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语言伦理的涵义和意义
2012-04-02王兆娣
王兆娣
(安康学院 教育科学系,陕西 安康 725000)
论课堂教学语言伦理的涵义和意义
王兆娣
(安康学院 教育科学系,陕西 安康 725000)
课堂教学语言与伦理的结合具有合理性。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是指师生在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关系。对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涵义的探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即认识课堂教学语言现状,预测课堂教学语言发展的远景;调节师生的关系,维护课堂言语交流的秩序;提高师生道德素质,促进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文明发展;增强课堂教学言语交流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涵义;意义
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师生以课堂环境为背景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系统。课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它在促进教育教学这个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上也具有重大的伦理价值。但往往我们却把课堂教学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知性的传播信息的工具,对教学语言的研究也大多只是工具层面上的使用技巧研究,而忽略了其本有的伦理特性。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发展还需要伦理的充实。对课堂教学语言伦理的研究既是教学实践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学伦理学、教学语言学研究发展的需要。
一 对课堂教学语言与伦理结合的合理性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语言行为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伦理行为和活动
其一,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活动是一种可被善恶评价的行为和活动。有学者说,“教和学都是劳动。教学是通过师生的劳动,构筑和充实人类知识宝库的一种特殊生产。”[1]教学语言行为和活动伴随着这一劳动而开展,它是教学生产的一个过程。在这一劳动生产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关系,因此也会产生对此行为和活动的善恶评价。而对教学语言行为和活动评价的目的也无疑是对其自身善的选择和恶的摈弃,“通过扬善抑恶,使影响师生间协调的间离因素排泄出去,达到平衡,造成闲静和谐的教学氛围。”[2]因此,对课堂教学语言行为和活动的善恶评价体现了课堂教学语言的伦理特性。
其二,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活动是一种为培养一定道德品质和达到道德境界的行为和活动。《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学的目的。赫尔巴特也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而教学语言活动是一种在学校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场合中的行为活动,它是教学实现预期目标的中介行为和活动,也就是通过教学语言活动,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行为和活动就是为培养一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道德境界的具有伦理品性的行为和活动。
(二)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和交流中体现了一种道德伦理关系
语言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是联系社会团体中每一个人的纽带。课堂教学是一个小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课堂教学语言和言语行为是课堂教学伦理关系的体现,是教育伦理关系的小索引。这种伦理关系是师生、生生间的。陈茹东教授在《语言伦理学》中谈到语言与伦理的关系时,首先认为伦理作为人际关系的法则、秩序,它必须体现在以对世界的符号化为形态的语言结构系统上面,语言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词语实际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作为语言的一类——教学语言也是如此,教学语言中如“老师”、“同学”等称呼词语,都代表了一定的教学伦理关系。其次,认为语言行为也体现了人际之间的一定伦理关系。在课堂教学的言语交际中,不仅师生的言语信息会打上师生双方伦理关系记号,而且师生间的言语方式、方法、语气、态度、语速等也会受课堂交际双方伦理关系的制约。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静态的语言结构系统还是动态的语言行为都深刻地体现着一种伦理关系,这种伦理关系是师生们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有场域环境中的交际关系。
(三)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道德意识的制约和支配
语言的使用体现着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以及道德价值。语言行为本身就被包含于一种道德意识中,受道德意识的支配。“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以道德作为规范的手段的(法律条文只是某些道德原则的规章体现形式)。道德行为是人们以一定的道德意识为基础进行选择的结果,语言行为也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语言的美丑、正误、当否等方面的观念)为基础进行的语码选择。”[4]因此,教学语言行为也体现着师生或者教学团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教学中师生想说什么、如何说等行为表现都产生于一定的伦理意识。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在教学语言行为交流过程中,师生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只有受到道德的约束,教学语言才能在课堂上呈现出和谐文明的状态,才有利于整个教学语言交流秩序的健康发展。合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整个教学语言行为活动顺利进展的基础。失去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约,将无法保障教学语言行为交流活动有序健康地进行。
总之,伦理贯穿于整个教学语言使用的全过程。伦理影响着课堂教学语言的形成与理解。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存在着伦理特性,伦理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必然特质,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与伦理的结合是合理的。
二 对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涵义的探讨
依据北京大学陈汝东教授对“语言伦理学”的概念解释,“语言伦理学”即是从语言学和伦理学的双重角度来阐释人们言语交际行为中的道德伦理现象,探讨言语交际中的道德规范系统的一门学科。笔者认为语言伦理是指人们在语言行为交际中所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关系。基于以上,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是指师生在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关系。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价值指导,它为师生的课堂教学语言提供善的价值坐标。它的价值尺度建立在善恶标准基础之上,并依靠公众舆论、师生的语言道德修养和传统语言道德习惯来维持。
