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效”可以“问”出来
——初探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四个切入点①

2012-04-02罗华俐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切入点细节高中语文

罗华俐

(长沙市第六中学,湖南长沙410001)

“效”可以“问”出来
——初探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四个切入点①

罗华俐

(长沙市第六中学,湖南长沙410001)

有效教学是高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准确把握角色定位,从知识的“讲授者”,及时、主动向有效教学的“提问者”转换。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老师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及切入点的艺术把握,谈谈教学实践中有效提问的做法。

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切入艺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学记》)。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古来有之。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合学生与文本实际,设计引人思考的课堂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火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和学生特点,发掘疑点巧设问题,在遵循“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发掘细节、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可使课堂呈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良好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宜从4个方面努力,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 有的放矢,从重点难点切入

正如打靶要瞄准靶心一样,设置问题也要对准目标。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这样抓住课文的重点处提问,有的放矢,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对重点加深了印象,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

文章的重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节点、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课文的节点,往往是文本中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主题或重要观点的词句。弄清这些,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有难度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节点,浅显易懂、篇幅较小的诗文也同样有节点。还有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段落语句,更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启迪开发学生思维。教师抓住这些重点设计出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揭示中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重点入手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学习探求的兴趣。

笔者在教南唐后主李煜饱蘸血泪写的绝笔之作《虞美人》时,抓词中的一个关键字“愁”,从内容和写法这两个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节点抓住后,学生基本把握了感情基调,结合李煜生平经历知道愁的内涵包括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等,向学生抛出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忧愁,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学生联想到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写法来写愁。借景抒情中有对比,直抒胸臆中有比喻、夸张的修辞,也能很快感悟出。最后布置思考题:该如何看待李煜的愁?

抓住课文重点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既能轻松自如又能提高效率。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发问、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提在关键点,问到要紧处。

二 见微知著,从细节点切入

细节布置在文本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师,只有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见微知著,感受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郑板桥有诗“一枝一叶总关情”,龚自珍也有“落红不是无情物”之叹。“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文本里的观点或问题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是作者心灵的映照,社会现象的返照。高中语文课本选文多是经典之作,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乃至文本的一个标点一个字词,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所以才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诗人贾岛。教师可以在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加以品味和探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归有关的《项脊轩志》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时,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我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这段文字中有怎样的细节描写?(2)这些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说有祖母离开书斋时“以手阖门”动作的细节,为什么要“阖门”呢?不久祖母还要再回来,开着门不是更方便吗?这一动作细节恰恰体现出祖母对孙子的关心,怕打扰了他读书。“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话语,则进一步表现出祖母对孙儿求取功名的殷殷期望,突出了“亲情”主题。在细节的引导上,设问层层推进,让学生找出写母亲和妻子的细节描写。学生逐层体会理解后情感再进一层,从心底感染了。这不正是在课文细节处提问所看到的火花吗?

三 循序渐进,从知识延伸点切入

在已学知识中深入开掘,获得更多更好的新知识和体会,掌握更好更巧的学习方法,这是知识积累从量到质的飞跃和升华。温故知新有其必然的科学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如何让知识的涓涓细流汇成奔流大河,使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驾驭课堂内容,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从知识的延伸点上进行教学提问,开放思路,丰富想象力,使学生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面来,在学习中不断地扩大视野,完善知识,拓展思维。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对这首诗的解读不必面面俱到,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目标明确,就是反复朗读,深度理解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注意问题设计的层层递进。这节课我设计问题:(1)初读后,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是什么情感?(2)细读后,看杜甫在这些景物中融入了自己怎样深沉的感情? (3)美读后,思考为什么诗人会有这么深沉复杂的感情呢?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为诗圣的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学生通过围绕杜甫的“思想情感”这条线索,反复诵读体会,步步“登高”。

在知识的延伸点逐层提问,让学生品味了诗词之美,也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课堂真正成为触动他们性灵的自由家园。

四 柳暗花明,从事物冲突点切入

高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表面看似矛盾其实质却合理的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深入思考,是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可以由此设计问题,激发生疑,一起分析探讨。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设置的种种矛盾,甚至可以边学习边提出反问,让学生阅读中产生矛盾,“于无疑处有疑,于有疑处多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钻研、解决问题。

我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先让学生找出显示林冲“忍”和“不忍”的语句情节。学生找到陆虞候密谋策划,林冲识破阴谋,买刀寻敌的句子。这里有“忍”和“不忍”的矛盾。还有学生找出林冲明知高太尉“生事陷害”自己,被刺配到沧州,但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高太尉”。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要栖身的小屋崩坏,便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临头,他还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复仇念头更淡漠,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在山神庙中听到放火4人的对话,无法忍下去,愤怒之火终于燃烧。

我再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林冲如此妥协忍让的原因是什么?(2)后来奋起反抗的原因又是什么?(3)作者塑造林冲这个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林冲“忍”是因为他是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对家和亲人心存幻想,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还保留忠君的传统思想,“忍”也说明当时社会现象黑暗、腐败。官逼民反这一主题呼之欲出。

语文教学中需要在课文的“矛盾”“冲突”中巧设提问引发思考。在矛盾中去细细品味作者的用心良苦,才能感受“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妙趣。

五 结 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学的关键,它不仅可以展现教师和文体的语言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宇宙中自由飞翔。“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需要这样的“涟漪“和“灵光”,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巧妙提问,从而在创造性的头脑风暴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个体思考,启迪师生心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欧 健.“深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矛盾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2]洗 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艺术,2009(10).

[3]李炳煌,刘天羽.初中生动机缺失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责任编校 王小飞)

G63

A

1674-5884(2012)06-0001-02

2012-04-05

罗华俐(1976-),女,湖南衡阳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切入点细节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