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评价机制建设

2012-04-02曾广录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机制评价

曾广录

(长沙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湖南长沙410003)

论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评价机制建设

曾广录

(长沙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湖南长沙410003)

现行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已经成为制约研究性教学改革步伐的制度根源。评价机制建设是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的主要动力。根据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系统论的思想,在研究性教学评价机制建设中需要构建一个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起激励和约束作用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教学;评价制度;评价机制;评价要件

一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精神指导下,近年来,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和推行研究性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大部分高校每一年度都设立了各种层次的学生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申报和研究。但总的来看,大部分高校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质性层面。尤其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学内容单一、滞后,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以考分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和协作能力差、创新精神不强,教学质量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1]。

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和学生都缺乏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动力,而这又与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密切相关。当前,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片面强调教师承担的教学课时数量、发表的科研论文、论著的等级和数量、争取的科研经费等评价指标,忽视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师德师风及治学精神等方面的评价[2];对学生的评价以考分为主,重视记忆力和应试能力,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普遍存在着评价标准片面化、评价方法简单化的倾向。现行高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只是一套单化的、固化的、生硬化的评价规则,还没有上升到评价机制层面,难以对研究性教学改革产生推进作用。这一制度已经成为制约研究性教学改革前进步伐的主要制度根源。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教学评价是影响学校师生行为的动力因素。在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激励和约束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没有一套严格、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研究性教学改革就会因为缺乏行为动力而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进行研究性评价机制建设,建立起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起激励和约束作用的教学评价机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二 研究性教学内涵与研究性教学评价

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决定着研究性教学评价机制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文件出台后,学术界形成了研究性教学研究的热潮,出现了关于研究性教学涵义的不同观点。陈小鸿,黄亚平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1]。谢秉智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是基于强调学科概念原理形成过程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它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就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需要研究的“课程课题”,将其放置在社会需求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另外,龙跃君[4]总结了目前学术界有关研究性教学涵义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教学形式;研究性教学范式是教师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对待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把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导向研究性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倡导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属于方法论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这些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研究性教学做了定义,有的从教学内容角度,有的从教学方式方法角度,有的从教学要求的角度,有的从教学目的角度。因而上述定义相对比较片面,都没有全面揭示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保罗·郎格郎和埃德加·富尔创立的终身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毕业时重要的不是他们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能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具有终身性质[5]。这也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根本归属。在借鉴学术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标,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应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理解。就教的方面来看,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根据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的研究性处理或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专题),采用研究性方式和方法,通过研究性教学程序的设计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专门性的课题研究来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知识、自我构建知识和自我创造知识,从而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就学的方面来看,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每一个研究性教学环节中从研究问题的角度进入知识形成情境进行学习,从中领悟人类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过滤性地、批判性地吸收知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既关注学习结果,但更注重学习活动过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因此,研究性教学应包括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这两个方面。当然,在研究性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过程。只有教师在完全领略研究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恰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会变得盲目而缺乏效率。同时,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功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缺乏学生主体的配合,研究性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进行研究性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对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起激励和约束作用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机制。

三 研究性教学评价机制建设的基本要件

评价机制是由一套相互关联的评价要件构成的、并相互作用的、具有内在运转机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它与由简单规则组成的评价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具有内在的运转机理作用。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出发,根据系统论思想,研究性教学评价机制应由一个结构合理、内容全面、评价科学、运转灵活的有机评价体系组成。当然,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其评价机制的具体结构会不同,需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但针对目前高等学校传统教学评价制度的弊端,从一般角度看,这一体系应包括5个基本评价要件:评价组织机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运转程序。

(一)教师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

(1)评价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各种评价制度(包括评价指标、评价内容等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实施评价方面的工作。传统的教学评价机构主要由高校的教务部门来组织实施,组织机构比较简单,强调行政性,忽视专业性,导致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内容不合理等种种现象。在研究性教学评价中,要改变这些弊端,评价组织机构应包括教学评价的行政性组织机构和教学评价的专业性组织机构,其中专业组织机构是分专业设置的。只有通过这两个组织机构的相互配合,才能出台比较合理的、符合专业特征的各种研究性教学评价制度。

(2)评价主体负责对教师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评判工作。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传统的评价主体往往是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师的课时量、论文和著作的数量、级别等指标来评判,在网络出现以后加入学生主体进行网上评教。这当然难以满足研究性教学评价的要求,因为研究性教学环节较多,内容丰富,所评价内容涉及到各种对象,需要相关对象的参与才能公正合理地做出评判。而且由于课程教学的学术性特点和教学质量的潜在性、滞后性特点,又决定了学生的评价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学水平,需要开辟专家、同行、领导参与评价的渠道来采集信息,与学生评价一起按不同权重综合评分。在研究性实践教学中还需要实践单位的指导教师参与评价。

(3)评价内容是研究性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全面与否直接涉及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中,不同类型课程和教学方式应有不同的评价内容,需要建立全面的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评价指标的构成既要有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指标,又要有展示学科发展前沿、评介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最新科研成果等反映现代大学教学特点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成分的指标[3]。当然,如果按照管理学中的层次综合法来统计分析数据,这些指标还需要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分类。比如,教学理念属于宏观层次的指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则属于中观层次的指标,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则属于微观层次的指标。

(4)评价方法是根据评价内容及其具体指标所得分值采取何种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工具或手段,它的选择涉及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价机制能否发挥对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法的优劣。好的评价方法具有很高的评价信度和效度,能准确、科学有效地评价教师,因而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起到真正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劣的评价方法由于其可信度和效度低,不能被教师所接受,很难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现代管理科学创立了众多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十分适合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好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分类,并由专家对各级指标根据实际综合评判后赋予不同的权重,再根据一定的程序综合计算每一评价对象的评价等级[6]。这种评价方法能满足研究性教学评价中有效性、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基本要求(具体操作过程可参见管理系统工程方面的著作),可成为当前高校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首先的评价方法。

(5)运转程序是各评价环节运行的先后秩序及其相互的协调与配合,也是评价体系正常运转的机理保障。科学、合理、高效、有机的运转系统对研究性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十分重要。现代信息技术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传统的教学评价运转程序往往由于信息采集不准确、各环节和各部门配合不协调等因素而变得效率低下,运转生硬。要克服传统评价程序的弊端,在研究性教学评价中应建立合理、协调的运转制度和程序,通过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做好评价信息的保存、搜集、整理和编排等工作,建立起高效有机的研究性教学评价运转系统。

(二)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

与教师研究性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相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在评价组织机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及运转程序这些评价要件上基本相同。其主要的区别在于评价内容上的差异。吴遵民认为,现行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多偏重于可量化的知识、可操作性强的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不好量化的指标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要将各种形式的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课程总成绩,要特别重视与评价学生的创见和研究与创新能力及其成果。每门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应在开课时公开地告诉学生,甚至引导学生参与方案的制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评价,及时了解其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真实地知晓其所缺和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3]。

四 结 语

评价机制建设在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根本目的出发,要使研究性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并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起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起激励和约束作用的评价机制。这就需要针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弊端,构建包括评价组织机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运转程序五个要件在内的科学、有效、客观、可行的研究性教学评价机制。

[1]陈小鸿,黄亚平.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6-9.

[2]姚顺东,吴玲琳.论研究性学习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12-14.

[3]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1 -23.

[4]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2.

[5]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38 -44.

[6]杨林泉.管理系统工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G642.0

A

1674-5884(2012)04-0082-03

2012-03-12

曾广录(1967-),男,湖南洞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责任编校 晏小敏)

猜你喜欢

研究性机制评价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