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逸豪行书艺术特色探析

2012-04-02杨景星欧俊勇

关键词:谢氏揭阳行书

杨景星欧俊勇

(1.揭阳市榕城区文化馆,广东 揭阳 522000;2.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系,广东 揭阳 522000)

谢逸豪行书艺术特色探析

杨景星1欧俊勇2

(1.揭阳市榕城区文化馆,广东 揭阳 522000;2.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教育系,广东 揭阳 522000)

谢逸豪行书取法甚高,个性鲜明,成就斐然。谢逸豪对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独特的个性特点以及深厚的学术底蕴形成了谢逸豪行书艺术具有放逸雄奇的审美理想、文人风骨的精神内核及自在写意的情感宣泄等风格特点。

谢逸豪;行书;艺术特色;探析

谢逸豪(1965—),号讷斋,又署伶庵,广东揭阳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岭东知名书法家,师承岭东名宿蔡叔庸、佘惠文先生,著有《谢逸豪书法》、《野藤明珠》(合作)等。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书家,谢逸豪十分注重传统,不慕时流,作品气度非凡,其对书学的醉心研究使其书风放逸雄健、落落大方,个性鲜明。

一、放逸雄奇的审美理想

“逸”之精神源于老庄哲学,作为中国艺术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书家的艺术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乃至成为一种审美理想。“逸”的概念最先用于绘画美学范畴,而中国古典的书画艺术理论是相接相融的,就本质而言,“它们都扎根于社会文化观念的土壤之中,为同根两枝”[1],因此,“逸”的概念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书法理论中。关于“逸”的内涵,历代书家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总体说来,“逸”的品质是作者精神境界在作品中的直接表现,既指向作者自由的豁达的精神气质,又指向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得之自然”和“笔筒形具”的特征。[2]

谢逸豪的行书艺术特色最主要表现在对“放逸雄奇”风格的追求。就作者的情性而言,谢氏颇有晋人气度,豪逸不羁,奕奕蓬蓬,个性鲜明而又强烈。谢逸豪的书法不只是停留在娴熟技法的层面上,而是在“法”的基础上走向“神”与“意”的表达,因此,谢逸豪的行书艺术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思想色彩。

二、文人风骨的精神内核

谢逸豪在书法艺术上极力反对媚俗的美学风潮,强调文人风骨的恪守。

首先,文人风骨的精神内核表现在审美的自觉上。尽管谢逸豪早年从二王入手,奠定了其行书殷实的基础,但是随着谢逸豪对宋四家、颜真卿、傅山、徐渭和八大山人等人的研究,谢氏对行书中“拙”和“意”的审美接受,谢逸豪在二王雅逸审美范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朴拙的风格。在他的理解中,“拙”是一种阳刚之美,是气骨的坚贞,也是书法家人生境界在书法作品中的投射。行书作为一种意多于法的书体,应该在法的基础上表现作者的审美意蕴。因此,在其行书作品中,个性鲜明,感情浓烈,气度非凡,筋骨之间潜藏张力。在其技法上最为明显,谢逸豪行书较少见到“圆转流丽”的技法,而以碑体的翻转取而代之,在其书作中,常常能看到碑体的纵横笔画的神气。如《行书集联》,作品线条爽朗,不做呆滞,奇崛沉厚,从夸张的章法处理以及从容老辣的点画特色,可以感受到作者洒脱雄健的个性特征。此类代表作还有《行书陆放翁词》、《行书康南海句》等。

