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写作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体思考

2012-04-02张学知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写作学写作能力课程体系

张学知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基于写作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体思考

张学知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大学写作学理论建设在近30年里成就斐然,却无法回避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解决问题需要恢复写作学的应有地位、构建科学合理并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写作学应更重视应用写作学的理论建设、教学过程、实践操作,更具写作实训的针对性。

大学写作;课程改革;写作实践;应用写作;网络写作

在网络时代,写作学科正在受到网络文化的严峻挑战。网络文化为写作学科的转型,提供了全新的观念和理论。我们要关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崭新写作课题。几十年来,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实践面临着无可回避的两难:一方面,写作学理论探讨与科学研究成果数量众多,成就斐然;另一方面,过往乃至当前,写作教学的状况和实际效果仍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写作学理论建设与实际教学的现状和对历史的反思入手,探寻造成写作教学质量低下深层面的原因,为从整体上分析并解决长期困扰于写作学教与学之间的长期矛盾尽一份心力。

一 理论研究成果斐然

如果把写作学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算作当代写作学的发轫,那么,30多年里中国写作学科的发展经历是极不平凡的,所取得的成果也足以令我们感到鼓舞和振奋。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写作教材的继承期(1978—1982)

《写作通论》,北师大编写,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作文法概要》,李景隆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二,写作教材的发展期(1982—1987)

《基础写作学》,刘锡庆,中央电大出版社,1982年版;

《应用写作》,李景隆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 1983年版;

《写作教程》,路德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1984年版;

《基础写作概论》,林可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基础写作教程》,吴伯威、林伯麟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三,写作教材的综合期(1987——1993)

《写作学新稿》,裴显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写作学高级教程》,周姬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四,写作教材的锤炼期(1994——现在)

《现代写作学基本原理》,金长民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题型写作教程》,于成鲲等编写,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潘新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写作学引论》,陈果安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马正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述在各个时期较具代表性教材,在一定程度,不同角度比较充分的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写作学研究取得的辉煌。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创新,在实践教学中深深地影响了不同时期的中文学子。

此外,前辈们还将学术视野关注所及写作学史,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王志彬主编的《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杜福磊著的《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王正的《现代写作学概观》、潘新和著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张会恩先生的《文章学史论》和《文章学初论》,这些都是写作学科难得的“史”“论”材料。

中国当代写作学通过几代人尤其是中年学者们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到目前为止,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高操作性的写作学学科理论体系、写作课程体系与写作教学训练体系也已基本建成。陈果安先生的《现代写作学引论》和马正平先生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等,已经从写作学的本源,站在哲学、逻辑学的高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较具代表性。

上世纪9O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整个社会都在逐步变型转轨,应用写作成为这个时代大发展背景下的应景技能,也由此催生了应用写作学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网络的出现,微博更成为了个体生活、发表主张、意见以及人际交往的新模式,网络写作、微博写作成为日常写作行为的惯常手段,这才是一场深层次的改变写作、应用写作的大变革。正因此,建立起科学化的应用写作学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尤为重要。

二 教学实践及其效果差强人意

几十年来的大学写作教学和实践过程实际上是写作学被逐步淡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与训练体系的过程。教学定位上的混乱,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管理层面的问题,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直接原因: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之间的不对称性。历来写作学的理论教学基本遵循“理论+规则+例文”基本套路,训练则沿袭“精读+模仿”并要求熟能生巧。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理论界对于写作研究的越来越重视。同样,还是社会的需要使然,学界将更多的关注焦点转向应用写作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诸如著作、教材和论文等),其中不乏有创新之作。但从学科建设的视野审视,应用写作学还未能形成较为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应用写作教程,仍明显地停留在“知识+格式+例文”的经验和方法的归结层面上,未能建构起深刻揭示应用写作自身本质特征和内在写作规律的科学化的理论与训练体系。一项统计表明: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能够顺利地应付日常书信往来和书面写作。这个比例是很滑稽的,足以反映出大学生文章写作能力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其二,深层原因:课程体系设置和课改中重文学理论轻写作。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全面渗透,使得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课程成为中文系的专业主干课和基础课,享有很高的学科地位,写作课则没有什么地位,沦为文学理论学科的奴婢,写作长期得不到重视,每次改革,就是压缩课时,压缩课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写作学!很多高校甚至取消了写作课,而写作课教师也似乎低人一等。另一方面,与上述问题相关联,写作学在中国一直没有学位授予权和应有的学术地位,长期以来不被学术界重视,整个写作学界的学术人才大量流失。再者,由于上述原因写作界的很多人士在具体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得不把文学纳入到自己的范畴,这种无原则的“兼容”,造成了写作学科的致命伤,丧失了自己所独有的对象,失去了学科的特质与独立性。

其三,社会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市场下,最没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自然是找不到工作。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要求“科学”与“技术”,理工类专业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与此相比,中文在市场上好像是一个最没有专业的专业。这样,中文系本科难招到优质生源,毕业时或由于实在无法就业的只能选择再考研,推迟就业。一句话,中文系的衰势在今天已很明显,更是既成事实。无论从宏观普世价值还是微观个人短期利益来看,都显得极不相称:就业难或者能就业但不能如理工类的同龄学生在短期内获得等价的回报,这无疑会打击学生认真学好专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管国家早就看出了其中不协调不和谐的怪现象,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与要求,但是由于市场和经济因素的强大惯性,至少在目前看来收效甚微!

