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研究
2012-04-06姚建设
姚建设
黑龙江省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研究
姚建设
本文提出应从滑雪产业的角度研究大众滑雪旅游安全,并把政府监督、信息、大众传媒、滑雪专项保险等考虑进来,提出在滑雪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系统”。在明确该系统各环节对保障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的作用机理后,构建“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系统责任模型”。只有充分发挥“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责任模型”中安全环境、安全供给、中介和安全需求四环节的安全保障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
滑雪产业;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系统;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责任模型;大众滑雪旅游安全保障系统
安全是大众滑雪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是滑雪旅游的生命线,是我国滑雪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脱离安全来谈滑雪产业的发展,注定是一种空谈。一直以来,滑雪安全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我国一直上升的滑雪旅游受伤人数和较高的事故率,都迫使我们对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一、我国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活动起止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共收集到《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调查》问卷212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男性94份,女性116份,调查对象主要为黑龙江省各大滑雪场游客,也有通过访谈和网络方式征集的滑雪伤害者的反馈信息。我们将结合这些调查数据对我国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一)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现状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为了方便对引发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统计,我们对其进行了分类,具体包括以下九类。
第一,冲撞类伤害
冲撞类伤害指大众滑雪旅游者在滑雪区域内,因其他滑雪者的冲撞而被动受到的伤害。
第二,技术类伤害
技术类伤害是指滑雪者由于个人滑雪技术或生理原因,自身摔倒、滑出雪道、撞击障碍物等引发的伤害。
第三,场地类伤害
场地类伤害指因为滑雪场地设计不合理,或对场地改造而造成长度、梯度、宽度和坡度变化等对滑雪者造成的伤害。如雪道设计不合理、高级雪道片面苛求惊险地形而忽视安全等。
第四,器材类伤害
器材类伤害指由于滑雪器材缺失、陈旧、设计不合理或佩戴不合身等原因使滑雪者受到的伤害。如雪板断裂、固定器失灵、雪板雪鞋匹配不当等。
第五,设备类伤害
设备类伤害指大型设备在运行中对大众滑雪旅游者造成的伤害。如牵引设备脱扣、造雪机漏电、索道变速不均等所导致的摔伤、触电、砸伤等。
第六,雪道雪况类伤害
雪道雪况类伤害是指自然雪和人工雪混合使用时,未对雪道上的雪进行加厚、填补,或未对雪道做人工整理而引发的伤害。如雪结冰、雪未压、雪道铺雪厚度太薄等因素造成的伤害。
第七,防护缺失类伤害
防护缺失类伤害指滑雪场在雪道设施上缺少必要的保护、警示等设施,使大众滑雪旅游者缺乏警惕而产生的伤害;或滑雪者个人因缺失雪盔、雪镜、滑雪服等引发的受伤或冻伤。
第八,天气类伤害
天气类伤害指由于风大、降雪、降雾、能见度低、阳光反射产生雪盲等天气因素造成的伤害。
第九,其它伤害
其它类伤害是指大众滑雪者进入雪场后,由其它原因造成的以上八类之外的伤害类型。如行走滑倒受伤、汽车撞伤等。
按照上面所列的九种滑雪伤害类型,我们依次对本次调查中引发滑雪伤害的因素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伤害因素类别统计表
表1为认识和发现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发生规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由此可以总结出我国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在伤害因素类别上具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1.伤害诱因多样化
从表1可以发现,诱发滑雪伤害的九类因素在本次调查中都有出现。其说明在我国大众滑雪旅游安全中,伤害诱因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2.冲撞类伤害极为普遍
210位滑雪旅游者中,因冲撞引发的伤害出现了152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44.06%,远远高于其他伤害因素出现的比率,其表明因冲撞而造成伤害的现象极为普遍。
3.滑雪技能欠缺是引发伤害的第二大因素
210位滑雪旅游者中,因技能因素引发的伤害出现了70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20.29%,是继冲撞类因素之后引发滑雪伤害的第二大诱因。
4.防护缺失状况严重
210位滑雪旅游者中,因防护缺失因素引发的伤害出现了41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11.88%,是继技能类因素之后引发滑雪伤害的第三大诱因。
5.场地类因素不容忽视
因场地类因素引发的伤害出现了32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9.27%,是继防护缺失类因素之后引发滑雪伤害的第四大诱因,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数滑雪场在设计雪道时缺乏科学的指标规范。
6.器材、设备类因素令人担忧