道德问题是伦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要解决道德问题就要先找准道德的特殊矛盾,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分析观点,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特殊矛盾在于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因此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的基本问题,也是善恶矛盾评判的基础和根源。课堂教学语言伦理现象虽然其场域限定在学校的课堂上,但也属于一个特别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它要解决的是关于教学语言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而也需要找准自身的道德特殊矛盾,只是这种矛盾中的个人利益规定在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这一特殊对象们之间,由此可推论教学语言伦理的特殊矛盾在于师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矛盾问题。这一矛盾是以课堂中师生的节制为前提,以相关的社会习俗、舆论、信念的力量来支撑,以善恶评价标准来解决的。
善和恶是道德范畴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范畴。它是对人们或实践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最一般的概念。马克思伦理学把善恶观看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的道德关系的反映,即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一定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善恶概念的具体内容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和时代,具有历史性,但又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共同性。在人们心目中,符合人类、社会、群体共同利益的则是善的,即是道德的;违背人类、社会、群体共同利益的则是恶的,即是不道德的。用在语言行为的善恶矛盾判断上,则就是“有利于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可看做道德的;不利于或有损于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则是不道德的。”[5]因此,“在言语交际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言语交际行为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不同的言语道德观念,造就了不同的言语行为,形成了不同的言语道德评价标准。”[6]用在今天教学活动的判断上就是“是否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凡追求、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教学就是善的;凡阻碍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恶的。”总之,不论是看是否协调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是看是否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都是把人与社会作为评价对象,而在今天就是把强调人与社会是否和谐共存发展作为道德判断的善恶标准。课堂教学语言伦理善恶标准既要遵守语言伦理的善恶标准观点,又离不开教学伦理善恶标准的支撑。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语言伦理的善恶道德判断标准就是有利于人和社会和谐共存与发展的教学语言和言语行为就是善的,道德的,凡是有损于人和社会和谐共存与发展的教学语言和言语行为就是恶的,不道德的。
三 对研究课堂教学语言伦理的意义的探讨
(一)有助于认识课堂教学语言现状,预测课堂教学语言发展的远景
课堂教学语言伦理反映了课堂上师生语言交流过程中的现实状况,尤其是教学中利益关系状况。它借助教学语言道德观念、教学语言道德原则与规范等形式来表达自身对教学语言交流现象等的认识,并把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语言行为现象及形成的关系区分为善的和恶的,有利的和有害的,应当的和不应当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等等,用这些来体现教学语言活动现实情况,从而把握教学语言活动的道德规律,预测教学语言发展远景。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语言和行为认为是善的,而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语言和行为认为是恶的,从而用来分析评价教学中语言及行为现状,预测教学语言发展的远景,及时纠正教学中的恶的语言及行为,引导教学语言向善的方向发展。
(二)有助于调节师生的关系,维护课堂言语交流的秩序
课堂教学语言伦理不但用善恶、利害等标准来说明有关教学语言的行为现象,体现教学关系,还起到调节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告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哪些语言及行为是有利的,哪些语言及行为又是有害的;哪些是应当的,哪些又是不应当的,从而对照和评价师生语言及行为现状,纠正师生语言思想行为中有害的一面,调节师生的教学关系,引导师生关系和谐发展。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是社会和集体的共同思想结晶,它通过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命令、道德示范、自身修养等途径来调节教学语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三)有助于提高师生道德素质,促进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文明发展
提高师生素质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头等教育任务,如强抓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稳定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等。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进程需要来看,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还需继续努力。课堂上师生言语冲突,教师辱骂学生,学生打老师、骂老师,捣乱课堂秩序等现象时常发生。不但不利于师生们的发展,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是师生在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过程中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关系。它从善的角度指导着师生的课堂语言行为,及如何形成和谐的言语交际关系,这也是对师生道德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因此学习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有助于提高师生的言语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素质,促进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文明发展,使师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言语交流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近几年,我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语言失德现象,不仅严重干扰教学正常秩序,还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对课堂教学语言伦理研究有助于阐释和解决近几年来我国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语言伦理关系问题。探讨课堂教学语言伦理有利于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促进师生健康和谐的教学关系,进而增强课堂教学言语交流质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1]曾钊新.试论教学中的道德调节[C]//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C]//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戴昭铭.语言文明和道德建设[J].语文建设,1996(12).
[4]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
[6]衣 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G424
A
1674-5884(2012)07-0120-03
2012-04-11
王兆娣(1980-),女,陕西安康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