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联络口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应对策略

2012-04-02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缺省听者译员

吴 磊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引 言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由于某一民族的成员对其所属文化背景的了解具有共同性,那些对双方来说不言自明的内容在交际中往往被自然省略。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便是文化缺省。”[1]文化缺省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交际现象,是某一文化内部运动的结果,因此,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常常会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语篇内的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1]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的信息传递无法脱离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规范以及具体的交往语境,口译中的文化缺省是客观存在的。此外,由于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某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现象、特征等,在另一民族中很可能并不存在,这种现象被称作“空缺”。[2]交际中被缺省的信息往往在听者的文化中空缺,这样便会产生交际障碍。

“‘联络口译’是指发生在社区、医院、学校、法庭、警局、旅游景点、公司企业、生产或建设工地、政府服务部门、媒体机构、训练或比赛场馆等场合,由译员在现场或通过远程技术,主要以交替传译(有时也采用耳语翻译)的方式所进行的口译,包括在母语与外语之间、官方语言(或主流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进行的口译,也包括同样场合下发生的手语翻译。”[3]10虽然联络口译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但其不具备公开性、正式程度较低、参与人数少等特点使其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会议口译。19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交流以及移民人数与日俱增,联络口译的市场需求急剧上升,这使得人们逐渐开始重视这一口译形式及其发生的社会文化语境。[3]24虽然如此,针对联络口译的研究仍然远不及会议口译活跃,很多方面值得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会议口译相比,联络口译更接近日常谈话,译员的A语和B语之间的双向传译更加频繁。参与者的教育水平等社会文化因素更容易对交际过程产生影响。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对相关知识、信息和资源的掌握上通常存在较大的距离,译员在联络口译中遇到文化缺省的可能性很大,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交流障碍。另一方面,联络口译灵活度更高,译员对交流的干预度更大,更有可能对交际活动的走向和最终结果产生影响。[3]因此,联络译员如何补偿文化缺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联络口译中文化缺省造成的交流障碍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而联络口译的功能便是为来自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架设沟通的桥梁,消除文化的隔阂。两个来自不同种族、不同社会背景的对话者之间的交流涉及双方所处文化背景,如果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就可能出现误译,影响双方的交流,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1.听者接受的信息多于说话者的意图

文化的独特性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产生差异,具体而言,听者接受的信息可能多于说话者想表达的意图。例如,商务谈判结束后,美方代表对身旁的中方代表说:“Would you like to have lunch together?”(译者通常译为“和我一起吃午饭好吗?”)说话者表达的意图仅仅是发出邀请,这句话中缺省的信息是:西方人习惯AA制,邀请对方共进午餐并不意味着为对方买单。而按照中国文化的习惯,一般谁发出邀请谁就为这顿饭付钱,所以中方代表接收到的信息不仅仅是对方想和他一起吃午饭。如果译者不向中方代表说明美方代表的真实意图,接下来的双方交际中很可能会出现令人尴尬的状况。

2.听者接受的信息少于说话者的意图

跨文化交流中的双方所处的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种文化中的某些词汇所包含的特定涵义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并不存在,所以说话者表达的意图听者也许不能全部领会。比如在中国,新人的婚宴常常被安排在下午5:18分开始,这一特定时间缺省的文化信息如下:“518”与汉语中的“我要发”谐音,预示着新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如果不加上适当的解释,外国客人在收到请柬的时候就无法明白这个时间背后的深刻意义。

3.听者接受的信息不同于说话者的意图

生活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人,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中,按照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便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使听者的理解和说话人的意图完全不同。比如,中国人在宴请中往往用“聊备薄酒”一词表示谦虚。译者一般把它翻译为“We have prepared a humble dinner.”但这一表达并没有补偿说话者缺省的信息:中国人以自谦为美德。所以不了解这一背景的外国客人就不能理解主人的用意,反而会非常纳闷,甚至还会觉得被怠慢了。

三、应对策略

与会议口译相比,联络口译中译员与交际双方在观点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方面更直接、更灵活,这有利于译员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运用适当的策略积极应对文化缺省造成的交际障碍。

