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摄影手机与手机摄影

2012-04-02向卫东

关键词:照相机摄影功能

向卫东 张 楚

(重庆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重庆 400047)

作为移动通信技术在民用领域的一种具体应用,手机最初研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中介,但如今谁也不会认为手机只是一个具有单一通话功能的通信工具。自上世纪70年代手机问世以来,伴随着手机语音功能的日趋完善,手机的数据功能逐渐发展成为手机性能的主要方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手机又被赋予“手机媒体”、“新媒体”、“第五媒体”等诸多新内涵,在被人们广泛接纳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摄影手机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摄影手机与手机的数据功能

手机的语音功能是指其作为一部电话的传统功能,从语音的角度看,该功能是与外部相联通的。手机的数据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声音、文本、图形、动画、静态图像及动态音影文件等,可通过手机的内部应用而产生,即手机能够生成多媒体信息;二是手机生成的多媒体信息能够与外部相联且交流互动,即手机能够发送、接受相应的多媒体信息。

实际上,当手机具备短信服务(SMS,即文本短信服务)后,其数据功能便已被广泛认同。不过,手机短信诞生之际(1993年,在诺基亚,一个名叫库匹克南(RikuPihkonen)的工程专业的学生,用其GSM手机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短信),也正是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之时。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的一次革命,不仅扩展了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空间,而且在将计算机从实验室带入大众生活的同时,也使我们进入了以静态图像和动态视频为重要标志的多媒体信息时代。同时,广大用户对手机在多媒体影像方面的需求以及强大的与影像结合的娱乐功能也是“读图时代”手机市场的最大卖点,而数字摄影技术及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成熟也为手机摄影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因此,作为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融合的产物,手机的数据功能则意味着多媒体功能,摄影手机的产生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摄影手机始于手机和数字照相机的联姻,即外置型摄影手机(1997年6月11日,美国硅谷工程师菲利普·卡恩创造性地将手机和数字照相机通过相应的连接处理结合,将影像通过手机通讯网络迅即传送至世界各地,这是外置型摄影手机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手机当然是内置型手机,即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具有摄影功能的手机,相应的摄影系统是内置于手机中的。世界首部内置型摄影手机是日本京瓷公司(Kyocera)于1999年5月17日在日本发布的Kyocera Visual Phone VP-210(手机颜色只有银色一种),同时具备摄像和照相功能。如今,摄影功能已成为手机的常规配置。

可见,兴起于世纪之交的摄影手机,终于使手机完成了生成多媒体信息的任务,从此,声音、文本、图形、动画、静态图像及动态视频文件等均可通过摄影手机的内部应用而产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摄影手机是手机数据功能的终点。同时,生产多媒体信息的一个根本目的是用于广泛地传播交流,外置型摄影手机发明的初衷也是为了传播分享。伴随着摄影手机的诞生,2001年3月,瑞典爱立信公司在法国戛纳发送了世界第一条彩信(MMS,即多媒体信息服务),而移动通信开始迈向3G时代,手机也逐步智能化。就此而言,我们说手机具备摄影功能又是手机数据功能的起点。

摄影手机与摄影的大众化

在广义层面上,摄影作为一种留存影像的工艺技术,既指照相领域的图片摄影,也包含电影、电视行业的影视摄影,而摄影的大众化则是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它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其中,摄影作为一种影像活动以及工具手段的普及无疑是相当精彩的一笔。从这个层面出发,摄影的大众化开始于胶卷,完成于摄影手机。

1888年,美国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发明了纸基可卷软片,又称“美国胶片”。一年后,由其创办的柯达公司(Kodak)开始生产以硝化纤维素为片基的成卷软片,即世界上最早的胶卷。胶卷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器材的结构体积,简化了摄影的操作程序,并第一次使照相机可以让人们拿在手上拍摄。1891年,该公司推出了可由使用者本人装卸的胶卷,摄影开始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一种活动。胶卷的出现,使1895年电影得以发明成功,也随后导致了照相机小型化、电影摄影机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扩大了摄影的应用领域,也使摄影开始从专门行业走入普通家庭。

二战以后,对于当时以银盐感光材料为载体的化学影像体系,如何降低设备器材的购置成本以及影像介质的使用成本,是摄影能否进一步普及的关键。前者首先是在照相领域得以突破,后者则得益于电子影像的出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基于照相机电子化而形成的一系列先进功能,终于使“便于携带、廉价(成本低和批量生产)、拍摄简捷、可靠通用”的普及型照相机成为现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傻瓜照相机”,又常称袖珍照相机或便携式照相机。不同于其他一些简易相机(如1963年柯达开发出的“instamatic”系列相机,这种相机使用126规格胶卷,可以在任何自然环境中打开相机后盖更换胶卷,但与适用全球的35mm胶卷相比则通用性较差),虽然两者都具备便携、廉价、拍摄简捷的特征,但傻瓜相机的自动曝光(AE)、自动调焦(AF)等先进技术在简化摄影操作的同时,也保证了所摄影像的技术质量,而使用35mm胶卷亦使其同时具有了极为广泛的通用性。傻瓜相机在摄影大众化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以后,摄影普及的重心开始转向影像介质的使用成本问题。

