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双林寺“韦驮”塑像的艺术特征

2012-04-02郑先觉孙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塑像雕塑艺术

郑先觉,孙兰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论双林寺“韦驮”塑像的艺术特征

郑先觉,孙兰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明代时期的平遥双林寺造像是明清雕塑的一次崛起,一扫以往萎靡之风,而其中又以“韦驮”塑像最具代表性。双林寺“韦驮”像的艺术特征的精髓体现在这尊雕塑所展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内在活力和“不动之动”、“蓄而不发”的态势,是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所衍生出来的产物,是这个时代儒家文化、道家、佛家思想的结晶。韦驮塑像是一尊典型的写实兼写意集一身的雕塑代表之作,充分体现创作者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韦驮塑像;美学特征

平遥双林寺“韦驮”塑像是中国明代时期的一件杰作,虽然它并不是该殿中的主佛,但是它却能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被称之为精品。这尊武中蕴文的神秀之作塑于双林寺千佛殿内,其魅力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前人将他的艺术特色总结为3点:双重性格集于一身;高度夸张变形的身躯;高度传神的表情。当代学者对他的赞誉也很多,诸如“刚柔并济”、“身如强弓”、“机智勇猛”等。这尊塑像是中国传统雕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笔者认为“韦驮”塑像的魅力主要在于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和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共存和互动。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层面,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视觉形式上,笔者认为“韦驮”塑像艺术特征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 内敛、精细和寓动于静,破静为动

双林寺“韦驮”塑像在雕塑的张力上显得内敛而精细,当雕塑作品和作品图片作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图片展示出来的的体量事实上要比在雕塑的本身上观察到的体量感觉要大很多,作品本身远谈不上高大,但那种内敛的巨大气势却出奇强烈。将该塑像与同时期其他的韦驮像相比,后者往往显得要么过于臃肿呆板,要么过于精雕细刻,大部分塑像太注重其形体而失去雕塑的神韵。双林寺“韦驮”塑像也是佛家雕塑的一件典型之作,我们知道历代佛家雕塑的人物一般具备双层身份——半男半女,既具有男子的伟岸又具有女性的慈爱,这就是为什么韦驮塑像在他的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所表现出的性格上体现出来的他虽为一位武将,但那种武而不鲁的气质却十分独特,细究起来,他白净的皮肤、细挑的眼睛,脸上的肌肉发达、棱角分明显示出特有的力度,是一个既敏捷聪慧又气概不凡的智勇双全之士,它的造型较周围其他的塑像显得充实而不繁缛,概括而不简单,是内敛而精细的恰到好处。

“韦驮”塑像小中见大、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的动势是它的独到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雕塑高度夸张的扭转身体。雕塑的重心在左脚上,从腰开始,由颈部带动全身,从人体解剖学上正常的规律来讲这一大的运动范围,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但在这里,这种适度夸张的原则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使得这尊韦驮塑像在一条看不见的从头到脚贯穿全身的“S”形曲线的连动下,呈现出了极大的跨度和张力,再加上“韦驮”塑像身上飘逸飞舞的彩带也恰到好处的助长了这种运动势态,塑像以其更强的曲线和动感映入到人的视觉之中。最具妙处的还有“韦驮”塑像的头部也借助曲线的扭转加强雕塑形体块面的转折,而人物雕塑的的视线中心却出人意料地转向另一侧,让欣赏者对雕塑人物的内心活动产生无尽的猜测。雕塑作品在整体构图上也是通过多个S形的穿插将动感藏于静中,又通过雕塑的姿体语言破静为动,如其中这个细节就在于韦驮的右臂从肩部向身体斜后方扭转,肘部向下,从腕部又振作地向前攥起拳头,一条胳膊就是一个小S形,但又服从于大S形当中,实在是神来之笔。正是作者通过他高超的手法将几个空间上和时间上原本分离的动作在韦驮像上连贯性地表达出来,使人们在雕塑上的视觉感能够产生几个连续的动作,给人留下强烈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 “以线入体”

