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教育的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思考①

2012-04-02曾剑云何俊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理论

曾剑云,何俊阳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创新教育的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思考①

曾剑云,何俊阳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庞杂、实践性强、分析方法多和数学化等特点使初学者学习困难。针对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贯彻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数学工具,加大经济学思维和方法的力度。

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创新教育

目前世界高等教育趋于发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在培育人的综合素质过程中,秉承知识创造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教育。作为面向全体学生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力求对学生进行智力和非智力融合的全面教育,重视教育活动的过程超过结果。变革知识传承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大萧条使失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宣告新古典经济学倡导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神话的破灭,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从有效需求的角度阐述政府全面直接干预经济的必然性。这些因素导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西方的“滞胀”使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发生剧烈的变化。宏观经济学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形成了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范式,与我国市场经济完善程度、计划经济思维习惯和国情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众多的假设与现实不一致,容易被大学生误认为宏观经济学脱离实际,导致课堂参与程度低和被动学习。从大量宏观数据中发现的基本原理经过高度浓缩、抽象,使大多数学生学习困难甚至出现畏惧和厌学情绪。对低年级的本科生大量运用数学工具,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教师讲授吃力和学生学习痛苦。因此从创新教育角度,根据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的特点,总结分析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的。

一 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的特点

1.逻辑严密的框架体系与抽象庞杂的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遵循理论基础-理论-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国内本科的教学立足点是封闭条件的宏观经济,主要内容因而可概括为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个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西方学者运用抽象分析方法,将大量在现实中存在而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去掉,围绕资源利用的主题,以国民收入为主线,构建四部分框架体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逻辑即逐渐放松与现实不一致的假设,考虑更多的经济变量安排不同部分的次序与内容。第一部分除导论外,主要介绍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变量和核算方法,引出国民收入核算的投资-储蓄恒等式,奠定宏观经济理论经验研究基础。三大模型构成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运用这些理论解释失业和通胀,结合菲利普斯曲线选择治理这两类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些内容构成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由长期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相应的政策选择组成,国民收入趋势的研究构成增长理论,而经济周期理论侧重研究国民收入的实际波动。有关政府宏观调控对实际国民收入影响的分歧构成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凯恩斯主流学派和古典主义代表性学派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

2.较强的实践性和众多的经济思想流派。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总结和政府干预经济的依据,现实经济生活出现的经济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源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新的经济问题-新的政策主张-新的经济理论或新的经济思想”三部曲。没有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长期慢性萧条和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就不可能有宏观经济学;没有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高通胀和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滞胀、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不可能有新的通货膨胀理论,也不会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和新古典综合派统治地位的动摇;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带来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繁荣。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众多宏观经济学流派的整合发展再次提供战略机遇。就理论到结论的一致性而言,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同,宏观经济理论分歧与争论非常明显。隶属于不同经济思想流派的学者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结论存在显著的差异甚至对立,对政府是否干预经济和如何干预的争议非常大。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与人的有限理性,学者通过抽象分析选择有限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经济问题。由于对经济问题中同一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西方学者对问题中的决定因素选择不一样,导致研究的假设存在差异,经过逻辑推理、计量检验的结论、相应的政策自然不同。

3.大量特色鲜明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前提假设-逻辑推理-检验结论-政策建议的步骤进行研究,除沿用微观经济学的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外,还创立总量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在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理论假设、基本原理及政策都渗透其方法论的思想。

4.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建立在经济现实基础上的数学工具可严密精确地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地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在逻辑推理阶段,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实质是建立理论函数的过程;在假设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分析进入结论检验阶段,即将理论假说构造成数学模型,利用统计数据资料通过计量分析以证明或推翻理论假说,一旦证伪并重新进入假设阶段。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材和教学中,图形、表格、数学公式和模型大量运用,数学工具普及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任一问题。

二 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问题

1.知识点繁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作为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利用的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理论体系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而日趋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政策诸多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基础和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尽管宏观经济术语在日常生活和新闻媒体中频繁出现,由于国情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或实质并不容易。对只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社会阅历简单和社会实践不足的低年级本科生,宏观经济学知识尤为抽象和难于理解。

2.理论讲授过多,而宏观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训练不足。“经济学不是教条,只是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凯恩斯的这些话表明,对学生而言,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比理论知识更重要。由于授课对象通常为大一或大二的学生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乐于听课和考前背诵,受生源素质、课堂人数较多、课时和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传授教材各章节知识,很少交代理论或模型的来龙去脉,忽视知识点背后的思维和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有的沿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国外教材,有的选择国内学者著作。前者案例虽多,学生却因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入大而对案例中涉及的经济热点明显缺乏感性认识;后者侧重于概念和原理的阐述与归纳,适合国内学生的思维习惯,但案例极少。因此本科教材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结合不尽人意。将宏观经济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既要求学生留意宏观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微观经济知识和较高的数学应用能力,也要求教师具备“对专业中的一点懂得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得一点”的素质。大多数教师因而对采用案例教学或讨论式教学等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采用也限于形式。如案例教学虽纳入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只能发挥举例讲解和印证宏观讲解学知识的作用,作为弥补讲授教学模式的手段而已,理由是选择“知识点多,而综合性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的少;国外的多,中国的少;过去的多,现在的少;一般化的多,典型性的少”的案例,案例教学浅尝辄止。

