥前后样品的质量;B为空白样品的损失质量;C为样品中苯乙烯的质量。

1.5 溶出率的测定

称取一定量的真空干燥样品,用甲苯抽提8 h,将聚苯乙烯(PS)和线性PDCPD抽出,按式(3)计算溶出率w3,

式中,A'0、A'1分别为抽提前后样品的质量。

1.6 表征测试

红外光谱(IR)分析,采用KBr压片法制样,分辨率4 cm-1,扫描32次;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在氮气氛围下,升温速率10℃/min;扫描电镜(SEM)测试,选取聚合物样品淬断面,喷金处理后,观察其微观结构,加速电压20 kV;热失重(TG)分析,在氮气氛围下,升温速率10℃/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苯乙烯质量分数对聚合的影响

苯乙烯质量分数对转化率的影响见表1。由表1可知:苯乙烯的转化率很高,能够达到90%以上;同时,随着苯乙烯质量分数的增加,聚合物的转化率几乎不变。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苯乙烯可能与DCPD发生了共聚合反应。

表1 苯乙烯质量分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

2.2 苯乙烯质量分数对溶出率的影响

表2是苯乙烯质量分数对溶出率(抽提失重率)的影响,由表2可知:随着苯乙烯质量分数的增大,试样的抽出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都比1号纯PDCPD的溶出率小,说明了苯乙烯对DCPD的聚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2 苯乙烯质量分数对抽提失重率的影响 %

2.3 红外光谱分析

图1和图2分别是聚合物样品抽提前后的红外(IR)光谱图,图3是聚合物样品抽提溶出物的红外光谱图。

对比图1和图2可知:抽提后,696 cm-1和755 cm-1处苯环单取代C—H面外弯曲振动的吸收峰,以及1 605 cm-1,1 495 cm-1,1 455 cm-1处苯环的骨架变形振动峰依然存在,说明PS不能从样品中被抽提出来。对比图3,在溶出物中不能明显地观察到上述吸收峰,也说明了样品中的PS不能被抽提出来,由此说明苯乙烯可能与DCPD发生了共聚合。

图1 抽提前聚合物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图2 抽提后聚合物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图3 聚合物样品抽提溶出物的红外光谱图

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图4是聚合物样品以及PS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图,由图4可知: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100℃,但是在苯乙烯质量分数为10%的聚合物样品中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对DSC的分析,说明苯乙烯与DCPD可能发生了共聚反应。

2.5 热失重分析

图5是6号样品热失重(TG)曲线。由图5可知:PDCPD-PS(其中PS质量分数为20%)聚合物只有单一的分解温度,430℃。这说明聚合物样品不是苯乙烯和DCPD的共混物,而可能是两者的共聚物。

图4 聚合物以及PS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图

图5 样品6的热失重曲线

2.6 微观形貌分析

为了考察PS在基体中的存在形貌,将PDCPD均聚物和6号聚合物分别用液氮冷冻淬断后再用甲苯刻蚀,用扫描电镜观察刻蚀面的形貌,如图6所示。

图6 PDCPD均聚物和6号聚合物淬断面的扫描电镜图

6 号样品是含有DCPD与20%的苯乙烯的聚合产物,如果DCPD和苯乙烯是分别独立聚合,则产物中的两种聚合物是以分相存在的,刻蚀去除PS后的表面形貌会显示出很多凹痕,即聚苯乙烯是以海岛的形式分散于ODCOD中。然而,图6c的形貌与刻蚀前一样,没有出现PS溶出后产生的空洞,说明材料中并没有PS的聚集相,由此推断苯乙烯很有可能与DCPD发生了共聚。

3 结论

在单配钨酚-Et2AlCl催化体系下,苯乙烯的存在对DCPD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红外光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失重分析和扫描电镜表征都说明,在反应条件下苯乙烯和DCPD可以发生共聚形成PDCPD-PS共聚物。

[1] 王伟,刘继纯,张玉清,等.双环戊二烯研究新进展[J].化学与黏合,2007,29(2):117-121.

[2] 王伟,刘继纯,于剑昆.聚双环戊二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9,26(2):15-18.

[3] 潘炳力,张玉清,严一楠,等.聚双环戊二烯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塑料,2009,23(4):8-14.

[4] Li H,Wang Z,Wang Y Q,et al.Ring-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Catalyzed by a Polymer-Supported Tungsten Catalyst[J].Reactive&Polymers,1997,33:193-200.

[5] Kessler M R,White SR.Cure Kinetics of the Ring-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2002,40(14):2373-2383.

[6] 严一楠,余文杰,李俊贤,等.聚双环戊二烯催化体系及成型方法[J].化工新型材料,2009,37(10):17-20.

[7] 郭敬,袁莉,梁国正,等.双环戊二烯催化开环移位聚合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21(2):57-60.

[8] Davidson T A,Wagener K B.Polymeriz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an Investigation of Mechanism[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1998,133(1/2):67-74.

[9] Davidson T A,Wagener K B,Priddy D B.Polymeriz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A Tale of Two Mechanisms[J].Macromolecules,1996,29(2):786-788.

[10] Robert J.Cyclopentene-Dicyclopentadiene Copolymer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US,4002815[P].1977-01-11.

[12] 谷本博利,山本誠,八木下茂.難燃性ノルボルネン系樹脂成形品、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に用いる反応原液の組み合せ:日本,特開平7-227863[P].1995-08-29.

[13] 原重義,中谷梅若.可塑化重合体成型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ぴ反応性溶液の組合せ:日本,平2-269733(A)[P].1990-05-11.

[14] Sjardijn,Willem,Snel.Copolymeriz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with Norbornene Derivatives and Copolymers Obtainable Therewith:NL,EP0372600[P].1989-07-11.

[15] 杨敏.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催化乙烯共聚及环烯烃聚合的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9:73-87.

[16] Adriane G.Ethylene Copolymerization with Cyclic Dienes Using rac-Et[Ind]2ZrCl2-Methylaluminoxane[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2,40:471-485.

[17] Wang Z,Li H,He B L.Macroligand Effect of Tungsten Catalyst for Ring 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2000,159:121-125.

[18] Zhang H,Zhang H J,Chen K J,et al.Synthesis of Macroligand-Tungsten Complexes of Containing Nitrogen and Silicon and Their Catalysis Behavior for Dicyclopentadiene Polymerization[J].China Elastomerics,2009,19(6):17-21.

猜你喜欢

环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环戊烷生产工艺技术探讨
苯乙烯装置塔系热集成
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St-alt-MA)-b-PAA的自组装行为
聚砜包覆双环戊二烯微胶囊的制备
聚苯乙烯高温快速热解制备苯乙烯的研究
EPDM接枝共聚物对MXD6/PA6/EPDM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中国8月苯乙烯进口量26万t,为16个月以来最低
甲基环戊二烯的合成研究
AM/AA/AMPS/AMQC12AB 四元共聚物的合成及耐温抗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