1951年美国宾·克罗司比实验室(Bing Crosby laboratories)发明了录像机(VTR),其所基于的磁性录像技术与电视一起共同构成了另一种留存影像的方式,一种与照相、电影所形成的化学影像完全不同的电子影像。基于磁带存储和电视终端的电视摄像,因其显著的优势特点,在众多应用领域迅速取代了基于银盐胶片和影院银幕的电影摄影。活动影像的业余制作和家庭娱乐也由原来的16mm、超8mm摄影机让位于普及型的摄录一体机(Camcorder,又俗称“掌中宝”)。虽然模拟技术阶段的“掌中宝”在小型化和低价位方面尚显不足,但磁带可反复使用、影像即拍即现等特性,却使摄影的专业发展与大众普及在电子影像上取得了高度一致。这样,借由照相领域的傻瓜相机和影视行业中的电子影像,摄影的两个成本问题不仅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随着影像的数字化进程而最终得以根本性的解决。

目前使用广泛的民用级数字相机(又称消费级数字相机、卡片机或小数码等)和DV摄录一体机(简称DV)实质上分别就是傻瓜相机和掌中宝的数字版。

数字摄影是摄影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克服了以往的技术壁垒和成本障碍,实现了摄影机和摄影行为的平民化,还使摄影作为人人有份得以参与的时尚与现代生活方式迅速渗入到大众生活中。同时,伴随着数字摄影所带来的影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及影像数量的激增,摄影在数字时代达到了空前的普及,而摄影手机的出现及发展则迅速将摄影的大众化推向了极致。一方面,摄影手机所具有的照相和摄像功能本质上就是小数码和DV的结合,也是摄影机平民化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大众摄影范畴,摄影手机作为民用级数字照相机和摄录机的替代将是迟早的事。另一方面,作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手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伙伴”。摄影手机也因其通信功能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必需品,而功能再齐全的照相机、摄录机也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客观强制性。人们可以不要照相机、摄录机,但不能不要手机。这样,摄影通过与手机的“联姻”而被“普及”到了极限。目前在民众层面手机已成为照相机、摄录机的另一种替代。“用照相机拍一张、用DV录一段”的表述已逐渐淡出,而“用手机照一张、用手机录一下”的说法则日渐习以为常。因此,随着摄影手机的发展普及,带来的则是摄影在当今的无处不在,摄影的大众化历程也就此告一段落。

摄影手机与手机摄影

查斯·加维斯(Chase Jarvis)说:“文字记者随身携带有笔记本、画家有写生本簿,我则有一部永不离手的摄影手机。”[1]

作为一种影像采集工具,如今的摄影既可以使用专门的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摄影手机的照相、摄像功能而实施。在这一层面上,摄影手机与专门的摄影机之间主要是器材技术性能的不同,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摄影手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一般而言,摄影手机的照相、摄像功能总是弱于相应的专门照相机、摄录机,其发展提高的目的也不是要超越相应的摄影机而是满足具体的摄影应用。例如,对于家庭娱乐和普通旅游的留影,专门的摄影机和摄影手机均可选择,但选择摄影手机的居多。这并不意味手机的摄影功能优于摄影机,而是说目前手机的摄影功能已能满足大众对留影的基本要求,民众的休闲出行不必像以前那样非得带上一部专门的照相机、摄录机才能拍照、录影,现在只需一部摄影手机便可搞定。因此,我们对手机摄影功能的关注,不应在与专门的照相机、摄录机的性能对比上,而应在当前摄影手机的技术水平能够满足哪些具体的摄影应用上。

可见,摄影手机首先是摄影器材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摄影实践中究竟选用摄影手机还是其他摄影器材主要是由具体的拍摄题材所决定,它们之间只有适宜与否,而无好坏之分。从技术层面看,摄影手机与专门的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的区别只在于手机的通信功能。然而,正是这一点使手机摄影成为一种崭新的摄影形态,在超越摄影工具技术层面的同时,逐步摒弃了对于摄影、摄影机的固有认识,并使当今摄影呈现出两种鲜明的存在方式:基于手机的摄影和基于专门工具的摄影。

