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2012-04-02天津市天津中学300100肖红侠天津市实验中学300074夏恩伟
天津市天津中学(300100) 肖红侠 天津市实验中学(300074) 夏恩伟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市天津中学(300100) 肖红侠 天津市实验中学(300074) 夏恩伟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工作已经开展了六年,如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为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就充分说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和保证,新课程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本次教学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变革,教学管理形式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学结构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教材使用允许教师结合学生特点进行选择,这就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的空间。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动力,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脱离教学过程或在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而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相连甚至是教学过程的内在组成部分。教材的使用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因此不一定会完全符合各地区、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二次开发”程中,任课教师不应当成为教材使用的简单执行者——教教材,而要具有对教材进行合理运用的意识和能力——用教材。我们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必修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对必修教材的内容进行增、调、删、改和地方校本教材的自主编写与开发,初步形成了校际间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系列教材。
一、深挖潜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
潜在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各种信息,以及教师制定的既能实现有效学习又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我们结合多年来课堂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增、调、删、改,从教学导入、构建新知、教学迁移几个环节出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总结出以下几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规律。
1.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先行组织”
奥苏伯尔在教学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这是一个在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通过先行组织者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导入环节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导入环节中能否迅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的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对必修教材的资源开发中尝试运用情境激趣式、概况简介式、以旧辅新式等多种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多元化学习方式,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构建新知
《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前提的。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单向灌输式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参加实践活动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在对必修教材的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合作探究”“难点集萃”“思维导图”等形式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新知。
例如:根据“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一特点,设计出形象化的“思维导图”,教师将地图与知识要点相结合用丰富的色彩绘制出形象的课堂教学知识框架图,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填充。这种逻辑思维形象化的探究设计形式既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认知规律,又同时兼有知识探究、反馈检测、归纳概括的效用,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从兴趣激发、互动协作、知识关联等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
3.注重课堂反馈,通过归纳总结突显课堂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的反馈、总结是知识巩固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中难点的认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在对必修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对课堂反馈、知识归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围绕新课程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教学形式上的改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应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姿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课堂教学反馈总结环节的资源开发中也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激发作用。
例如:在每节课的设计中都设置“导图反馈”环节,由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绘制出自己心目中形象化的思维理解过程,学生之间的“反馈导图”往往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达到深入理解课堂教学重点的目的。同时,体现不同思维方式的反馈导图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教学知识。这种建立在师生研讨基础上的归纳方式,将教学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新知的理解。
4.注重知识迁移,实现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并不是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最终要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的价值。正如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可以激发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中运用所学知识,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校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例如:在教材资源开发过程中设置“探究接力”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观察、探究,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如在必修一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一课的教学中设置了探究实践活动“天津蓟县的盘山风景区景色秀丽、宁静和谐,它的形成就是多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试以此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是如何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绘制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5.拓展信息资源,构筑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兴趣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量丰富的课程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教材的编订和使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当时认为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很快就会过时,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颖的、经典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在对必修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过程中,对课程资料补充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学科教学特点,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料。
这些资料不仅将教材中的叙述转化为形象的图片,更凝结了教师的知识经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整体构建学科教学特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加强学科组教研,通过集体备课、教师间研讨等形式构建学科特色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内容在不断更新,但是不同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特色。这些教学特色需要集合全体教师的智慧进行开发、总结,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组的“图式导学式”教学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例如:在上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课后,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每个人手里拿着别人刚画好的思维导图,可以从别人的思维导图里学习到一份思想。这种思想,能够充实我们自己的感受,也能从别人的导图里汲取丰富的地理思维营养。画我想画,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而这一切,是单靠老师讲授知识所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因为那样或多或少会束缚我们的思想,而且也不能从别人的思维导图中学习任何东西。”
构建学科特色教学模式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普遍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为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命题。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作为知识的化身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和课程建设的开发者。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专业的锻炼与成长,逐渐促使教师由“生存关注”阶段(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走向“任务关注”阶段(更多地关注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关注学科知识的教学法而非只是学科知识本身),乃至教师关注的升华: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起责任,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四、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中明确说明“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提出课程内容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发展兴趣、资质存在差异,根据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地理学科组将校本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必修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进行开发。几年来共开发了《走进天文学》《宝石学》《气象你我他》《旅游》《环境保护你我同行》《仓海桑田》《天津地理》等十几门具有特色的校内和校际间交流的校本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整体构建学科教学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希望这些优异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随着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我们还会随时进行修正,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目的。
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
四、城市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
1.城市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是城市素质的综合反映,具体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的方方面面。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大类11个指标。第一类,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3个指标:人均GDP(元/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用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第二类,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指标。包括4个指标: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电车(辆),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万人拥有电话机(包括移动电话)数(部)。它们分别反映交通、医疗卫生、通信的发展水平。第三类,人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包括4个指标: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分别反映人的素质和人的居住环境状况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结为一体,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衡量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理论上包括4个指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之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