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分析看中外文化差异
2012-04-02武汉市谢华之名师工作室曾健
■武汉市谢华之名师工作室 曾健
从话语分析看中外文化差异
■武汉市谢华之名师工作室 曾健
语篇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是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长者洋洋万言。
中外文化的差异,对语篇(text)的运用和话语(discourse)的交际都会产生影响。对语篇的分析可较好地理解中外文化,了解不同文化形成的语言差异,从而提高交际效果,这一点对我国高中生尤为重要。
一、从中外人士的对话看文化差异
两个人在飞机上相识。Chu Hon-fai是香港出口商,Andrew Richardson是美国人,来香港购买产品。Mr.Chu的公司刚好有Mr.Richardson要买的产品。两人互相作自我介绍。
Mr.Richardson:By the way,I’m Andrew Richardson.My friends call me Andy.This ismy business card.
Mr.Chu:I’m David Chu.Pleased to meetyou,Mr.Richardson.This ismy card.
Mr.Richardson:No,no.Call me Andy.Ithink we’llbe doing a lotofbusiness together.
Mr.Chu:Yes.Ihope so.
Mr.Richardson(reading Mr.Chu’s card):“Chu,Hon-fan.”Hon-fai,I’ll give you a call tomorrow as soon as Igetsettled atmy hotel.
Mr.Chu(smiling):Yes.I’ll expect your call.
他们分开后,彼此给对方留下了不同的印象。Mr.Richardson很高兴认识了Mr.Chu,认为彼此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Mr.Chu的微笑示意他十分友善,很好相处。Mr.Richardson尤其感到高兴的是自己尊重了Mr.Chu的中国背景,通过叫他Hon-fai,而不是叫西方的名字David,这似乎是对西方文化不必要的强迫接受。
相反的,Mr.Chu感觉和Mr.Richardson在一起不是很舒服。他觉得和Mr. Richardson在一起合作会有难度。Mr. Richardson对文化的差异可能会相当的不敏感。他尤其焦虑的是Mr.Richardson叫他Hon-fai而不是叫David或Mr. Chu。正是因为这个尴尬才使他不得不微笑。
在美国商业领域,人们倾向于亲密、友好和平等的关系。合作双方倾向于团结一致的合作,这也是美国人重实利的表现,开始就用称谓来拉近距离。Mr.Richardson觉得被直呼名字要好,所以他要求“Callme Andy”。同时他更愿意叫Mr.Chu的名字。他也想表示他考虑到了两国的文化差异而避免叫Mr. Chu的英文名David,而选择称呼名片上的名字Hon-fai。
另一方面Mr.Chu则更倾向于最初的彼此尊重。如果他们互相称呼对方为Mr.Chu和Mr.Richardson,他会感到更加舒适。而他也曾了解到美国人在持续的时间对称呼别人Mr感觉不习惯。他的措施是提供一个英文名David。当Mr.Richardson坚持用Hon-fai来称呼自己时,Mr.Chu感到很不习惯,这个名字很熟的人或亲密的关系才这样叫,初次见面这样叫让人别扭。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和西方的不同造成的语言不适应。难怪Mr.Chu不得不笑一下来缓解尴尬。
还有个例子:一个中国人招待几个西方客人来家里吃饭。当客人在餐桌就座后,主人边从厨房端菜,边忙里忙外地招呼。大伙说怎么做这么多菜啊!主人说:“没菜,没菜,不好意思,随便吃点吧。”一个做客的外国女孩睁大眼睛看着大家,非常不解地问:“我看他忙得满头是汗,怎么还说没菜?”这说明主人没有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而西方人在招待中国客人时,对“随便”这个词总感到十分伤脑筋。“随便”在中国人看来,是不想给人添麻烦,什么方便就招待什么吧。而西方人则觉得你不直白,或不大理会他们的款待,让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作为中国人,如果西方朋友问你:“想喝点什么呢?”你最好是想喝什么就说什么,如果不知道别人有没有,就只管问一句:“Whatdo you have?”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讲客气,而西方人更务实。中国人因讲客套爱使用一些笼统的语言;而西方人则喜欢把事情分得清清楚楚。因此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在中国,朋友一起吃饭后往往是抢着付帐,不管是不是出自本意;而在西方国家,朋友一起吃饭通常都实行AA制,他们认为“谁都没必要为别人买单”。西方国家的人情观念比较淡薄,有的时候感觉近乎自私,这点我们不能接受。然而中国的人情世故观念在某些方面也会束缚我们的手脚。所以西方的文化观念也有它的优点,即直接(direct)、坦白(frank)、不隐晦。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理解对方的文化理念,尊重对方的表达方式,用普世价值观决定取舍,用微笑化解文化冲突。
二、从中外经典作品看文化差异
西方人看《梁祝》(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示不能理解,虽然被翻译成Chinese Romeo And Juliet(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他们看懂了,可是还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祝英台给了梁山伯那么多暗示,就是不能说一句“I love you”?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在感情表达方式上,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不同。在中国人看来,《梁祝》不但完全可以理解,而且还此时无声胜有声,含蓄情更浓。而西方人则是直接表达,这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罗米欧与朱利叶》(Romeo And Juliet)和根据夏洛蒂的小说《简·爱》(Jane Eyre)改编的电影对白中可以看出来。
三、从中外媒体言论看文化差异
2006年萨达姆被擒,美国报纸的头版头条是这么一句“We gothim!”这句话构成的语篇表明了:(一)从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上看,它表明了美国对中东的立场和对萨达姆的藐视。“We got him”非常口语化,指“我们抓住他了!逮住他了!”非常的不正式。(二)从文化的角度看,这说明了美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直接。(三)这句话是主动语态,主语是we,美国媒体首先关注的是“我们”抓住了他。而中国媒体报道的是“萨达姆被抓了”,用的是被动语态,强调的是主语“萨达姆”。这反应了中美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
2011年,对于本·拉登的死亡,奥巴马在公开这一消息的第一句话就是“They killOsama bin Laden!”指“他们击毙了拉登!”,以此表达了美国把击毙了拉登作为在国家安全上最大的胜利。英美媒体的头条又是一句“U.S.forces kill elusive terror figure Osama bin Laden!”这句话构成的语篇,又重申了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西方媒体首先关注的是“美军”击毙了他。主语是U.S.forces,突出的是进入巴基斯坦实施行动的美军特种部队。而中国媒体报道的是“拉登被击毙”或者“美宣称拉登被击毙”。这两种不同的媒体言论再次反应了中外的文化差异。
话语篇章的差异源于文化差异。以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语篇交际作对比,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语用能力,能够设法帮助解决中外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话语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重视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肯定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同之处,我国高中生要在保留传统美德的同时克服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发扬自信、自尊与自强的精神,避免以定势指导交际而造成的理解失误,提高语言的表达水平。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