因器材类因素引发的伤害出现了8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2.32%;因设备类因素引发的伤害出现了24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6.69%。器材类和设备类伤害因素共出现了32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9.28%,这个比率高于因防护缺失造成的伤害,直逼防护缺失类因素。
7.雪况、天气和其它类因素亟待排除
雪况、天气和其它类因素在本次调查中共出现了18次,占所有因素出现次数的5.22%。良好的雪况、适度的天气和其它类因素的可控性程度是减少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的充要条件,雪况、天气和其它类伤害因素亟待排除。
(二)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我们对应引发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的九类因素,将其产生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滑雪场缺乏规划
在滑雪区域内,人员多,滑雪技术参差不齐。兼之参观游客进入滑雪区域,极易引发冲撞。滑雪场缺乏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个方面。
第一,我国一些滑雪场对不同级别的滑雪爱好者实行混道经营,初级、中级、高级滑雪者在同一雪道滑行,滑雪密度大,在高速滑行中易出现“追尾”现象。
第二,虽然较大的雪场为了满足不同水平滑雪爱好者的需要分别开设了初级、中级和高级雪道,但是三类雪道均以初级雪道为终点,容易诱发冲撞伤害。
第三,滑雪场为扩大市场,允许滑雪观光游客进入滑雪区域,但未为其提供专门通道。这部分游客以观光游览为目的,常在滑雪区域内嬉闹,增加了冲撞现象的发生几率。
第四,由于运载能力有限,在滑雪道终点易造成人员聚集,形成人员扎堆现象,大大增加了冲撞频率。
2.滑雪技能水平低
对210名滑雪者询问“您受过何种滑雪技能培训”,回答结果统计见表2。
表2 滑雪技能培训方式统计表
通过表2统计可知,本次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滑雪者接受过系统的滑雪技能培训。其余无论是亲朋教导、模仿他人还是对滑雪一无所者,均对滑雪技术规范一知半解,对滑雪运动持有一种游戏心理。
3.场地选址规划不科学
我国滑雪场建设虽多是模仿国外,但在选址规划上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尤其是一些小型滑雪场,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缺乏雪场规划方面的专家和政府监管乏力。
有的滑雪场前期有规划,但每个滑雪场都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逐利性和盲目性并进,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动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对雪场建设缺乏规范约束和有效的指标体系,无法评估雪场的设施水准,也是规划不能有效落实的原因之一。
4.雪场器材管理落后
首先,器材本身的问题。我国国内滑雪场的出租性雪具多为进口的“二手货”,特别是二手滑雪板,普遍存在老化、残破,金属线刃断裂、固定器失灵等问题。
其次,器材管理有问题,主要表现为维修制度不合理和捆绑物调试台缺失。我国的滑雪场通常只在雪季开始和结束期间对雪具进行维修,在经营期间很少对雪具进行个性化调试。
5.雪场设备管理混乱
雪场的大型设备主要包含运载设备,如拖牵、索道和雪地摩托;还包括雪地机械,如造雪机、压雪机和雪地整形机。
由于电缆漏电造成人员伤害事件已有多次记录,滑雪者撞击雪场外大型设备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滑雪场的运载设备是以简易牵引设备为主,其次是吊箱和吊椅,也有少量的魔毯和其它设备。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拖牵掉道、索道座椅松脱和摇摆造成的砸伤、摔伤时有发生。
6.雪况安全性差
近几年,由于温室效应日益加重,暖冬现象频现,国内外的滑雪场基本要靠人工造雪来维持。人工雪和天然雪雪质在颗粒度、硬度、挥发度、含水度、溶解系数等方面差别很大,两种不同雪质混合在一起,雪况千差万别。而雪场人工护理方面尚不健全,很多雪场虽有造雪机却无压雪机,造成压雪不实、局部结冰、边缘融化、雪厚度太薄等现象明显,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发生。
7.雪道防护网无效和安全示警缺失
雪场的防护设施主要包括雪道防护网、防护垫包、警示色和提示牌等。本次调查询问了两个相关的问题,即“雪道沿途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完善”和“雪道沿途‘限速,注意安全’类的提示状况”,统计结果发现,所涉及的滑雪场大都设有雪道防护网,然而设置不完善、缺失和一般的比例为别为40%、3.81%和4.76%,亦即有48.57%的滑雪场存在雪道防护网不完善的问题。考虑到防护网材料选择不当、防护网本身抗冲击力低或老化、设计和放置不合理等原因,防护网多不能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我国的大部分滑雪场雪道沿途没有“限速,注意安全”类示警设施,即使设置亦很不醒目,滑雪者在高速滑行时缺少安全示警。
8.天气限定标准欠缺
在欧洲,风速超过一定标准后,索道就会停止运行,劝告或提示滑雪者禁止滑雪,以保证其人身安全。我国目前没有详细的限定标准,且缺乏强制力。
9.非滑雪旅游项目缺少安全管理规范
滑雪场的经营项目主要包括滑雪和戏雪。戏雪是为的游客开辟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旅游项目,如滑雪圈、雪船、雪碟、爬犁和雪地足球等。部分雪场为开拓儿童市场,设立儿童滑雪专区。在戏雪过程中,游戏者相互玩耍冲击而引发严重伤害的事例屡见不鲜,成为滑雪经营中的一个安全盲区。
二、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系统
由于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认为应从滑雪产业的角度来寻求解决办法。
世界工业组织2001年中国滑雪产业论坛发表的报告中,使用了滑雪业和滑雪产业两个概念,前者指“为滑雪者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或部门”,后者指“为滑雪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其他对滑雪消费活动有较大依赖的行业”。