三 明确目标,完善体系,教学与训练紧密结合,达成学生文章写作能力提高的目的

高校中文系急切需要摆脱旧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而不是迎合市场做简单的修补性工作,比如学生毕业前开设几门应用性课程。如此背景之下,绝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写作能力自然不高,不仅不能写文学作品,连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不会写也大有人在。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写作学研究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谱系。

(一)正视和突出专业特点,明确培养目标:服务社会,增强适应性

其一,把“文章写作能力”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大学的专业化教育决定了大学写作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也造就了写作学教育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文章、专门文章的写作为核心,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使命,自然成为中文专业的综合能力课程与标志课程。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类“文章的写作能力”又恰恰成为衡量中文系学生的基本标准,足见写作能力作为中文专业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同时,母语的专业教育的专业特性,还决定了其文章写作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文章、专门文章等方面,还有着对中文专业学生文章写作理论素养提升的要求,会写是基础,提升写作理论素养才是归宿和目标。

其二,要破除成见与偏见,还写作学在大学中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应有的地位。

写作学不是文学、文学理论的附属物,当务之急是从宏观上要真正确立写作学的学科地位,给予应有的学位授予权力,这才不至于使从事写作学研究的学者转投文学或文学理论领域,人为的造成学术队伍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课时安排的具体操作中,改变以往凡是课改便大刀阔斧的先砍写作学课时的肤浅做法。而是要正视社会需要,直面学生无法动手操作,写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文章的惨淡现实,适量增加写作学课程门类、课时。准确的说是解决中文系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和市场供需脱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一方面不重视写作学科,另一方面学生写作能力不行而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却又将责任推回给写作学科和写作老师的咄咄怪事。

(二)完善课程体系,对写作学理论进行科学划块,重点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改革基础写作课程体系。“写作学基础”中的“八大块”内容已经明显不能完整解释当下社会生活中写作现象,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更对写作学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国内部分高校写作学课程改革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湖南师范大学将写作学分为写作学基础、秘书写作、文学写作等系列课程,分三年开设,总课时近200。上海大学开创了“创意写作”研究所,并将基础理论、创意写作、应用写作等方向作为写作学课程的三大支柱;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先生提出的写作学有效性教学也得到了国内学界普遍认同和一致赞许。

其次,完善应用写作课程理论建设。应用文体写作部分在现实社会生活与学生就业现实中无疑属于十分重要的能力构成。其课程理论建设从研究对象、范围、任务、内容、方法等入手,论其行文过程、特征、功能与规律,并进而探讨应用写作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改变过去那种“知识+格式+例文”的旧格局,构建起“写作理论+写作规范+写作方法技巧+例文导学”的新模式,实现“懂理论、会写作、能办文”的(学者+作者+实务者)“三位一体”应用写作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职能、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新整合,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高度,

再次,开拓网络时代下网络写作学的理论建设。信息技术日行千里,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与写作有关的一切要素。从整体来看,网络文学研究正处方兴未艾之时,尤以中南大学欧阳友权先生牵头的学术团队的成果蜚声学界,值得钦佩。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网络写作的基础性研究,虽然学术界早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但大都零碎而分散,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江苏省曾在2007年5月召开全省网络写作学和多媒体教学研究大会,研究信息时代下写作方式与手段的改变,构建网络写作学基础理论,给传统写作方式带来新挑战,可谓开全国之先河。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写作学在江苏乃至全国必定会有学者们的相关专著问世,从而可以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教学中解决网络写作现象带来的写作学问题。

(三)有效提升能力训练系统,力争做到科学、有效,落到实处

如果说,正视和突出专业特点、明确培养目标是问题的根本,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那么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用切实可行的、系统的训练方法,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相关院校较先进且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在此例举一二:

其一,路德庆的“写作知识—训练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为“教学五步骤”: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有关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⑵教师选择典范作品分析品评,引导学生鉴赏;⑶教师布置与讲授的理论知识联系作文练笔;⑷学生在课上或课后完成作文,交给教师评改;⑸教师批改作文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总结讲评。

其二,林可夫、吴伯威的“写作智能—技能训练体系”。这个体系的涵义:将相关理论知识讲深、讲透,强化写作行为过程中各阶段的技术环节、实践操作,使学科理论知识指导写作实践活动真正能落到实处。

其三,四平师范学院(现名沈阳师范大学)的写作工程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写作工程理论为指导,以动态的写作者为对象,以提高写作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依靠科学的计划与设计、施工与管理、反馈与调控达到整体优化目标。它采用开放式教学结构,教学在与环境的交换中进行,写作教学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章上,而是集中在调整、激活、强化、发展写作者主体机制的功能水平上,教与学形成双向制约、互为作用的机制。

其四,于成鲲、李白坚的“题型写作教学法”。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以训练为本”,扩充并改造文体写作部分,重点讲解记叙性、欣赏性、说明性、应用性、议论性、理论性文体的基本特点,依类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教材上已说明的各项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每一类文体中有代表性的、适用性强的文体作为基本类型进行示范和训练。

写作是人类表现自我、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发表意见和主张的一种独特方式,随着人类的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日益扩大加深,写作活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被称为“写作的世纪”的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技术革命而来的网络写作、微博写作从真正意义上宣告“大写作”、“全民写作”时代的出现。对于大学写作教育而言,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理论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整个社会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并捍卫母语传承独特性和知性性。还要训练学生更好的写的能力,其中,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写作能力。因而,写作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我们当前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学科所面临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等诸多方面的系统问题。

G642.0

A

1674-5884(2012)07-0100-03

2012-04-1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立项项目(11YBB177)【湘哲社领(2011)9】;湖南科技大学一般课题[科大政发2005(30)];本成果属于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

张学知(1965-),男,湖南宁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学、网络写作、写作文化学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

猜你喜欢

写作学写作能力课程体系
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
——《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
高校写作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文章学、写作学与文艺学的辨证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