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缤纷的一树
——略论彦火的游记创作

2012-04-02陆士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爱荷华游记散文

陆士清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上海 200433)

彦火(潘耀明),是香港著名作家,“大家风范的出版家”;是世界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创作、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他享有“内外华人文化交流的‘桥梁’”的美誉。

彦火以散文享誉文苑。1997年,他的《竹风·竹笑与血性》一文曾同时获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海峡情”文学奖和“四海华文笔汇奖”。在彦火的散文创作中,旅游文学的创作是姿彩缤纷、秀于丛林的一树。他1974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即是《中国名胜纪游》。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大地驰笔》、《醉人的旅程》、《爱荷华心影》,《那一程山水》、《鱼化石的印记》等旅游文学作品或以游记作品为主的著作。他的《彦火散文集》、《异乡人的星空》等散文集中,也辑有游记作品。游记作品在他整个散文创作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彦火的游记创作引起了文学界的热烈关注。上海文艺出版社前总编江曾培在《〈鱼化石的印记〉序》中说:“散文灵活自由,拘束较少,适合生性敏感、思维灵动的彦火驰骋。举凡山川景色、风土人情、世事变迁、四季交替,都能引起他的感触,随意撷取成篇。散文所要求的诗情、哲理、文笔,也是接受过中西文化熏陶的彦火所富有。他的散文感受微妙,描写优美,富于情、寓于理,可读而又耐读。其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又是他散文创作的华彩乐章。”①这段评论虽然是针对彦火整个散文创作而言的,但其着重点是对游记散文的肯定。

2010年,喻大翔教授为彦火编辑出版了一本评论彦火整个文学创作的集子,书名为《跟彦火走那一程山水》。“一程山水”形象比喻彦火创作历程之外,似乎也暗示了彦火的旅游文学创作给喻教授以更为深刻的心理影响。喻教授也坦陈彦火旅游文学创作对他的影响:当年读“《醉人的旅程》,那样清新、那样适性,又那样充满诗意,至今还行走在我记忆的一角”②。

彦火的游记创作受到文学界热烈关注,因为它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跨国书写,题材多样。

彦火不是职业旅行家,但因生存环境、职业需要、追求爱好等原因,使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背起行囊,行走于中国内地、日本、美加、欧洲、新、马、泰、菲……游踪遍及五湖四海,笔涉天涯海角!在华文文学作家中,起步这么早,游踪空间如此阔大,以国际题材书写游记者,可能只有新加坡的尤金女士可以并比吧?!

彦火的游记写作,题材不仅是国际性的,而且是丰富而多样的。这种丰富与多样,是由彦火的身份决定的。当今,旅游文学研究界很注意游记写作者以什么身份与所游的特定空间发生联系,是旅游者呢或是旅行者?因为不同的身份所触发联系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游览观光或是别的。杭州旅行诗人蔡天新有将旅游与旅行区隔的观点,他把“旅行”和“旅游”,“旅行者”和“旅游者”加以区分。认为前者除了通常的游览观光和增长见识以外,还带有另外的目的,或者说怀有某一种使命,至少是遵循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无论多么丰富,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心目中的旅行者是,那些试图在空间的移动中获得灵感或启示的人,例如,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僧侣、探险家。按蔡所论,彦火属于前者或是后者呢?

综观彦火的游踪,可以这样断定,他是“旅游”和“旅行”兼而有之的。他的泰山、庐山、黄山三山之游,以旅游为主,所记也以欣赏山光水色为主。他写泰山(《我们自泰山来》),一景一物、一松一柏,细细写来。斗母宫东北的石刻、古柏洞的荫凉、五松亭的展望、云步桥下的流泉、十八盘的磴道的艰险和南天门俯瞰的缥缈……瞧,他不是在尽情欣赏祖国的山河诗的律动和画的锦绣吗?他来到日本,虽然也登名山傍胜水,但更像是一位社会学家,观察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摄录更多的是异国百姓的市井生活。既是对日本人品性的考察,也是对日本在二战废墟上迅速站起来的原因的探索。彦火父亲是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游千岛之国,是探亲之旅,并非专事名山胜水的探寻,所写虽笔涉菲国的自然风光,但更多的是体验民风民情。他的爱荷华之行,是游学之旅,参加爱荷华大学由聂华苓主持的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溢满的是文学交流、文学想象、文学氛围,萋萋芊芊的玉米田、小小的爱荷华城、永远逸静如处子的爱荷华河都飘着书香。像爱荷华之旅的题材,虽不为彦火所独占,但决不是一般旅游者所能拥有的,也不是所有写爱荷华的作家,都能写出彦火那种文学憧憬、文学期待和浓浓文心的。

总之,彦火以“旅游”和“旅行”兼而有之者的身份,“游”“行”于祖国和广阔的国际空间,既涉名山胜水,也关注社会生活,欣赏观光,探索思考,广采博取,涉猎丰富,五彩缤纷。

第二,洞幽抉微,情溢履痕。

彦火认为,游记创作,首先是要旅游,要有穷探一山一水一景玄奥的精神。“自然的景物,并不只是灰冷的岩石,或者一泓死的水,相反的是鲜活淋漓、玲珑凸现、缤纷七彩的,所以人们的一双眼睛宛如一个三棱镜,可以折射出各种光谱……”③彦火旅游、旅行,敏于审视、洞幽抉微,以一双宛如三棱镜的眼睛,观察山水,将无情的事物有情化,将有情的事物崇高化,透视大自然引人入胜的天赖神韵,揭示和体验人际关系中的真情和美好。所以,在他的笔下,静默的山河、灰冷的岩石都灵动起来并显现出耀眼的七彩:

