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与“旅行”
——由日语词汇透视日本旅游文化之传统

2012-04-02郑宇超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修学温泉旅行

郑宇超

“旅”与“旅行”
——由日语词汇透视日本旅游文化之传统

郑宇超

本文通过对有关“旅”和“旅行”的日语词汇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意义及背景文化的剖析,来透视日本旅游文化的传统性。从宗教参拜的“参詣之旅”到增加人生阅历的修学旅行和以温泉疗养、娱乐的“湯治旅行”,可以看出日本自古对出行、旅游的喜好与看重,其背后则透视出日本自古以来注重自身修行、笃信神佛、热爱生活的文化传统。

旅;旅行;旅游文化;传统

日本政府本向来重视发展旅游业,早在1963年就颁布实施了《观光基本法》(2007年改名为《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2003年日本制定并实施《观光立国战略》,2008年又成立专门的“观光厅”,把旅游业置于主导产业之列。在传统观念中,旅游似乎只是一件有关休闲、娱乐的小事,难以想象其与“战略”、“立国”之类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日本政府此番举动,固然是为解决经济发展和“少子、老龄化”等问题,希望以旅游拉动内需,提高发展活力①新修订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前言”开宗明义,指出“我国已迎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龄化、少子化时代”。“总则”第三条说要“有效利用国民闲暇时间,使国民享受健康充裕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要建设令日本当地居民充满自豪感的生活环境,丰富国民生活”。。而更深层的原因或者说其政策的社会根源,则是日本国民素有的以旅行来增长见识、磨砺人生的文化传统。特别是随着交通及经济的发达,外出旅行已经成了日本国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一文化传统在日语有关“旅行”的词汇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现代日语中,与旅游相关的词汇有三个:“旅(たび)”、“旅行(りょこう)”和“観光(かんこう)”。从含义和用法上看,“観光”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最为接近,指纯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活动,日本现在有关旅游的法律、制度都是以此为名,当是一个后出的词汇。而要说明日本旅游文化的传统还得从“旅”和“旅行”来考察。这里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包含“旅”与“旅行”的日语词汇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意义及背景文化的剖析,来透视日本旅游文化的传统性。

一、旅(たび)

“旅(たび)”意为出行,是一个古语②秋山虔、渡辺実编《详说古语词典》(三省堂,2000年)只有“旅(たび)”条,没有“旅行(りょこう)”和“观光”(観光,かんこう)。。日本民间关于旅行的谚语都由“旅(たび)”构成,如:

“旅の恥のかき捨て”,意为“旅途中不必检点,旅途中的丑事无人知晓”;

“かわい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う”,意为“疼爱孩子,就不要溺爱孩子,要让可爱的孩子去旅行,去闯荡,希望他能通过游历积累一些处世的经验,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常意译为“玉不琢,不成器”;

“旅は道ずれ世は情け”,意为“出门靠伙伴,处事靠人情。出门在外时同伴应该互相帮忙,在人世间人情味是非常重要的”,可意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

从这三个谚语中可以看出,“旅”是磨练个人意志、增长见闻的有效手段,带有羁旅、苦旅的意思,不以观光、游览为目的,是为重新审视自我的修行之旅,是临时起意的、目的地与归期都不明确的磨练自我的历程。因此,在日语中,例如背井离乡、天涯游子的情况皆用“旅(たび)”表示。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旅行常常是既辛苦又危险。因此,日本早期的传统旅行形式,都带有半修行半娱乐的性质。而且,能够旅行的仅限于贵族、僧侣、修行者和一部分上层的武士。最能反映“旅(たび)”的文化意味的是“参詣の旅(さんけいのたび)”。

“参詣の旅”,又称“参拝の旅(さんぱいのたび)”,即宗教朝圣旅行,指的是为修行、参拜、巡礼进行的旅行,翻译成汉语为“参拜之旅”。参拜之旅是日本最古老的专门旅行方式之一,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盛。据历史记载,早在八世纪左右,日本贵族就为了温泉浴、探访名胜、参拜神社寺庙或是巡礼等出行。十一世纪前后,去“熊野三山”(指本宫大社、速玉大社、那智大社)参拜的信仰之旅开始盛行。甚至有虔诚的教民从东部远道而来,拜访大和长谷寺。史载藤原氏任摄关②关所是指设立在道路交通干线和关隘上的哨所。在中世时代,日本的关所不仅管制犯人,而且征收行人交通费,由于设置较多,对当时人的“参詣旅行”造成很大的障碍。时的高野山参拜及以后日本法皇、上皇的熊野山参拜,都是豪华隆重的参拜之旅。