“以线入体”是中国历代雕塑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双林寺“韦驮”塑像也不例外,“线”是雕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雕塑的整体构图尽情展现S形上,还是在对雕塑作品的装饰物的塑造上,作者对线性审美的重视处处都显现着东方艺术家的智慧和中庸文化。众所周知,线条是运用在形体美感之外增加的至关重要的造型语言,中国传统雕塑“以线入体”的造型特征是有其深刻艺术和文化渊源的,无论雕塑还是绘画都发端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雕塑与绘画互相补充、紧密结合。从原始时期的彩陶艺术开始,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以线入体的造型图式,在彩陶的折线图饰、汉代的画像石的造型中,我们都可以见到雕塑作品对“以线入体”的运用。

双林寺“韦驮”塑像在线的运用上承袭了前人这种方式,而且在对雕塑的线性美感处理上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带给我们的快感。从雕塑整体气势上来讲,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形式,并没有一点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相反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却能使人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线的运用不仅增强了雕塑作品形的运动感,线的框架作用也使得整个雕塑构图饱满有力,整个塑像通过一条极富弹力和流动感的曲线所表现出来的动感,再加之韦驮身上飘带萦绕飞舞的曲线,从视觉上增强了雕塑势不可挡,一触即发的动势。

三 简约性和意象性

双林寺“韦驮”像和其他中国传统雕塑作品一样在造型处理中大多运用简约手法。所谓简约是指以最少的块面表现出最丰富的形象,运用夸张乃至变形手法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用简练明快、以少胜多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双林寺“韦驮”塑像从头部及躯干至脚,外形是简洁流畅的S曲线形构图,头部刻画也非常概括,眉毛往往处理成为两条曲线,鼻子的造型塑造成为几何形,颧骨咬肌等面部结构也被明显的有所消解,成为平整、饱满的大形。整个雕塑没有像西方雕塑那样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运用经济的语言,达到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的境界。这充分体现雕塑家在塑造时对形体处理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使其效果更突显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

“韦驮”塑像具有较强的意象性。意象造型强调主观情感的重要作用,注重“以形写神”,塑像正是强调“物”与“我”二者融合,将其勇武、宽厚、大度、威严不可侵犯等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凝神聚气的神态更突显出韦驮不凡的神力。这种不偏不倚的兼顾方式的艺术处理手法恰恰与儒家“中庸之道”相契合,“韦驮”造像者也正是充分理解了意象审美是东方美学最为重要的方面,而把注意力放在雕塑作品的“神韵”表现上,不是用西方写实性雕塑的标准来处理对象,不是解剖、比例、质感塑造等作为创作依据,而是使用东方民族自身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达到“以形写神”的意象审美的意境。

四 宗教性和装饰性

众所周知,韦驮作为宗教的神是四大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身边的八个大将之一,是重要的护法神,是典型的宗教性题材的雕塑作品。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在宣扬宗教信仰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推进了雕塑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些优秀的宗教雕塑成为反映现实、陶冶人民情操和传播文化思想的重要工具。

装饰性是佛家雕塑的主要塑造手法。双林寺“韦驮”塑像也不例外,塑像身上盔甲的精细刻画和飞舞的飘带都表现出传统雕塑中的装饰效果,图案化了的装饰纹样以统一的手法合情合理的组织起来,从整体到局部都映衬着这尊表现出活力无比的塑像,它和大足石刻中“如意珠观音”一样批袈裟,挂璎珞,花簇满身,花冠精巧异常,衣褶贴体,加上图案化的袈裟花纹,使雕塑显示出最佳的气质状态。“韦驮”塑像的装饰性增强了佛像所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其所选用的形式、内容都是围绕着佛教文化而展示演绎的。

五 结语

双林寺“韦驮”塑像是明代乃至中国传统雕塑的传世佳作之一,它是整个时代雕塑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结晶,它让我们当代雕塑工作者领略到了塑像独特的造型样式与丰富多彩的造型法则及其审美流变中所蕴涵的审美理想。它凝聚了民族性的艺术特点,且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是民族艺术的瑰宝。

[1]王家斌,王 鹤.中国雕塑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J32

A

1674-5884(2012)07-0166-02

2012-04-11

郑先觉(1976-),湖南常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雕塑与陶艺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 谢宜辰)

猜你喜欢

塑像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礁堡·塑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