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语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
2012-04-02李琳
李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华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成千上万条中华成语中有众多经典成语故事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学习一些成语故事,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什么是健全人格呢?通俗地讲,健全人格就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健全人格的主要元素包括诚实、可靠、公正、同情、勇气、谦虚、理性、自律、乐观、投入、主动、工作、坚毅、负责、合作、管理、鼓励、宽恕、服务、捐赠、领导、教育、友爱等。我们将含有这类健全人格元素的成语称之为人格成语。当今大学生的人格总体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乏那种人格不健全者。由于人格不健全,少数大学生存在固执、敏感、情感不稳定、心胸狭隘、嫉妒、孤僻、胆怯等现象,有的甚至走向极端。适当组织大学生学习一点人格成语故事,或者开设专门的类似“成语文化论”[1]或者“成语与修身立业”[2]这类的课程,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厚德载物”类成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的高尚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可以教化的,通过人格成语的学习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成语“厚德载物”,形容品德像大地一样容纳百川。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所以,清华大学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作为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效法天地,在学问、品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
成语“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它无形、无色、无欲、无为。然而,滴水穿石,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顽石,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因为它具有“柔德”,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最高尚、最无私的善——上善。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因为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根据水的特质,得出结论:为人处世的要旨就是“不争”。
类似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胸怀的成语还有: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大度包容、多可少怪、休休有容、蒲鞭之罚、克逮克容、宽以待人、海阔天空、豁达大度、宽大为怀等等。
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范畴,这种胸怀除了反映每个人个体的处事态度,也是形成社会文明和谐氛围的重要基石。只要彼此相互宽容了,彼此理解的概念就更能升华,交流沟通的组成方式就会更人性化、更合理,人们才更愿意置身和谐有序的大环境中,从而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优势,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学习“圆木警枕”类成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孜孜不倦的勤奋精神
勤奋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意志品质,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勤奋刻苦者,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成语“圆木警枕”指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出自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说的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从小学习就十分勤奋,做官之后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因为当读书太困倦时很容易睡着,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易滚动。头跌在木板床上,他惊醒了就会立刻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警枕”陪伴他度过了一生。司马光凭借着这种精神也就成为了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兼有“悬梁”和“刺股”两个故事。“悬梁”说的是东汉著名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于是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语出《汉书》:“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睡眠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同样,战国时著名政治家苏秦常常读书到深夜,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语出《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类似的表达勤奋含义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废寝忘食、焚膏继晷、鸡鸣而起、夙夜匪懈、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只争朝夕、手不释卷、苦心孤诣、囊萤照读、仰屋著书、凿壁偷光、不敢旁鹜、目不窥园、精卫填海、水滴石穿、兢兢业业、驽马十驾、事必躬亲、手足胼胝等等。
如果说学习了这些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大学生们一个个都变得非常刻苦,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说学习了这些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大学生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一点也没有提高,这也是不可能的。教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神圣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犹如春苗,每天有所进步,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日积月累,终将有所成就。
三、学习“止于至善”类成语,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修齐治平的美好理想
有人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了理想而奋斗。青年时期正是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并努力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大好时光。如果没有美好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其人生就会失去意义,也就会失去很多色彩。
学习“止于至善”这样的成语,我们必定会超链接到经典读本《大学》。诵读《大学》,就会明白《大学》有其当代价值,因为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型,这也是成语“止于至善”的深刻意义:它强调了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当今中国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了实现三个纲领还要配以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有着很深的思想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过时。顺着“八目”“三纲”的思路,我们就能够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从而为这个远大理想和目标奋斗。
学习“见贤思齐”这样的成语,我们自然就会学习《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论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我们明确指出了每天进步的度量,同时也为自己敲响了警钟,反省自己。人各有其优缺点,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努力学习并赶上别人的优点就是了,这就是见贤思齐,这就是择善从之。其实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经典的精髓:处世以柔,柔中见刚,不卑不亢,自强不息,乃真君子也。
中华文化中蕴含有远大志向元素的成语很多,诸如:鸿鹄之志、有志竟成、志在四方、志存高远、乘风破浪、老骥伏枥、壮志凌云、顶天立地、九天揽月等等,学习这些成语,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人,一旦有了理想,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就会为着这个理想而坚韧不拔地奋斗,就会达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四、学习“唾面自干”类成语,有利于养成大学生忍辱负重的人生态度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一个重要的表象就是心胸狭窄,记恨复仇的扭曲心理比较严重,缺少宽容同情。比如,前些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的主人公马加爵,其实缺少的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如果马加爵面对同学的责难、批评、嘲笑能够忍一忍,学会转换一下视角,转变一下思路,想想杀害同学造成的严重后果,那么这个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唾面自干”,故事发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娄师德是两朝元老,是一名文武全才,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和高度赏识,因此招来很多人的嫉妒。有一次,他的弟弟外出做官,他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我没有什么才能,却占着宰相的位置,满朝上下有很多官员都很嫉妒,已经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所以你这次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让,切不可与他人发生冲突,这样才能避免惹祸上身啊!”弟弟郑重向娄师德保证,说:“哥哥你放心吧!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我心中自有分寸,在外面受到诋毁或侮辱之时,我定会忍字当先的。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娄师德说:“你这样还不够呢!你擦掉就是违背了别人的意愿。你要能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在脸上自己干掉,这样别人就找不出挑事端的由头,这才是忍的最高境界啊!”原文为: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学习“负荆请罪”的成语,我们自然会为蔺相如的气量所折服。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而蔺相如处处躲避廉颇。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保卫着国家的安全。
学习“卧薪尝胆”的成语,我们自然而然想到越王勾践的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每天就睡在薪草上,每天品尝一下苦胆,并且勾践还常常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大臣们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类似的表示忍辱负重的成语很多,比如:胯下之辱、不耻下问、功成不居、忠言逆耳、委曲求全、温良恭俭让、忍痛割爱、忍辱偷生、任劳任怨、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
这些成语故事启示我们,做人要有肚量、气量和雅量。日常生活中遇到个人恩怨矛盾时,忍让、迁就、宽容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一时退让可以换来别人的感激和尊重,避免矛盾的加深和激化,所谓“生气不如争气”。有句老话说的好:吃亏者长在,能忍者自安。所谓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种大度;退,不是怕而退,而是谦让宽容。退一步,不是怯懦、退缩、屈服与逃避。退一步,是忍耐、坚韧,不屈与曲折。世界因宽容、体谅而祥和,人生因宽容、体谅而精彩。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时候,适当选择一些人格成语来学习欣赏,其重要意义还远非如此。为什么通过学习人格成语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这就是因为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润物细无声”。正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大学生朋友适当品读它玩味它,在无形中道德素质人格品质就能够慢慢建立起来。这些人格成语一旦启动大学生的灵性,就可以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成语的人格元素一旦融入到大脑,便可浸润他们被芜杂占据的心灵,滋润他们日益干枯的心田,唤醒他们沉睡着的灵魂,激荡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眷念。在日常教育中,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推荐给大学生,这些精华的元素就会逐渐地在大学生的心灵和大脑中构建起自己的健全的人格框架。人格成语是最有营养的东西之一,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如果能持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这种精神营养食粮,则学生幸也,教育事业幸也!
[参考文献]
[1]莫彭龄,蔡廷伟.成语文化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张伟贤.成语与修身立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