大众滑雪产业中的各个行业部门间是有层次的,即以滑雪场的滑雪资源为依托,以滑雪产品为主体产品,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以满足大众滑雪旅游者的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大众滑雪产业链。
大众滑雪产业链可划分为九个部分:由供给到需求依次为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滑雪场、食住行购部门、滑雪培训机构和大众滑雪旅游者。同时,每个部分都受到滑雪安全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的监督与管理。
大众滑雪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均对大众滑雪旅游安全产生影响,另外,我们将社会大众传媒和保险机构考虑进来,共同构成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系统。
三、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系统各环节安全作用机理
对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系统各环节在确保大众滑雪旅游安全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一)滑雪安全管理机构作用机理
依照《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试行)》的规定,滑雪管理机构是指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考虑到大众滑雪产业横跨服务业和制造业,我们认为这里的滑雪安全管理机构还应包括对滑雪产业有较强依赖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关管理部门。它们对保障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起到统筹管理作用,主要体现为大众滑雪旅游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全局性的保障和管理依据,具体表现为创造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环境;提高大众滑雪旅游安全意识,约束旅游行为和规范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管理工作。
(二)滑雪行业安全组织作用机理
滑雪行业组织对保证大众滑雪旅游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在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管理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制定本行业的技术规范,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和安全管理制度的确立,是滑雪安全管理机构之下处于行业层面的安全管理机构,是下层滑雪场所安全管理的基础。
同国外相比,我国滑雪行业安全组织还没有发挥出其在保障大众滑雪旅游安全上的应有作用。
(三)材料供应商的安全作用机理
新材料或材料加工新技术的出现同滑雪运动的大众化和安全问题密切相关。材料供应商对保障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的重要作用是为滑雪设备生产在原料上予以安全保障。
(四)滑雪制造商安全作用机理
我们可以发现滑雪制造商是通过提供滑雪板、滑雪服、滑雪鞋、护具、滑雪和防护设备这些滑雪运动的载体来影响滑雪安全。诚然,这些载体的安全是滑雪旅游安全的基本保障。
(五)经销商安全作用机理
经销商这种桥梁的角色决定了其对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确保设备器材在销售过程中无损害
经销商作为滑雪制造企业销售渠道中的一个环节,先天负有保证滑雪设备和器材在销售过程中无损伤的义务。同时,经销商责任还包括在销售滑雪器材和设备过程中自觉禁止向顾客提供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
2.承担安全信息沟通责任
滑雪场,尤其是作为最终使用者的大众滑雪旅游者,他们对滑雪器材和设备的安全性有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话语权。因此,同滑雪场和大众滑雪旅游者直接接触的经销商有向滑雪制造商反馈其产品信息特别是安全信息的义务。
(六)滑雪场所安全作用机理
滑雪场所是人们消费大众滑雪旅游项目的主要场所,也是大众滑雪旅游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对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直接负责。这就必然要求滑雪场将安全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依据滑雪场的安全状况,实施一系列安全措施。除引进安全的滑雪设备和器材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器材和设备安全管理
单纯依靠引进安全性高的滑雪设备和器材,而无后续有效的设备维护,也难以保证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这要求滑雪场所必须配备合格的维护人员,并在制度上保证合理的维修频率。
2.游旅者安全管理
大众滑雪旅游者是大众滑雪旅游项目的最终消费者。因此滑雪场所对大众滑雪旅游者进行疏导和管理,以保证滑雪安全,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安全提示、救援队伍配备和牵引设备起终点处采取措施避免人流集中等方面。
3.大众滑雪旅游信息系统建设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旅游安全应当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大众滑雪旅游本身存在危险性,为了避免损害的发生,做好预警是第一位。为此,需要建立大众滑雪旅游安全信息系统。它是安全预警系统、控制系统、施救系统之间进行联系和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安全防范、控制和管理决策的基础。
(七)滑雪培训机构安全作用机理
对大众滑雪旅游者进行滑雪技能引导的责任就毫无疑问的落在了滑雪培训机构的身上,这也是滑雪培训机构对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培养滑雪安全意识、提高滑雪技能水平和增强滑雪安全防范能力等三个方面。
(八)大众传媒安全作用机理