1.口译前的准备

首先,译者要认识到文化差异跟语言文字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接到任务后,要对任务进行研究,熟悉相关细节,明白交流目的,并着重考量其文化语境。其次,在双方开始交流前,译者应根据现场情况,事先提供一些相关文化信息以避免误解。最后,对可能出现的文化缺省带来的交际障碍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坚信自己能处理好相关问题。

2.口译中的应对策略

在传译过程中,联络译员可根据双方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背景对某些问题作出预测,并灵活运用直译、借译、删减等方法应对文化缺省。

(1)音译。当缺省的内容在目标语文化中完全空缺,即“某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完全不存在时”[4],译者可采用音译,直接将原语的发音转换成目标语中相近的发音。如英语外来词talk show(脱口秀)、Internet(因特网)等,以及体现中国文化的汉语词汇如风水(fengshui)、叩头(koutou)等。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不仅能向听者直接、快捷地传递信息,还使译文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2)音译加解释。部分地名、人名及菜肴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简单音译无法使听者理解其深义,可以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来处理。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的翻译,音译为“wuxing”显然无法帮助听者了解原语中缺省的文化内涵,需加上解释wuxing—five elements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如果联络口译中时间允许,译者还可进一步解释来帮助听者真正理解这一学说的本质。

(3)直译。直译是在目的语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不仅有利于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征,还有利于丰富目的语词汇。如“Let sleeping dogs lie”可直译为“勿惹睡狗”。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统一,听者可从译文中形象地领会说话者的意思。在汉译英中,采用直译的方法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外国游客游览孔庙时,导游解释道:“这是当地的孔庙。在古代,学生都要在孔子的雕像前行三叩九拜的大礼。”这里的“三叩九拜”可直译为“knee three times and koutow nine times”。如联络译员结合当时的场景,或加上适当的身体动作,外国游客便能更直观地了解这个汉语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4)直译加解释。直译虽然能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但有时无法使听者理解其真正的涵义,译者应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解释,以避免出现误会。比如,“white house”一般译为“白宫”,但如果听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外国文化了解不多,口译员应补充“白宫,即美国总统府”。这一解释补偿了交际中缺省的信息,有助于听者正确理解原语的意思。

(5)借译。不同民族的人往往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而非本民族的成员则很难理解其涵义。为方便理解,译者可借用听者文化中意义相似的表达。例如:中方代表在商务谈判中说:“我们会按时付款,不会给你们打白条的。”如译为:“we will pay you on time,we shall not issue blank paper to you.”会令对方一头雾水。“打白条”是中国人的习惯说法,意为“说了不算”,近似于英语俗语“I own you”(常用其谐音IOU)。口译中可借用这一表达以补偿其中的缺省,译成“We 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从而让对方了解中方的真实意图。联络口译中遇到成语或习语时,常常可用借译,如“班门弄斧”译作“teach fish to swim”,“三个和尚没水喝”借用“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等等。

(6)删减。为避免误解,在口译时译员可灵活地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比如,汉语中常用“请多提宝贵意见”这样的表达以示尊重。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opinion”,其中的“valuable”一词不仅没让听者明白说话人的用意,反而使听者感到不自然,不好意思提出建议,所以不如删去。导游口译中,解说者往往引经据典,解说词中包含了大量的诗句,以及繁琐的历史年代、地名变迁等内容,这些信息在外国游客所处的文化背景中基本完全空缺。译者在保证将与游览地有关的主要文化信息传译到位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删减晦涩难懂的部分。

3.口译完成后的措施

在口译结束后,口译员应及时总结自己对文化缺省造成的交际障碍的补偿措施。如有不足之处并有机会补救,必须贯彻译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坚决予以补救。如果没有机会,译员也应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四、结 语

“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5]译者必须明确在工作中要驾驭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而是两种文化。尤其在联络口译中,文化缺省现象更频繁,对译员的跨文化知识要求更高。译员需大量实践和认真积累、总结,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恰当应对文化缺省。

[1]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2]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2(4).

[3]任文.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2):48-51.

[5]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0(4):66-70.

猜你喜欢

缺省听者译员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劳工(外二首)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口译中的“陷阱”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