一直以来,摄影始终是以基于专门工具的方式存在着。当我们开始选择摄影工具时,也意味着我们即将展开相应的摄影活动。无论是大画幅相机的庄重获取,还是小型照相机的灵性捕捉,抑或是广播级摄像机的专业操控,以及小DV的率性而为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我们是主动介入摄影的。我们将要摄影,所以我们要选择摄影工具。即使是外出旅游使用摄影手机,也是我们主动介入的结果:旅游需要摄影留念,所以我们选择摄影手机。

然而,我们出行携带手机的初衷更多的还是保持通信的需要,并非有目的去专门进行某种摄影活动。多数情况下我们取出手机摄影,主要是受到被摄物对我们的某种“刺激”所致,这些场景往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同学的偶遇、旧识的邂逅、街头有趣的一刹、行程中无意的一瞥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等,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我们是被动介入摄影的。上述场景在以往大都停留在当事者的记忆中,只能以语言、文字以及辅画的方式进行复述。虽然增添了一份想象的自由,但仍缺少视觉亲历的满足。现在,摄影手机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我们大部分的日常出行并不需要专门去摄影,但摄影手机却能及时地记录突发事件,并促成我们人生中诸多“偶然”事件的影像纪录。这样,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摄影,借助手机自身特点所赋予的独特性能,形成了一种基于手机而存在的摄影形态。

摄影手机诞生后手机摄影便已存在,但作为一种新形态在摄影领域开始被认识并发挥作用则是在新世纪以后,而发生在2005年7月7日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对手机摄影来说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两天后,即2005年7月9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使用了由爆炸案当事者在逃离现场时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这是手机照片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的头版,也意味着突发新闻的摄影报道开始因手机摄影的发展而产生质的变化。[2]今天,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获取影像的往往是拿着手机的民众。无论是现场亲历者还是路过的旁观者,手机摄影影像的现场实时性、令人无法拒绝的生动性以及“报道”视角的丰富性等是专业摄影记者无法比拟的;同时,受众对此类影像在内容方面的偏重又使手机影像技术质量相对较弱的劣势在很大程度上显得无足轻重,而权威新闻机构的参与和过滤则使该类影像的可信度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3)[71]这样,突发新闻开始向“现场直播”转型,市民摄影记者(Citizen Photojournalist)开始成为突发新闻主要的影像提供源,并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摄影记者在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不在现场的矛盾。尽管目前媒体选择手机影像的过程中,由于编辑的参与及其对自由来稿的选择和过滤,也使一部分登载及播出的影像蜕变为传统的“群众来稿”,成为一种“被精英化”的传播方式,[4]但从整体上看,手机摄影在突发新闻的摄影报道中将会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已是不争的发展事实。而在2009年1月15日美国一架飞机坠落于哈德逊河的突发事件中,一位普通公民用iphone手机拍摄的照片,击败诸多后来闻讯赶到的专业摄影记者所拍的事故照片而成为各大报纸的头版照片,再一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这也是手机摄影作为一种形态存在的又一次证明。

摄影的功能是多样的,可以表达创意、留存记忆、报道事件或者仅仅就是一种审美的尝试,也可以是对世界确信无疑的直觉一瞥后的反应。2009年9月25日,世界上第一本iPhone摄影画册《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s With You》由美国New Riders Press出版发行第一版,在美国Amazon第一天的销售量就打破所有摄影书的销售纪录。这实际上是摄影师查斯·加维斯的视觉日记,其中的照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作者过去一年的生活写照。该书的标题“最好的摄影机总是与你同在!”可以认为是对摄影手机的最好诠释。

毫无疑问,手机这种集电脑、电话、摄影机和网络于一身的资讯产品正在迅速改变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5]随着2012年3月专门的手机摄影课程首次在大学中开设(英国《每日邮报》2012年2月9日报道,英国西部的Kensington和Chelsea College学院将于下月设立“iPhoneography(iPhone摄影)”课程),我们欣喜地发现,手机摄影这种新的形态又开始了它新的征程。手机摄影作为一种崭新的摄影形态最终会呈现何种样式,我们无法得知,但法国摄影师本纳德·普罗苏(Bernard Plossu,1945-)如下所言也许是我们目前理解手机摄影的重要参照:“对于摄影家来说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他所遭遇的正是他想寻找的。”[6]

[1]Chase Jarvis.iPhone影像随行:国际商业摄影大师的iPhone摄影艺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任悦.新闻摄影的未来[J].新闻与写作,2007,(7).

[3]黄文.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图像传播[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黄文.聪明的移动者:手机与新闻摄影[J].国际新闻界,2007,(2).

[5]Cristopher Lapp.Instant Gratification:21st Century Art& the Mobile Phone Camera[M].WEST HOLLYWOOD BOOKS,2010.

[6]林路.普罗苏的欧洲[J].摄影与摄像,2012,(4).

猜你喜欢

照相机摄影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走进照相机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自制照相机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