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从经验走向科学
——烟台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调查报告
2012-04-02徐建敏车言勇
● 徐建敏 车言勇
教学改革从经验走向科学
——烟台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调查报告
● 徐建敏 车言勇
烟台市自2007年起全面推进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至今已取得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实践成效。2010年5月,我们对“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本市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真实情况,总结分析实践中的经验和困惑,明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调查的实施
(一)调研工具的编制
本调研采用自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教师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课堂建设的主要成效、问题归因和基本设想三个方面。对调查问卷和实施预案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修订和完善,提高了调查问卷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调查的实施
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了本地域7个县市区的14所学校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7所小学(农村5所、城区2所)、4所初中(农村1所、城区3所)、3所高中。共发放问卷623份,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有效回收率94.6%。其中,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为 168、209、211 人;城区、农村教师各 354、244 人;年龄不足30岁的97人,31~40岁的304人,41~50岁的159人,50岁以上的38人;教龄不足5年的65人,5~10年的 114人,11~20年的 269人,20年以上 150人;职称分别为高级68人,中级270人,初级260人;从任教学科看,语文199人,数学132人,英语77人,物理(科技)35人,化学 39人,品德(政治)27人,生物25人,地理29人,历史30人,信息技术5人。
(三)数据分析
问卷回收后,由研究者对有效问卷的各项目进行编码,以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建设的主要成效
调查发现,教师对所在县市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满意较高。40.64%的满意度在85%以上,38.13%的满意度在70~85%,仅21.24%的满意度在70%以下。地域差异、学段差异都十分显著(P<0.005),农村教师满意度高于城区教师,小学、初中教师满意度高于高中教师。
就推进课堂建设最有成效的措施看,33.61%的教师认为是专题性培训,32.26%的教师认为是跟进式教研,21.07%的教师认为是以教师评价为重点的教学管理改革,仅12.71%的教师认为是行政强力推进。学段差异十分显著(P<0.005),小学教师相对初中高中教师倾向于跟进式教研和专题性培训,而初中高中教师相对小学教师则倾向于行政强力推进。这说明对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师更倾向于专业。
从校本教研形式看,71.74%的教师认为课例研讨最有效,13.88%的教师认为专题研究最有效,9.70%的教师认为理论研究最有效,4.68%的教师认为叙事研究。地域差异显著(P<0.05),相对而言,城区教师更认可专题研究,农村教师则更认可理论研究;学段差异十分显著(P<0.005),相对而言,初中教师更认可理论研究,小学教师则更认可课例研讨。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课例研讨中的同伴互助解决教学问题,成效最为明显。
在课堂建设中,教师加快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例如从所有课堂问题中思维含量较高的所占比例看,占60%以上的教师接近23.91%,40~60%教师占59.20%,在40%以下的占16.89%。从地域差异、职称、学科三维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学段差异则十分显著(P<0.005),小学初中教师所设计的课堂问题思维含量高于高中教师。
(二)课堂建设的问题归因
对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推进不利的根本原因,55.85%的教师认为是缺少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26.42%的教师认为是所在县市区教科研部门没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引领;12.88%的教师认为是所在学校没有进行实践指导,自己也没有十分地投入;仅4.85%的教师认为是所在县市区没有统一组织开展。地域差异十分显著(P<0.005),城区教师多归因于技术层面,认为缺少专业引领与实践指导;而农村教师多归因于管理层面,认为缺少统一组织和配套机制。学段差异不显著(P>0.05),初中教师多归因于缺少配套机制,而高中教师多归因于缺少专业引领。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影响深入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最为关键的因素,23.9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40.80%的认为是教学研究,31.27%的认为是管理机制,4.01%的认为是其他因素。地域差异十分显著(P<0.005),城区教师多归因于教学研究和管理机制,而农村教师多归因于教师素质;学段差异也十分显著(P<0.005),小学教师多归因于教学研究,初中多归因于教师素质和管理机制,而高中教师多归因于管理机制。
对于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原因,76.42%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差;13.7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整体把握课堂能力不高;5.35%的教师认为是作业与练习设计思维含量较低;4.52%的教师认为是课堂教学检测反馈不力。调查结果表明,地域差异不显著(P>0.05),而学段差异十分显著(P<0.005),高中教师倾向归因于外部因素,即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不到位;而小学教师倾向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即教师整体把握课堂能力不高和课堂教学检测反馈不力。
从教师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看,44.31%的教师认为是技术,例如难以把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缺少专家的科学引领与跟进式指导;28.43%的教师认为是能力,例如教学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反户思能力等都偏低;15.55%的教师认为是心态,例如被动应付,没有进取心,专业发展意识薄弱;11.71%的教师认为是规划,例如对课堂建设缺少整体性规划,没有阶段性的目标、步骤与措施。地域差异显著(P<0.05),城区教师多归因于心态和技术,而农村教师多归因于能力;从学段分布情况看,差异显著(P<0.05),小学、初中教师多归因于技术,高中教师则多归因于心态和规划。
(三)课堂建设的基本设想
调查表明,对于深入推进课堂建设的最佳切入点,42.47%的教师认为是教改,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模式等;42.47%的教师认为是师训,如专业培训、主题教研、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11.87%的教师认为是科研,如小课题研究、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重大项目研究等。地域差异不显著(P>0.05);学段差异显著(P<0.05),小学、初中教师更倾向于师训,高中教师更倾向于教改。
今后深入推进课堂建设最应强化的措施,教师认为是专题性培训的占50.00%;认为是跟进式教研的占30.10%;认为是以教师评价为重点的教学管理改革的占15.22%;认为是行政强力推进的仅占4.68%。学段差异十分显著(P<0.01),小学、初中教师认为应强化专题性培训,高中教师认为应加快教学管理改革。
教师培训最应突出的内容,63.88%的教师认为是实践,例如示范课、教学经验交流等;23.75%的教师认为是研究,例如学科沙龙、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10.87%的教师认为是理论,例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理论。学段差异十分显著(P<0.005),小学、初中教师更强调理论,高中教师更强调实践和研究。
