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提问方式 打造高效课堂
2012-04-02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221143李广水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221143) 李广水
曲问。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维拐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在本质内容相对稳定前提下,外在表述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对同一内容不同侧面进行设疑解惑,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例如:为讲授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而设计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小麦穗粒特别大?”通过对现象提问,将其气候的本质特征(日照强、日较差大)揭示出来,比直接提问:“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有哪些?”其效果要好得多。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思考有关的地球原理和规律,取得了曲径通幽的效果。
悬问。所谓“悬问”,就像相声里的“系包袱”。教师引出悬念,诱导学生寻找问题答案。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和创造的基础。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提问学生:“一个人在一年之中有没有可能过两次生日?如果有那是怎样产生的?”在讲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之前问学生:“青藏高原是全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但为什么这个地区气温却不高?”学习地壳运动内容时设问:“为何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发现海生贝壳类化石?”讲俄罗斯气候寒冷时设问“为什么俄罗斯人吸的香烟过滤嘴比较长?”等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能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这样的逆向提问、思维,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逆问。所谓“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开展思想交锋。在复习风带分布、洋流分布规律时,可假设提问,假如地球自转是自东向西,上述内容会有什么改变呢?通过让学生重画风带分布图,得出东北信风变为西北信风等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形式新颖,印象深刻,效果比将原知识重复复习一遍要好得多。讲授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可设问:“若我国地势西低东高,会对气候和河流产生哪些影响?”学习了地球运动知识可提问:“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会有哪些变化?”此外,还可提出“太阳从西边出来”“全球气候变暖也有有利的方面”等与常规思维相逆的问题,从另一层面揭示地理事物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些问题可发展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梯问。所谓“梯问”,即提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连续展开。将重点分解,各个击破。较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或一些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学习黄赤交角知识的时候,先学习黄赤交角为23°26′这一交角对地球公转的影响,然后提出假如黄赤交角为0度时,地球公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黄赤交角为30°时。又有什么变化呢?通过思考、分析,学生能够答出黄赤交角为30°时,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在南北纬30°之间来回移动,移动范围扩大;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永远不变;昼夜长短没有变化,没有四季之分的结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拓宽,综合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这样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所以,提问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善于概括归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向知识的纵深去探索学问的奥秘。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在课堂上,不但要通过提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以达到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