4.学生对数学工具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不适应。随着宏观经济学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内容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数学基础薄弱的低年级学生,面对大量复杂多变的图形表格、数学公式、数学证明和数学模型普遍不适应,即使教师告诉学生数学工具的宏观经济涵义也不理解,更难把它们与文字描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创新教育角度的教学对策

1.革新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传统教育理念轻视知识创造,认为知识储备的增加是提升个人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从而教学中侧重于灌输知识。宏观经济学发展到现在,理论知识的积累已经浩如烟海,课堂教学只能传授极小部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只能掌握零散的宏观经济学知识,面对现实的问题束手无策。创新教育秉承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的知识创造本位理念,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工具与手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即“授人渔而不授人鱼”。认同创新教育的教师应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并适时指导并监督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从而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勇于提问,主动问答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学生付诸实施。二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通过框架引领学习,带动学生理解基本原理间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思路,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思维趋势。第一次课就应告诉学生宏观经济学体系框架,结合教材目录进行解释,使学生了解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后讲述具体章节时,反复提醒并细化,借助框架说明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一方面,与微观经济学比较,利用已有的微观基础,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如通过中心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的比较可深化对宏观经济学术语的认识;将形状类似的长期PC曲线与微观经济学中的土地供给曲线背后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可加深对通货膨胀中适应性预期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容易混淆的宏观理论进行对比,可帮助理解与记忆。讲授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后,我们引导学生,从假设、结论与税收政策效应的角度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进行对比,并将二者与两类人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比分析的效果。后者适合于可准确预期一生收入的人,为实现终生消费效用最大化而稳定均匀消费,前者则符合可部分确定一生收入即永久收入的人,消费主要有当时的稳定收入决定,只有暂时收入影响到永久收入时才会到带来消费的明显变化。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学生的素质和学习的自觉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针对宏观经济学授课对象对低年级大学生,可从三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反复讲解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及时鼓励积极的学习行为。宏观经济学既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大多数文科专业考研和出国留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好宏观经济学,既能增强人的思维能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又可带来较强的宏观经济分析水平而优化组织效率和管理绩效。对于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或主动问答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以增加这些学生的自豪感。第二,教学时为宏观理论寻找支点,利用这些支点使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支点具备2个特征:源于生活,比理论形象生动;贴近理论,与理论有关联。比如,在讲授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时,我们发现学生对“投资与利率的变动无关”假设很反感,认为其严重脱离现实,迅速指出假设是模型创立者对经济因素的选择权利。在均衡的国民收入中,创立者从直觉出发认定消费的作用大于投资。接着我们讲了《长沙晚报》记者从兼5份职带弟弟读大学的角度报道向日葵女孩的感人事迹,体现记者的角度选择权,这一角度是记者认为体现何平坚强品质的最佳角度。通过两种权利的比较,同学开始认可模型的投资假设。最后我们顺便提及后面的学习将逐渐放松脱离现实的假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宏观经济学读物,引导学生浏览经济权威网站,扩展学生视野。

3.结合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目前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主要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练习法、数学分析法等。根据专业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力求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师生互动。相对于经济类专业,管理类教学侧重宏观经济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比如宏观经济政策的教学,经济类侧重政策效果的分析,管理类主要分析政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数学基础普遍弱于经济类学生,进而案例教学运用更多,数学分析法较小使用。在基本概念与原理教学时,一般以讲授法为主,可辅之以练习法或研讨式教学法,也可探索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选择例证式案例。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加深理解。一章或几章介绍后,可采取综合案例教学法或研讨式教学法为主,训练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较复杂现实经济问题能力,进行智力与非智力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合理使用数学,加大宏观经济学思维与方法的教学力度。概念是宏观经济学思维的依据和手段,基本原理是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实践证实的探索经济现象的规律,掌握概念与基本原理是形成宏观经济学思维的前提。为避免数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利用图形或数学公式讲授时,一般不进行数学推导,而尽可能结合经济现象,运用通俗形象的语言阐述其背后的经济涵义,使学生对概念和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以经济问题为中心的分析。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派运用相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甚至对立的结论和政策主张。正确看待这些差异,有助于形成多样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掌握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如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的AS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运用短期的总供求均衡分析方法得出对政府干预效果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假定前提和对西方经济发展阶段的解释力进行探究,并通过宏观经济学流派之争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同一经济问题的研究与治理,不可能存在标准答案和唯一选择,任一学派的解释最多是局部解释和相对有效的治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多样性思维,掌握和运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

[1]周巧兰.论创新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18-221.

[2]张兰英.高校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0):7-8.

[4]严 飞.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究[J].长春学院学报,2011(7):91-92.

[5]欧阳强.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6-89.

[6]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5(9):13-15.

[7]王蕴翠.浅谈支点法教学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高教月刊,2009(4):63-64.

[8]陈银娥,刘 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80-83.

[9]张 慧.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9-111.

(责任编校 晏小敏)

G424

A

1674-5884(2012)06-0085-03

2012-05-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0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YBB136);湖南省教育厅项目(G20928)和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E50938)

曾剑云(1970-),男,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宏观与政策
经济学
宏观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