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竞赛培平养台模的式大探学讨生创新能力
——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①
2012-04-02李宁
李宁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科技竞赛培平养台模的式大探学讨生创新能力
——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①
李宁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大学生科技竞赛有着日常教学无法起到的特殊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精细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搭建科技竞赛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旨在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学科竞赛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并使科技竞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全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平台的搭建己成为各高校深入拓展研究的课题。培养大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明显不足;同时由于种种的原因,提供给科技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们的迫切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2]。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树立一种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这种全新理念的核心应当是将创新、创业与就业三者融为一体,始终贯穿大学学习及所有教学、科研等活动[3]。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始终把培养对口企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大学生的目的,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建立了科学、精细、长效的工作机制,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设立了一套完善的竞赛评比机制,逐步形成了依托科技竞赛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特色化道路,探索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创新型教育模式。近年来,在这样的模式的促动下,学院学生在湖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一 科技竞赛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着力打造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无论是竞赛题目,还是实践过程,科技竞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是多方面的。从竞赛的选题、分析,到设计制作、完成作品直至论文撰写完成等一系列过程,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来自各地的学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较量,拓宽学生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学习和深入理解
科技竞赛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大学生仅仅从书本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才会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这种学践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励并指导大学生去深入的理解专业知识。
3.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竞赛过程中,从资料查阅、题目分析到方案制定和作品的制造都会涉及团队合作。而80、90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常常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分工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在指导教师的及时教育引导下,学生可以不断吸取在科技竞赛中得到的关于怎样和他人相处的方法和取长补短的经验。通过相互磨合和协调沟通,充分提高团队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对学生科技创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科技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了大批科技创业的生力军。另外,竞赛还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毅力和耐心,只有经受了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和洗礼才能走向成功,科技竞赛磨练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心理承受力,这些将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 搭建科技竞赛平台的途径
目前,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术团体组织了一系列学术科技竞赛。如何更好地以科技竞赛活动为助推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实践,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科技竞赛平台已成为各高校高度重视的问题。科技竞赛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竞赛平台,涉及到了竞赛管理机制、竞赛教学体系、竞赛网络媒介、竞赛宣传推广、科技竞赛基地、科技竞赛经费和科技竞赛师资队伍等。只有各方面的制度和软硬件配套实施,才能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创新活动体系由相互作用的诸多环节组成,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有利于科技竞赛水平的提升[4]。
1.完善科技竞赛平台的机制建设
要深入的开展科技竞赛,就必须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机制。首先,建立科技竞赛多层管理体制,明确各层管理的工作职责,规范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5]。其次,制订科技竞赛经费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及奖励等制度,从而使科技竞赛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加大科技竞赛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课堂、网站、广播等多种途经宣传和倡导竞赛活动,大力宣传组建全校性质的学生科技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寻找开展科技竞赛的各方面的支持,发挥科技兴趣小组的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管理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将科技竞赛活动建设成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并参与的平台。
2.构建科技竞赛的物质保障平台
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6]。基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建立科技竞赛实践基地、相关实验室和竞赛报名费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实验、实习等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二是给予参加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倾斜。另外,高校还可以积极与科技类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让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来源多元化,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3.加强科技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科技竞赛的“智囊”平台
教师作为学科竞赛的引导者,从选手培训到赛前辅导,指导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设立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岗位,选聘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组建高质量的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对工作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同时,加强科技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交流、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科技竞赛的职业化水平,永葆科技竞赛“智囊”平台的青春和活力。
三 基于科技竞赛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伴随着我国科技竞赛的热潮,虽然关于“开展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类似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文献,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如何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其具体的路径选择如何,很少有人给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与方案。“基于科技竞赛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的难点在于其工作长期性、工作对象广泛性、活动开展复杂性这几个方面。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作用,为学生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实现科技竞赛活动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形成长效机制,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1.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科技创新氛围。学校全面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形成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扶持学生科技社团发展。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各学院举办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构建“一院一科技”的校园文化格局,营造积极创新、协作共进的科技人文氛围。此外,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科技竞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在整合、扩充原有竞赛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了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并兼具互动交流功能的网络空间。运用这一有效传播载体宣传倡导拼搏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理念精神。
2.优化科技竞赛课程,推进服务于科技竞赛的教学改革
科技竞赛活动是课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展,分层次开设创造学及与竞赛相关的选修课程,重视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综合培训等实践教学;开设与各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必修课程,逐步完善创新学分制度。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把“综合创新实践”做为必修环节,并联系创新学分,与学生的学位证书进行挂钩;在设置竞赛相关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将竞赛理念课程和教学相结合。如在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从单纯的科技竟赛延伸至毕业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凭借申报的创新实验项目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直接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教学改革,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内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成立创新兴趣班,加大竞赛培训力度
科技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共建等方式,在校内、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提供优良条件。同时选拔专业课优秀的学生或科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创新兴趣班,实施针对教育。在创新兴趣班尝试新型的实践型教育,并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培训、学术讲座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及其指导委员会,对各类科技竞赛进行筛选和认证;选择级别高、参与面广的大型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科技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建立大学生竞赛作品库,以备学习和查阅。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4.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科技竞赛激励机制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除了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还要制订合理的科技竞赛评价机制,完善科技竞赛考评及奖励办法,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科技竞赛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重大意义,在校园中营造一种“铸科技素质、强学术氛围”的良好影响。此外,学校各级行政还应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指导大学生申报各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合作制,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科研训练。
5.建立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企业力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科技竞赛的必要经济基础之一。学科竞赛逐步为社会所认可,许多企业通过承办、协办和冠名等模式直接参与学科竞赛。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力推地进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利用学校科研项目多、成果转化率高的优势,密切与企业合作,推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这是建设实践与创业教育基地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6.打造竞赛,发挥品牌优势
学校应树立“以科技竞赛为契机,打造科技竞赛学术氛围、促进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提高”的理念,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优势力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冠名,重点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和各类专项科技竞赛,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品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品牌,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科技素质锻炼环境,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 结 语
以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为指导,以国家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完善、资金投入、软硬件配套等多方面保障措施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科技竞赛能够深入、持久的开展。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建立起工科类专业创新教育新模式——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条培养有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周 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
[2]龚 放.对教育本质的反思与追问:高教研究的重要前沿[J].中国高教研究,2003(6):9-10.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14.
[4]郭爱华,朱燕娟.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46-248.
[5]张栋文,候 永.以课外科技竞赛为牵引,培养低年级本科学员的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34):23-25.
[6]李明江,田 丽.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124-125.
(责任编校 莫秀珍)
G64
A
1674-5884(2012)06-0070-03
2012-04-20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222);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建设项目(11T24)
李 宁(1970-),男,湖南娄底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