其次,文人风骨的精神内核还表现在作品的书卷气上。“书卷气”作为一个重要的书法批评概念自宋以来就有不少书家学者进行研究。尽管书卷气的表述或有不同,但是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书法作品信息书内和书外两个方面的表述。在书作中表现为“气、神、韵、趣等情致,情致即意境或境界”[3],在书作外,则是强调书家的“学识、涵养、人品的交汇和流露”[4]。就其书作本身而言,其作品融碑帖于一体,奇气纵逸,神韵飞扬,有别于书坛习风。谢逸豪最具特色而又最有成就的是将二王之劲利萧辣,石门铭之飞逸奇浑,王宠之疏散空灵,创造出迥然不同的书法风貌,拙中见逸,放中见厚,别具一格。无论是遒劲刚正的大幅行书,还是狂放奇崛的条幅,或是驰逸峻拔的手札尺牍,或是纵横驰骋的长卷,无一不具独特的风神,境界天成。此类作品包括《行书吴泽庵诗轴》、《行书新语林摘录》、《行书宋词一阕》等。就书外功夫而言,谢逸豪善于“融会贯通,博学艰思”[5],作者曾自撰《学书有感》七绝一首:“察之精到拟求似,八法临摹见底功。欲上层楼须纵目,参禅不即不离中。”足见谢氏于书法所下之功力。谢逸豪对书法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技法功夫的锤炼上,而更多的将书学还原到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溯流追源,在全息的传统文化气质相融相通。谢逸豪善于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积淀学问,同时,又善于将学问内化到个人的人格之中,使其对书学都有高屋建瓴的深层次的重新认识,以养成一种超凡脱俗文人风骨。学养映之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气骨极高,法兼诸家,浑然天成。谢逸豪行书作品题识,或录研习心得,或叙创作感兴,或作书理名言,辅以印款的空间布局,学养情志尽在其中,如《行书稼轩词一首》,以辛弃疾《临江仙·探梅》为内容,题识习书心得“昔人论书以无意于佳乃佳,贵在自然天成也”,指出苏东坡论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着重点在于哲学层面“自然天成”,有别于前人从“技”、“道”关系的表述,可见其对书法理论史深入解读。谢逸豪还善于义理考据,又精于书学研究,尤其在金石学研究方面,谢氏往往能穷原竟委,通古今之变,以金石书法为功底,其作自然气度不俗。谢逸豪的学养还表现在对西方视觉理论引进到书法的章法表现上,他认为,书作在审美接受过程中首先是一种视觉符号,因此,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视觉符号在章法中的表现力。通观谢逸豪的行书作品,时而墨色圆润饱满,时而笔枯墨干,时而工稳繁复,时而扬厉洗练,通章统摄,高低落差,跌宕起伏,造成视觉上大起大落的动态感和视觉冲突,给人一种风峻骨健的感受。如《临书四屏》通篇以石门铭笔意贯之,或斜或正,或密或疏,字行前后呼应,中行上部以枯墨自然书写,打破了匀称的布局秩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很容易唤起审美者的共鸣。

[1]陈振濂.书法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小土.字外功夫·书卷气·意境——关于“书法书卷气”问题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4).

[4]欧孟秋.菊潭清响[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5]谢逸豪,吴少忠.野藤明珠[M].香港:香港创艺(国际)出版社,2010.

J292.28

A

1673-1395(2012)04-0181-02

2012-02-03

杨景星(1964—),男,广东揭阳人,主要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研究。

三、自在写意的情感宣泄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谢逸豪对书法的理解中,赋予了书法生命的情感特征,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寄托在书境和笔墨语言中,因此,谢氏作品与其他书家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生命情调。从这一点看,谢逸豪行书笔情恣纵,逸气横生的特点承继了宋代文人书法追求“个性”意趣及明代后期书风强调的“主体性精神”艺术思潮。在这种充满强烈主观意识的创作理念的主导下,谢氏作品敢于突破传统的藩篱,体现了自在写意的艺术特色。

谢逸豪行书透露出来的气质可以看出谢氏在书法创作时,往往是达到兴发所致,物我两忘的圆融状态,进入了自在之境。这一点颇与徐渭强调的“天机自动”的创作状态极其相似。自在之境可以表现在谢逸豪行书的每幅作品中,往往出笔跌宕起伏,意趣多变。在笔法的使用上,谢逸豪仍以中锋行笔为主,运笔迅捷淋漓,兼带聚散夸张的形态;另一方面,谢逸豪将篆、隶、章草的笔法引进行书创作中,用笔辅以提按、疾涩的技巧,使其产生节奏变化,出笔处飞逸流动,收笔处沉厚古拙。谢氏行书作品中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表现力的变异笔画正是源自其情、意、势、力在笔法上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字法上,谢逸豪强调“因字生意,因意成形”,谢氏以汉字造型规律为基础,依意成势,章法气脉贯通,极具表现力。这一特点在谢逸豪大幅行书中最能体现,如《书一瓢论书》,整幅作品字体内紧外松,笔画外展,整体章法雄浑飞逸,运笔行墨充溢着跌宕飞逸的动质感。细观文字,纵横驰骋,或聚或散,或崩或紧,完全以意驱笔,贯以呼应和篇幅的通融,乖然一体而与时风相异。在墨法上,不避渴枯之笔墨,枯燥湿润相变相生,形成了奇崛之趣又复归浑然的艺术特点。

猜你喜欢

谢氏揭阳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脚踏实地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书画
揭阳·黄岐山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