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国代教之学机流与派价的值发之展意:*
2012-04-02宋立华
●宋立华
教学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派别。[1]当前,我国教学流派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发展时期,时代为教学流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呼唤、期待并有力地推动着教学流派逐步走向繁荣。因此,对教学流派发展的时代机遇进行分析,对其发展的价值意义进行探讨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流派春天的早日到来。
一、当前我国教学流派发展的时代机遇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正如诗歌创作中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一样,教学流派也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彰显着时代意蕴和色彩。当前,我国教学流派的发展已从“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阶段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的关键时期,时代为教学流派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教学流派发展的外部机遇
任何教育教学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进行的,社会属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学流派与时代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既为教学流派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流派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和条件。时代的脚步和人类的实践虽然从未停止向前发展,但到了21世纪,一切变得那样地与众不同。这是一个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对我们传统的经济结构、通讯交流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以及我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年间社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向中西文化交融转换、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向的过程中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文社会科学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应用对策研究显著增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完善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成为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创新精神的呼唤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创新氛围不断营造,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并通过经费支持、信息提供、政策性奖励等制度安排为教育研究和实验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这些都使教育处在一个难得的快速变革的环境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流派的出现提供了外部机遇。
(二)教学流派发展的内部机遇
在教育内部,三十年来中国教育经历了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今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阶段。从出台的相关文件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二十字方针,其中“优先发展”是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育人为本” 是战略目标,“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是达成目标的途径,“改革创新”是完成战略目标的保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这些文件和政策描绘出了今后十年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优先发展、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词语都与教学流派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看,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正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对本土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与探求得到高度的认同和赞许;教师教学风格、教学个性的张扬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教育实验和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多样深入,初具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发展新的教育流派成为教育领域内体现创新精神的应有之意。这些变化意味着教育教学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阶段,它们是教学流派发展的内部机遇。转型期的中国和中国教育正期待着新的教学流派在中国本土的出现和繁荣。
二、教学流派发展的价值之意
没有风格的教师是不优秀的教师,没有流派的教坛是寂寞的教坛,各种教学流派的蓬勃兴起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苑阵地学派林立、群星争辉的繁荣发展景象不仅是教育教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需求,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手。
(一)目的性价值:教育教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需求
教育国际化是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它是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回应。国际化与本土化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相互依存共生。没有教育教学的本土化就没有其国际化的根基,没有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其本土化就失去交流对话的平台。因此,教育教学必须立足本国、以“我”为主,在民族化本土化的基础上达成国际化。回首望去,近百年来,各种西方教学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言必称欧美”的不良倾向,遗忘了我们身边本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这种“不良倾向”使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教学之树“水土不服”,这种“遗忘”无异于自行挖断了我们教学生长的“根”。因此,有学者发出“守护家园”、“释放本土教学思想生命力”的深情呼唤。[2]教学流派具有本土的品性,它来源于本土教学实践的呼唤,汇集本土教学风格教学特色,致力于本土教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如语文导读派着力解决传统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造成的诸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弊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诱思教学流派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再如从历史继承的角度进行考察,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苏南教学流派也一直都是继承和显现本土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南学“清通简要”的学风是对北学芜杂学风的更正;苏湖教法中“明体达用”的思想是对当时“科举日益重,学校日益轻”思想的一种纠反;东林学派“与世为体”思想的形成是对王门后学“讲求性命,切磨德义”的唯心主义学习方法的抛弃;复社“兴复古学”的取向是对“经术益衰”现象做出的批判;实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源于对“学风空疏”现象的不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对“死读书、读书死”思想的拨乱反正……[3]这些思想和主张都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成就了今天苏派教学的“清简而丰富、灵活而扎实”的教学风格。当今其它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流派如“京派”的包容性强、扎实、严谨、稳健、厚重等特征,“海派”的开放而灵动、鲜活而婉约等特征,“浙派”的开放、理性、实干等特征都是本土本地教学风格的反映,情境教学流派、异步教学流派、自学辅导教学流派等也皆带有浓厚的我国本土特色和特质。教学流派的这种扎根于本土、受本土的影响又反映本土特色的品性使其成为真正的“中国本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它们创造了一种扎根于自身土壤的教学,这种教学因其土壤的适切性反过来又提升了本土教学的整体程度。如尝试教学流派的代表作《尝试教学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确证了“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命题,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语文、常识以及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提出了具体操作模式,被相继译成日文、英文、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向代表人物邱学华索取资料。邱学华也曾应日本数学教育研究会邀请到日本讲学,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由此可见,教学流派的繁荣能够从深层次促进中国的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实践,从而结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之果。它不仅显示本土的教学特性,打造本土的教育品牌,提升本土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文化辐射力,而且更显示了中国教育教学的独立性和民族性,取得了与国际教育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资格,进而奠定了我国教学走向世界的根基,促进其快速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所以说,教学流派的繁荣是教育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需求。
