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高”特色探讨

2012-04-02上海市上海中学200231

地理教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三高学科课堂教学

上海市上海中学 (200231) 王 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高”特色探讨

上海市上海中学 (200231) 王 莺

地理是一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实用学科,教授学生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万象、自然人文等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但由于考试体制的缘故,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主观上不够重视,把其视为“副科”,应付了事。2010年上海市全面恢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更是首当其冲,成为高一学生的必考科目之一。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心中既喜又忧。喜的是有了考试的要求,学生、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学科地位有所上升。忧的是那么多年相对自主自由的教学能否经得起统考的考验,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抛开顾虑、审时度势后发现我校在学生资质上占有明显优势,但在授课课时上则表现出相对不足(一周两课时)。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进而确保学业水平考试的顺利开展成为我们新形势下地理教学的重点。

经过两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连续摘得了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全市第一的桂冠,两次成绩都维持在A级率88%,AB级率99%的高位。我想这和我校长期以来倡导的“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三高”教学特色息息相关。正是“三高”教学的先进理念使我们充分挖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潜力,大大提高课堂质效,以有限的课时赢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高立意,课堂教学的灵魂

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的。教师在目标设定时若能做到高立意,则课堂教学有了灵魂的依附。这种高立意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导向的高瞻性

中学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修的综合学科,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人地关系”。在21世纪这一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趋恶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学地理教学的“高瞻性”所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再以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与掠夺为代价,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考虑资源、环境、能源、人口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只有让他们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由于过去人们肆意破坏自然而已经产生或将要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认清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例如在教授“水资源”一课时,教师就应该高瞻远瞩,充分意识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绝佳契机,在教学设计时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及全球日益严重的水危机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全局观念为抓手,积极倡导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绿色生活理念。

2. 教学内容的高起点

我校学生大多为资质过人,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他们常常不满足于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对课堂外的地理世界充满好奇。如在讲到星座天象时企图亲身观察,谈到风云变幻时“妄想”自己掌控,说到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时跃跃欲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为他们创设条件,将本学科前沿性、时代性的信息引进来,为学生开启现代科技的窗口,使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当前发展有一个前瞻性的了解。在开眼界,长见识的同时,激发学科学习的热情和投身科技活动的欲望。

例如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二期课改新增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一课课堂反响热烈,颇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课程设置的高立意,通过该专题的学习使学生看到传统的地理学科在整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后爆发出的新生力量。通过诸如用已开通GPS功能的手机进行实时定位,利用丁丁地图网进行目的地查询及交通方式查询,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感受数字地球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进而充分认识到3S技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教学过程的高趣味

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有人请著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对青少年讲几句话,他只说了四个字“数学好玩”,字简意骇,发人深思。好玩,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有钻研的动力;有钻研,才会有做出成就的可能。这个思想不仅仅对数学,其实对包括地理在内的所有学科及其教学,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种种“知识点”,却煽不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感觉”,毫无兴趣而言,那么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了这些“知识点”,又有什么价值?倘若造成了学生的腻烦和厌倦,那就更加适得其反了。

因此,教师若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地理好玩”“地理有用”,那么教学的立意自然就高了。诚如前面提到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一课,立意虽高,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把重点放在讲解3S技术的工作原理上,对于知识储备尚有限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不仅有难度,而且难免枯燥乏味,这样也就辜负了这样一个好课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在深入浅出地简析3S的工作原理后,把课堂让给学生,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开放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玩3S、体验3S。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大呼好玩过瘾的同时,我们的教学目标也自然得以实现。当然,要让我们的课堂一直好玩下去,教师也得不断拓展思路、开阔眼界、学习新技,目前我们已有了让IPAD进课堂辅助教学的初步设想。

二、高思辨,课堂教学的血液

教学过程中的思辨活动,犹如人体内流淌的鲜活血液,它能有效激发课堂活力,启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即学生只有出现自我建构的心理过程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效地学习。

思辨性活动就是学生自我建构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高思辨”则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强化这个活动,启发学生的能动思维,深化学生的心理体验,使我们的学生不再被动地充当知识的接受者,而真正主动地成为真理的探索者。

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高思辨呢?