对于深入推进课堂建设最需加强的校本教研,43.14%的教师认为是专题研究,例如学科教学策略专题研究等;37.63%的教师认为是课例研讨,例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15.55%的教师认为是理论研修,例如新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指导等。从地域、学段、教龄三个维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三、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在烟台市中小学课堂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教学管理机制还相对滞后。在推进课堂建设过程中,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倡导实行精细化管理,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可调查发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课堂建设之间还存在不配套的地方,缺少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成为推进课堂建设不利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教学评价对课堂建设具有导向功能,但也是一个难点问题,研制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既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又需要在实践验证中不断完善。
二是教师教学尚缺少技术支持。教师在课堂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技术支持,他们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课例研究、案例研究法,而很少采用专题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方式方法;教师对“专题性培训”的需求也远远高于对跟进式教研、教学管理改革、行政强力推进的需求。从这两个方面都说明,教师迫切需要专家的科学引领和跟进式指导,在课堂建设中能够得到科学技术的支持。究其原因,教师自身对课堂建设研究还缺少科学理论支撑下的系统探讨,同时是课堂建设对研究人员、学校领导的专业引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学生学习品质培养不到位。经过三年的课堂建设,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兴趣更加浓厚,能力明显增强,但学生学习品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调查发现但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不到位成为制约当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造成的,很多教师或忙于学校事务、自身专业发展,而少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发展;或理念较为陈旧,心态不够积极,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或思想不够重视,方法不够科学,措施不够得力,而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效果不够理想;或学校每年都重新划分班级或调换教师,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缺少连续性,等等。
(二)基本结论与具体建议
总结这次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烟台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在整体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整体推进课堂建设措施得力,教师满意度高。第二,随着课堂建设的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必将从经验走向科学,教师对专题性培训需要强烈,迫切需要给予技术支持,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将是今后课堂建设的重点。第三,“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科学规划,在切入点上应瞄向教学改革与师资培训,在推进措施上应结合实践加强专题培训,在校本教研方面应倡导专题研究。根据调查的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的本质性变革正在变得越来越迫切,因为没有体制的变革,就无法实施大规模的可持续性改革。”[1]今后,深入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就必须创造确保其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引领学校“因地制宜、因需而做”,扩大原有的教学优势与亮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改进管理方式,强化“和谐共进”的意识,对教学管理进行系统思考、整体改革,探索“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关注流程、破解问题”的教学管理思路;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办法,既倡导集体合作攻关,又鼓励个人争先创优,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研、精心育人,充分发挥教师改进课堂、完善实践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
二是加强深度研究,改进课堂建设。“课堂要从经验走向科学,根本性的特征是课堂的有效性。”[2]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取决于研究的深度。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今天,用科研的方式改进课堂建设,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今后应开展系列化主题教研,“把课例研究设定为学校的核心工作”[3],按主题引导教师从专业视角研究常态课,梳理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促进教师教在智慧分享中研究课堂、改进实践;开展整体化学科教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特征,搞好课前学情调查、课后学习质量分析、单元学习质量检测;开展校本化课题研究,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含量,做到“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研究课题化”。
三是加强研修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更新“培训”理念,搞活教师专业研修活动,引导教师立足课堂自我“培养”,通过共同研讨来“训练”课堂教学技能。倡导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撰写专业日志、反思札记和教学案例,对照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实践,切切实实“把研究的成果付诸行动”。组建研修共同体,通过“鲶鱼效应”,打破平衡,激发整体教师群体活力,提高团队成效;通过“角色效应”,帮助每个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创新校本培训形式,让教师“照镜子”,对照优秀同事查看自己的不足,产生专业发展的新需要;“创造机会并鼓励优秀教师带徒弟”,让他们“在指导中自觉成长”[4];让教师“挑担子”,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5],通过任务驱动让教师挑战自我,加快专业成长。
[1](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2]丁强.课堂:从经验走向科学[J].人民教育,2010,(12):14-16.
[3]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4]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3.
[5]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徐建敏/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车言勇/山东省海阳县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