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2012-04-02陈永昌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冰雪黑龙江省旅游业

陈永昌

加快推进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陈永昌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提炼挖掘黑龙江省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创新元素和文化特色。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近年来,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重点发展“十大产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黑龙江省旅游名镇的建设和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增添了新的发展元素和亮点。如何提炼挖掘黑龙江省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创新元素和文化特色,是打造龙江白山黑水旅游品牌的核心资源,也是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的重点方向。

一、立足省情,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三个”优势

黑龙江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具备做大做强的原发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深入开展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原发优势研究,有利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高点起步,快速发展壮大;宣传放大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后发优势,有利于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要进一步深化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优势研究,形成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一)突出原发优势,推动转型升级。黑龙江省旅游业具有地理气候、生态景观、边境区位和地域文化四个方面的原发优势,国内其它省份无法比拟。这是现阶段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基础优势。黑龙江省如何把旅游资源大省转化为旅游大省,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强势,这是破解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难题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二)扩大比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小气候”、“高纬度”和“大边界”,以及由此形成黑龙江省独有的“大森林”、“大界江”、“大冰雪”、“大湿地”和“大农业”等特色旅游资源,这是相对国内及至周边国家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对此,要深化黑龙江省旅游业比较优势研究,探索黑龙江省实现旅游产业差异化竞争和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在国内外旅游业营造“冬天看冰雪必到黑龙江,夏天避暑必到黑龙江”的旅游文化氛围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业的竞争力。

(三)凝聚后发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有资源没有品牌效应、有产业没有规模效应、有历史没有文化效应,是目前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障碍。对此,亟需进一步围绕营造旅游文化氛围,打造旅游品牌,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这四个核心环节,深化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后发优势研究,凝聚旅游产业后发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立足转型升级,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实现“五个”创新

旅游产业在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资源的潜能远未发挥出来。除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外,产品结构单一的是制约黑龙江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必须从发挥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优势入手,推动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具体要实现“五个”创新。

(一)创新休闲旅游。黑龙江省具有开发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要加大黑龙江省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推介力度,把以往一走一过式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休闲度假的长线旅游,让游客在黑龙江省能够沉得住、住得下,延长旅游链,扩大消费期。

(二)创新生态旅游。黑龙江省地域广阔,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特色独具,得天独厚。可以归纳为“南水北山,东江西草”:即南有莲花湖、兴凯湖和镜泊湖;北有大小兴安岭和火山地貌;东有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西有海拉尔、呼伦贝尔大草原,其中蕴藏着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火山等国内独有的生态旅游资源。

(三)创新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就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内涵、规律和本质特征来讲,可以概括为“山水是原本色,创新是内动力、文化是外包装”。纵观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山水、人文景观,无不蕴藏深长悠远的历史和现代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驱使和汲引万千游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对此,我们要立足龙江的历史和现代、自然和人文、地理和气候、风土和人情、革命和战争、改革和发展,深刻地挖掘和凝聚黑龙江省的旅游文化资源,形成黑龙江省特有的旅游文化系列品牌。

(四)创新连线旅游。目前,黑龙江省众多旅游资源还没有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处于分散经营、独立运行状态,行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和市场联动,覆盖全省范围的旅游链条还没有形成。对此,要进一步打破体制障碍和条块分割的束缚,在努力打造旅游名镇、精品景点的同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和文化特征,进一步整合跨行政区划旅游资源和同类旅游产品,形成相互支撑、各具特色、有机组合、一站式服务的系列连线旅游品牌体系,使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旅客在黑龙江省的旅游消费期进一步延长。通过系列连线旅游,促进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整合、优化结构、整体开发,以此做大做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

(五)创新低碳旅游。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尤其是生态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巨大。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处理好旅游资源无限度开发与环保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生态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产出的问题等等。研究认为,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对现有的旅游产业按照低碳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其竞争力,形成黑龙江省旅游业低碳旅游文化品牌,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文化特色,努力打造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七大”文化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发展的新时期,旅游与文化呈现出深度融合、共生共进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是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越有吸引力。对此,我们要深化旅游文化特色研究,培育黑龙江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现黑龙江省旅游文化的多样性。

(一)冰雪文化。黑龙江省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大冰雪”自然资源,同时,也积淀了深厚了冰雪文化。目前,黑龙江省冰雪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由冰雪资源转化为冰雪产业,再由冰雪产业向冰雪文化升华的转型和升级,具备打造冰雪文化品牌的基础和条件。

(二)湿地文化。随着黑龙江省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速度加快,全省共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总面积41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七分之一。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58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还拥有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4处国际重要湿地。黑龙江省不但拥有广袤的湿地资源,而且,这些湿地蕴涵了环境保障、生态恢复、生命回归、鸟类栖息、空气净化等众多现代文化信息。

(三)森林文化。黑龙江省拥有大小兴安岭、伊春、黑河等国家重点林区,林地和森林资源丰富,国内独有。森林作为天然、巨大、优质的大氧吧,对喜欢以养生、休闲、登山为主题的旅客具有巨大的汲引力,是国内不二选择。

其中,凝聚着原始森林、地下森林、红松故乡、林海雪原、千年古树、珍惜树种等深厚的森林文化资源。

(四)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黑龙江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较多的地区之一。在我国56个民族中,生活在我们黑土地上的就有48个民族,其中,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是我国人数最少的五小民族。这些民族以及他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和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了多元一体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黑龙江省作为多民族省份之一,各族人民在东北边疆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边疆文化、黑土文化。其民族语言、风俗、宗教、艺术、物质以及三皮文化、古墓遗址等,彰显出北方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欧俄文化。上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和运营,欧洲和俄罗斯侨民大量涌入,使得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建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欧俄文化和历史遗存在黑龙江省非常丰富。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对东欧、对俄文化交往和边境贸易的前沿,形成了新的欧俄文化积淀。所以,黑龙江省无论从历史、近代还是现代,欧俄文化之厚重、深远是其它省份难以企及的。

(六)抗联文化。东北抗日联军同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八路军一道,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为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黑龙江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抗联文化,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七)北大荒文化。建国初期,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北大荒精神和文化。目前,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绿色食品基地,丰富的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形成了黑龙江在国内旅游产品开发的独特优势,为黑龙江省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F592.3

A

1671-7740(2012)01-0001-02

陈永昌(1949-),男,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黑龙江省WTO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猜你喜欢

冰雪黑龙江省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