进入中世(13世纪至16世纪中叶)以后,御师和宿坊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参拜之旅的发展。御师,又称祈祷御师,即祈祷神、佛的神官与僧侣。他们不仅负责管理参拜仪式,还为参拜者安排食宿并进行导游;宿坊则指寺内住宿处,是为人们参拜神社而设的接待服务机构。这个时代经常去参拜之旅的社会阶层不再局限于高级贵族,武士成为参拜之旅的主力军。在日本东部,去熊野山参拜发展成为武士社会之间的一种时尚。到了中世后半期的室町时代,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农民也开始到熊野山和伊势神宫去参拜旅行。而且出于经济的考虑,信教的农民还发明了共同出钱、轮班参拜的制度。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至1603年,又称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了发展经济,撤掉了阻碍旅行的关所②关所是指设立在道路交通干线和关隘上的哨所。在中世时代,日本的关所不仅管制犯人,而且征收行人交通费,由于设置较多,对当时人的“参詣旅行”造成很大的障碍。,日本国民的旅行史揭开一个新的篇章。到16世纪后期,由德川幕府确立的幕藩封建体制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安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相对稳定。各藩之间可以兑换钱币,修筑了道路与驿站,构建了确定的水路航线,发展了通信制度。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旅馆业的发端,使民众的旅行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但这个时代的旅行却不是随心所欲的,除了公事和商业旅行以外,不允许其它的远距离旅行。而诸如祈祷五谷丰收的“社寺参拜”却不在被禁之列,农民借此名义游览名胜,享受温泉浴,成为这时旅行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参拜之旅发展成为“以娱乐为目的的旅行”,并在普通民众中得到兴盛、普及。

纵观日本人的旅游史,可以看出,宗教信仰推动了日本旅游的发展。现代日本人依然保持这种传统,喜欢亲近自然,走进山林,在寺宇中寻求精神的慰藉、心灵的宁静。

二、旅行(りょこう)

“旅行(りょこう)”与“旅(たび)”在意义上较为接近,亦指出行、游历。但二者在语感上有微妙的不同,“旅行(りょこう)”偏指有计划、有目的的和朋友一起进行的轻松、愉快旅行,缺少“艰辛、悲凉”的感觉。日语中有很多不同的“旅行(りょこう)”,但最有特色、最能反映日本文化传统的则是“湯治旅行(とうじりょこう)”和“修学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

(一)湯治旅行(とうじりょこう)

日本人称温泉为“汤”,“湯治”即温泉疗法,“湯治旅行”也叫“温泉旅行”,就是以泡温泉为中心的旅行方式。日本是著名的温泉王国,温泉遍布日本各地,有3000多处。喜欢温泉的日本人利用闲暇时间泡不同的温泉,感受其无限魅力。日本一年中温泉旅行人数总计1亿4千万人,温泉在日本旅游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洗温泉等于没有来到日本。

日本泡温泉历史悠久,考古发掘表明,从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温泉。进入历史时期,自奈良时代开始,《古事记》、《日本书纪》及各个地方的地方志上也都有记载。如《出云国风土记》中提到了现在的玉造温泉(岛根县),描写了人们上朝前去温泉净身,拜祭神泉,男女老少齐聚温泉的欢乐景象;《日本书纪》则记载日本天皇驾临有马温泉(兵库县)和道后温泉(爱媛县)的事情。

日本自古认为温泉是神奇之水、神圣之地,对其深怀敬畏之情,并最终把这种敬畏上升为对神的信仰,顶礼膜拜。

平安时代盛行以贵族为中心的温泉旅行,当时的《古今和歌集》收录了许多歌人吟咏各地温泉的诗句。到了中世及至战国时代,温泉成了武士疗伤修养之地。以日本著名武将武田信玄的根据地——甲府(山梨县)为中心分布的“信玄の隠し湯”(信玄秘密温泉),据说不仅信玄本人,其部下也在作战间隙泡浴疗养。在这之后,温泉不再仅限于小部分特权阶层享受,开始面向民众开放使用。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温泉经营成为大贵族与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

进入近世之后,随着医学的发达,宗教与医学分离,温泉医学研究蓬勃发展。通过对温泉成分进行比较科学的分析,人们认识到了其功效,于是不分出身贵贱,人们都去温泉疗养。大名、武士纷纷向幕府告假去温泉旅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温泉旅行游记、日记。

江户时代后期,温泉旅行迅速普及。即使是平时出行受限、不能自由旅行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汤治”的名义出行。说是治病疗养,其实大多数人是以此为借口进行“娱乐旅游”,游览名胜古迹,享受温泉、美食。这样,随着温泉旅行娱乐色彩的增强,本来需要自己做饭、长时间逗留,以达到治病目的的温泉疗养地,渐渐演变成了一边泡温泉一边喝酒并与艺妓嬉戏、高歌痛饮的声色世界。