本次调查中询问“您是通过何种方式接触到滑雪运动的”,结果表明我国大众滑雪旅游者主要通过亲朋介绍,其次是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来接触和了解滑雪运动。如果考虑到这其中的“亲朋”也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认识到滑雪运动,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具有概括性的结论,即我国大众滑雪旅游者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来认知滑雪运动。
这样的现状自然要求大众传媒履行其忠于受众的基本行为准则,肩负起向其受众中的大众滑雪旅游者群体传播滑雪旅游安全知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自觉抵制单纯宣传滑雪乐趣的报道。
(九)食、住、行、购等部门安全作用机理
交通部门负责将游客安全运达滑雪目的地,住宿部门应提供舒适的环境以使大众滑雪旅游者得到充分的休息,饮食部门需要根据滑雪运动高强度的特点提供富含能量的食物,购物部门要保证游客在购物过程中的安全。
需要特别强度的是,滑雪是一项激烈的运动,对体能的消耗大。在本次调查中有不少受伤者是因为过度疲劳而出现意外。同时,因疾病(如心脏病等)、酒后滑雪等引发的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另外,也存在因道路结冰而出现伤亡事件。所有这些告诫我们应注意大众滑雪旅游中的饮食安全、住宿安全和购物安全。
(十)大众滑雪旅游者自身安全作用机理
游客是大众滑雪旅游的最终行为实施者,所有的部门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影响游客来保障大众滑雪旅游者的安全,以至于中国旅游报记者赵垒在对北京凤凰山、北京南山、八达岭滑雪场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后提出:“滑雪安全一半靠雪场,一半靠游客”。大众滑雪旅游者对保障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树立滑雪旅游安全意识、提高自身安全防范能力和遵守滑雪旅游者安全行为守则等三个方面。
(十一)保险机构安全作用机理
我们认为保险机构介入大众滑雪旅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增强滑雪安全意识
在对大众滑雪旅游项目的定价中引入保险费,并以显著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提醒和警示,这有助于加强大众滑雪旅游中介以及大众滑雪旅游者的安全意识。
2.高大众滑雪旅游安全保障能力
保险机构负有保险防灾防损的职责,所谓保险防灾防损是指“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采取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和减少保险标发生灾害事故,以及在灾害事故发生后,尽可能地减轻保险标的损失”。保险机构保险防灾防损的职责要求其必须加强同各防灾部门的联系和合作、经常开展防灾防损的宣传、进行防灾防损检查、参与抢险救灾、及时处理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拨款防灾防损费用和开展灾情调查,积累灾情资料。虽然保险机构是从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角度在履行保险防灾防损的职责,但其有助于提高大众滑雪旅游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责任模型构建
影响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的十一个环节,可以分成安全环境、安全供给、中介和安全需求四个环节,详见图1。其中,安全环境环节由滑雪安全管理机构和滑雪行业安全组织构成;安全供给环节包括材料供给商、滑雪制造商、经销商、滑雪场所和食住行购部门;中介环节由大众传媒、保险机构和滑雪培训机构组成;安全需求环节即为大众滑雪旅游者。安全环境环节处于核心的保障地位,对安全供给环节、中介环节和安全需求环节起到战略意义上的统筹作用,是其它三个环节高效运作的环境保证。安全供给环节在安全环境环节的统筹下,保障大众滑雪旅游项目的供给安全。中介环节在安全环境环节、安全供给环节和安全需求环节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与大众滑雪旅游安全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大众滑雪旅游者,通过影响大众滑雪旅游者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大众滑雪旅游安全。安全需求环节作为大众滑雪旅游的最终消费者,直接对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起作用。
图1 大众滑雪旅游安全责任模型
我们认为,只有四个环节相互配合、各尽其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大众滑雪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
[1]Jose M.Figueras,“Television Proguams to Prevent Skiing Injuies,”[C].in skiing Trauma and safety: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87:339-341
[2]张贵海.中国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16-17
[3]Mike Langran;“Skiboard Injuries—A Three-Year Comparison with Alpine Skiing”[C].in skiing Trauma and safety:Fifteenth Volume, 2005:49-58
[4]J.E.Shealy,E.F.Ettlinger and R.J.Johnson;“Using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as a Model to Evaluate Release/Retention Criteria in Alpine Skiing”[C].in skiing Trauma and safety:Fifteenth Volume,2005:1-10
F592
A
1671-7740(2012)01-0069-06
姚建设(1983-),男,黑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黑龙江东方学院经贸学部助教,从事旅游经济研究、市场营销研究、旅游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