1.教学内容要值得高思辨

高中地理是一门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综合学科,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蕴含着很多值得高思辨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层层深入,激发学趣、提高学能。

例如在学习“臭氧洞”这一众所周知的全球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设计一系列思辨活动。较浅层面的,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讨论臭氧洞形成的机理,通过数据比较和素材资料阅读多方位地分析臭氧洞的出现给人类、环境、生态等带来的危害。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抛出一些具有更高思辨要求的问题,如“为什么臭氧洞主要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南北极及我国青藏高原的上空?”“臭氧洞已经形成,能否补天?”等。对于这类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阅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要能宽容高思辨、驾驭高思辨

高思辨的教学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把握能力提出的一项挑战,如果把握不当则很可能使教师难堪,甚至让课堂失控。在课堂上,学生有着种种不可控制的思辨表现,有的使老师难堪,如:不赞同老师的讲解或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有的偏离教学计划,如:对某一知识点特别感兴趣,觉得老师没讲透,希望及时补充等。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的教师能宽容吗?如果不能容忍,就会压抑高思辨。当然宽容并不等于纵容,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高思辨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功底和课堂组织水平,使自己有能力驾驭高思辨。

3.学生要敢于高思辨、乐于高思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发现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总是事事喜欢问为什么,对世界充满好奇,乐意思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反而不愿多问,只是一味地从老师那里批发知识,逐渐丧失了乐思好学的习惯。这可能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的通病,也是目前素质教育亟待解决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创设高思辨的教学特色,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思考,这对创新性人才的早期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教学互长”,只有在提倡高思辨学习的教师课堂上,才会拥有高思辨精神的学生,拥有高思辨能力的学生也会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

在本人目前任教的14届数学班上有几位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乐于钻研的学生,他们对自然地理的学习表现出非常高的热情和兴趣,经常会在课上就某些讲授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表达个人的质疑,如“真的有外星生命存在吗?”“同样是潮汐高潮,为什么一天中两次高潮的潮位往往不一样?”“为什么上海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却极少发生大地震?”“变质岩真的都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吗?”“锋面只有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吗?为什么在某日的地面天气图上出现了另一种课上没有讲到过的锋面符号?”“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吗?”,对于学生们的提问,虽然有些超出了大纲的要求,有些超出了本人的知识范畴,有些目前科学界尚无明确的定论,但我都会对他们的积极思考给予充分肯定,对于不能马上解答的问题则鼓励他们课后再进行进一步探究。在高思辨的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更自由、精神更集中,更容易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科魅力的同时,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高互动,课堂教学的生命

本人始终牢记刚入校时教学师傅赠与的一句话“学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小学科”,学生在主观上原本就不可能很重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任何互动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势必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老师满堂灌,学生无心学,教学目标很难达成。而“高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打破这一局面的抓手,它能有效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认知情感交流,展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命。

如果说“高思辨”是学生在课堂里的深层思想,那么“高互动”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外在表现。没有高互动的高思辨,只能调动少数人的积极性,而没有高思辨的高互动,只会让课堂一片乱哄哄。高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人权的一种尊重。而且,在一次次高互动的师生碰撞、生生碰撞过程中,它成为扩大教学效果,加深教学沉淀的最好手段。

在开展“高互动”的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高互动的形式要多样化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设计应形式多样,避免单调重复,造成学生反感和疲劳。对于简单问题可以采用大合唱类型,师问生答,既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此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活跃课堂,同时也节约课时。对于有一定深度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个人秀”的形式,邀请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探究实践类的问题也可开展小组活动,生生互动、协作交流,锻炼沟通组织能力,培养科学创新意识,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例如在“台风”一课的教学中,作为新课引入,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我眼中的台风”的讨论活动,借助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对台风的认识,分析它带给人们的利弊,预热课堂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解台风原理时,可以借助图表或动画,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气旋的形成原理。在进一步了解台风的源地、等级、命名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和任务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还可以设计一个场景,邀请一位同学充当“天气预报员”,根据材料解说一次台风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过程。通过一系列层次分明,形式各样的互动活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不能只关注形式的互动,更要体现思维的互动

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一讲到互动,教师就安排很多活动,看似形式活跃,但热闹过后并没有留下什么沉淀。记得两年前曾听过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一位教师的一堂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公开课,整堂课挖掘深入、环环相扣,问题设计巧妙,虽没有刻意安排诸多的学生活动,但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着老师在运行。一节课下来,学生酣畅淋漓、收获颇多。这样的课,正是“高思辨”指引下的“高互动”体现,值得学习和提倡。

我校近两年来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的良好成绩,有力证明了新形势下“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三高”教学特色是顺应二期课改主旨的先进教学理念,体现了贯彻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受惠终生。同时,“三高”教学模式也督促教师聚焦课堂,研磨教法,为自身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舞台,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把握课堂,提高教学实绩。

猜你喜欢

三高学科课堂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三高”人群可多吃空心菜
“三高”让哪里最受伤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