明治时期,政府邀请德国医生,从医学上、生理上对温泉疗法进行研究,并以温泉疗养为中心大力发展对外旅游,箱根(神奈川县)、云仙(长崎县)等地为招待外国游客,把温泉旅馆改建为度假地,而热海(静冈县)、别府(大分县)等地则成为政府要人、工商界巨头的别墅。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高度增长,一晚两天的“宴会型温泉”作为大众休闲方式固定下来。人们白天观光活动,晚上悠闲地泡完温泉,然后品尝山珍海味。后来,随着旅馆建设的大型化,很多顾客足不出馆,原有温泉街的风情面貌渐渐消失。

现在,许多游客又把对温泉的喜爱由原先的追求健康变为对自然的回归,因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露天温泉浴场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同时,在已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具有独特魅力的街道景观型温泉地也渐渐增多。人们又开始重新审视温泉对现代人大多拥有的精神紧张等疾病具有的良好疗效作用。

回顾日本温泉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

(二)修学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

修学旅行,是日本小学、中学、高中组织的由教职人员带领学生团体出游并住宿的固定学校活动。作为一种团体旅游形式,修学旅行是日本近代旅游的一种代表形式,它的出现建立在明治政府拟定近代学校制度、普及中等教育的基础上。由于所去目的地较远并要住宿,所以它不同于远足和社会参观,又因为不能野营也不同于野外活动。修学旅游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团体的旅游,获得在普通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不能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等。

日本首次修学旅行是在1882年,栃木县第一中学(现栃木县立宇都宫高等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在东京上野召开的“第二届劝业博览会”。1886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以“长途远足”的名义进行了11天的“修学旅行”。然而,“修学旅行”一词,作为惯用表达则是在第二年长野师范学校(现信州大学)举行的类似活动中被提出的。这次活动备受关注,并于1887年(明治20年)4月20日发行的《大日本教育杂志54号》上发表,从此,该词汇被人们接受、使用,并逐渐在女子学校及小学中普及开来。1888年,在文部大臣的命令下,日本修学旅游正式开始。1943年以后这道命令一度被撤销,1946年又重新实施,直至现在。在1970-1980年期间,由于交通工具比较单一,所以只能乘坐火车去修学旅行。事先安排好专用列车的时间,一次性承包下多个学校的修学旅行。但90年代后半期,修学旅行的交通工具大多为飞机,80年代后半期把外国作为修学旅行目的地的私立学校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日本近年来每年约有近200个学校、约4万名学生到中国修学旅行。

日本的修学旅行因学习的内容不同被细分成若干类别。比如历史学习,主要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旅行多去古迹较多历史悠久的京都、奈良和东京等地。还有体验大自然的森林修学旅行和农业修学旅行等。学生在旅行中更容易学到知识。

以前由于日本普通百姓收入较低,很难全家人去外地旅游,所以靠修学旅行增长见识是其最大目的。但现在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长途旅行的家庭增多,出现了质疑修学旅行意义的声音,但对此抱有积极肯定意见的人仍占多数,他们认为在短暂的学生时代和朋友整日整夜在一起,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现在,常去的修学旅行地点为东京迪斯尼乐园、东京塔、国会会议厅、横滨21世纪未来港、新崎玉市等,以及像关西京都、奈良的法隆寺、药师寺、清水寺等寺院和佛教寺庙等历史性建筑。高中学生的修学旅行,东京和近畿地区是热门地区。

除了“修学旅行”之外,日本还有“卒業旅行(そつぎょうりょこう)”、“研修旅行(けんしゅうりょこう)”、“見学旅行(けんがくりょこう)”等类似旅行方式。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警句,现在又因为人口问题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为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和同龄孩子的相处沟通,在人格形成上有诸多问题存在。学校教育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特别是集体旅游活动,让孩子们在旅游中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修学旅行”对中国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认识其产生、使用地域的文化,如社会规范、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上述有关“旅”与“旅行”的论述,反映出日本人对旅行、游历的重视是根深蒂固的。从宗教参拜的“参詣の旅”到增加人生阅历的“修学旅行”和以温泉疗养、娱乐为目的的“湯治旅行”,可以看出日本自古对出行、旅游的喜好与看重,其背后则透视出日本自古以来注重自身修行、笃信神佛、热爱生活的文化传统。

[1]许然,卢莉.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由来与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曹志伟.日本旅游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嵐山光三郎.日本一周ローカル線温泉旅[M].東京:講談社,2012.

[4]石井昭郎.熊野の伝承と信仰[J].神道古典研究会報,1990(2).

[5]久保田展広.日本の聖地--日本宗教とは何か[M].東京:講談社,2004.

F590

A

1671-7740(2012)01-0041-05

郑宇超(1976-),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日语系主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日本社会文化。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522211)

猜你喜欢

修学温泉旅行
KAI BEPPU温泉酒店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铭湖温泉
铭湖温泉
露天温泉
小黑去旅行
夏日旅行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