(二)工具性价值: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工具性价值是指一事物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起的作用。教学流派的工具性价值很多,其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重要平台是其工具性价值最突出的表现。教师是教学流派的主体,是教学流派中的人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从教师的角度考察教学流派的价值,发现教学流派对教师的影响巨大,它为教师教学风格的张扬和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
教学是公共服务中最个人化的职业之一,关起门来的独奏教学因其远离同事的视野必然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想打破这种个性化的阻碍获得更多智慧和成长,参与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是其路径之一,“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4]教学流派就是这样一个致力于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提高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教学流派之“流”意味着它具有群体性的特点,是众多教师的集合体,他们有共同的学术主张和兴趣所在,在教学流派形成和完善过程中会开展一系列诸如教学实例评点与赏析、教学理论学习与深化、学术观点商榷与争鸣等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活动。如情境教学历经18个春秋的教学实验与研究;愉快教育教学流派的改革实验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首批实验的上海一师附小等七所学校进行实践;异步教学流派历经十六个春秋的艰苦探索……这些艰苦的探索反映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成长过程,是无数次集体的学习、讨论、研究和实验的结果。外显的是流派的完善,内隐的是教师共同体的实践智慧。教学流派的这种完善过程对于流派中的教师具有更新专业知识、探索专业智慧和促进专业创新等专业发展价值。教学流派之“派”意味着它具有独特性的特点,“派” 内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而“派”与“派”之间明显不同。教师对自身教学风格的认识和培养,对教学流派的定位与追求反映的是教师在对教育理想信念的认可和对自身专业发展高度关注基础上的迫切提升的渴望,它使教师积极深入地参与鲜活的教育生活,反思教育实践,寻求自身教学风格和发展的突破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品性。可以说,教学流派使教师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方向感,而这是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它改变了教师的生存方式和实践行为,彰显的是教师自我教学风格,使得教育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智慧的光泽。教学流派成就的不仅是专业的成长,更是生命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斯霞、李吉林、魏书生、王兰、于永正、邱学华、张兴华等教师作为众多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代表的是无数该流派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展现的是无数教师在流派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专业发展更高处的过程。因此,教学流派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理想和价值追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本然性价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手
教学流派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推手,这是教学流派的本然性价值,是其自身本应具有的价值。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课改十年,当走过初期的观望与期待、中期的急躁与冒进,进入到如今的理性思考与修正前进的阶段,人们发现过于重视国外的理论、对教学实践关注不够、严重脱离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其症结之一。要想踏踏实实地推进变革,必须基于当下活生生的中国课程与教学实践,必须浸润于“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滋养无穷的生命活力,才得以向纵深处扎根,进而枝繁叶茂”。[5]教学流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教学实践主张,是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相似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的结合,它产生、形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是当今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的真实写照。以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尝试教学流派的发展轨迹为例,可以从中管窥各种教学流派“活生生的教学”的强烈实践关注以及其具体的实践过程:尝试教学流派的产生源于对当时“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教学困境的反思,其创始人物邱学华基于现实的观察和思索,提出“学生能够尝试学习”的设想并带领本校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在全国各地展开实验活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具体的操作模式,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接着,尝试教学理论被列入“八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结题时主报告“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及其子课题的研究论文《尝试成功发展》汇集出版。在此基础上,邱学华进一步提出“尝试与创新”的研究主题,在全国1000多个实验基地学校展开新一轮的实验研究,创建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提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6]从尝试教学流派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扎根于当时的教学实际情况,力求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和探索下,逐步形成鲜明的教学主张,产生一定的影响,成长为当今独树一帜的教学流派之一。这些成功的教学流派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教学实际情况展开的历史,它们对某种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模式进行深化研究,不断探索在各种教学条件下出现的新特点、存在的问题、发生的本质联系,扩充原有的教学认识深广度,引导研究者揭示更深层的普遍规律,从而推动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的飞跃。教学流派伴随着教学改革实验而产生,并因其健康发展反过来推进了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流派这种实践取向的脚踏实地的做法和精神正是深化课程改革所必须的,它将以往“风干了的、去掉了一切偶然的、个别的因素之后的典型的、抽象的、超越了具体时空的教学”变为实实在在活生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7]能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从而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推手。因此,繁荣教学流派的繁荣与否对我国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教学流派的“研究与新发展,将会推动课程改革以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8]可以想象,未来教学流派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繁荣景象映照下的中国课程改革将会是何等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1]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9.
[2][6]杨启亮.释放本土教学思想的生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1,(2).
[3]苏南小学教学流派研究课题组.苏南教学流派的精神气质和教学风格[J].江苏教育,2010,(5).
[4][美]帕克·帕尔默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8.
[5]李彦军,李洪珍.中国当代教学流派[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7]郭华.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8]成尚荣.当下教学改革发展的态势与教学流派产生的可能[J].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