他笔下的爱荷华河:“那一条永远逸静如处子的爱荷华河:凭他阳光的刺目,雨的喧扰、风的抚弄,她躺着如绝顶优雅风姿的淑女,那汩汩的清流,如一潭秋波的顾盼,只有柔情,没有幽怨,没有邪侫。”

他笔下日本的江之岛:“在海滩的对面,有一个小岛,如出水的芙蓉,从海的中央盈盈地钻出头来,在暮色和晓雾中,依稀如一条美人鱼刚刚抖落身上的水珠,使人迷失在美丽的憧憬中。”

他的《庐山组曲》,写雨、雾、山、水、花、树、竹、石……十七景,堪称为一部庐山交响曲。庐山的“山”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了“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灵动:“庐山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恐怕是那一分不经意的缥缈”,“你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她都是半藏半露的,隐隐约约”。“有时,她彷佛浮翱于云雾中,看不到山麓、山腰,只有层峦叠嶂的顶峰,显露出险峻的轮廓”;“有时,她彷佛沉浮于幽奥的山谷,顶峰被云雾隐没了,仅剩山麓依稀可辨,宛如曾被倚天宝剑裁去了一截”;“有时,顶峰和山、麓都秘藏了,只露出山腰那么一角,如飘自天边,显得那么轻盈”;“天朗气清,山峰仍然眷恋圈圈的轻烟,像浴后少女披上一抹轻纱,透出那细腻的曲线,更绰约,更动人”。置身云雾中时,则“恍若腾云驾雾,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哩”。

对于社会生活,他细察和探索,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他的《扶桑鳞痕》是他深入考察日本社会生活的记录。《迫车与风化案》、《摸黑上下班》、《恪守信用》、《引咎辞职成风》、《彬彬有礼》、《靠小学教育起家》、《小学教师地位高》……这是《速写东京人》一束文章的标题。一看这些标题,我们就已知道,彦火对东京人的观察何等的深入。至于文中所写到的东京人的敬业、守信、责任感等等,更是对日本社会人文精神的解剖。

在千岛之国,彦火多次“历险”,但每次都因友谊和乡情而得以顺利化解。《风雨编织的故事》、《温馨的人情》、《风雨中的邂逅》、《一度友谊之桥》、《一盏椰油灯》这组作品,是“历险”而得到化解的记录。旅途中突发洪水,车停路断,前途茫茫。慌乱中不知何去何从时,他遇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就是这位老妈妈,在登艇摆渡时,阻止了划艇汉子对他的漫天索价,并照应着他一起赶路。他则“像遇溺人抓到一根草,亦步亦趋,衔尾跟着老妈妈”。当他走出险途再寻人时,老妈妈已人影杳然。但老妈妈留在了他的心上:“那干瘪如苍竹的躯体和那动人的水红色披肩,像电影中的凝镜,一直显现在印象之幕上,没有消逝,也没有远去。”(《风雨编织的故事》)彦火以一颗真诚的心,体验着菲国人民的友谊,表达了怀念和感恩之情。

第三,简约灵动,多彩多姿。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版《中国名胜纪游》迄今,彦火的游记创作已历时近40个年头。近40年的游记写作,我大体上将1990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的《那一程山水》,和此前出版的游记作品划为前期,而把《彦火散文选》、《鱼化石的印记》的部分作品,特别是散文集《异乡人的星空》中的一组作品,如《寻觅虚静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女儿国走婚的迷思》、《初识茶马古道》、《寻找天险背后的净》、《藏民的精神家园》、《初读湘西凤凰城》、《湘西文化斑斓诡奇》等,作为后期作品。无论前期或是后期的作品,他始终写得简约灵动。篇幅短小、文字精炼、状景生动,好读,耐读,适宜报章的刊用和处于竞争繁忙中的人们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彦火富于变化。彦火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对游程和绘景关系的处理上。《我们自泰山来》是紧贴旅游全程、移步换形、一景一情的抒写,写得景有景色,情有情韵。然而到了庐山,彦火则改变写法。他将游程揉碎,依仗所写景物重组时空,从雨、雾、山、水、路、树、花、茶、松、竹、石、园、湖、昏、夜、牯、麓等17个景物和时空侧面深挖细写,既不落前人窠臼,又不重复自己,写成了众所称颂的庐山交响曲。

其次的变化是文本体式的选择。《我们自泰山来》,从文本上说,那是一般的游而记之的体式,但随着写法的改变,文本的体式就变得多样和丰富了。《庐山组曲》十七篇,可以说是由具有小品特点的散文组成的,如《雾》、《山》等篇,就是构思完整、语言优美凝炼、诗意蕴藉的散文。《岛国风情》中的《风雨编织的故事》近乎人物速写,《速写东京人》更像随笔,《一度友谊之桥》写得像朗颂诗,《醉人的绿流》是一曲椰树颂,有着散文诗的特质:

椰树的姿态是伟岸的。艰苦卓绝如苦行僧。健美如菲律宾女郎,所以又是天然歌手和舞蹈家。

歌,是风起处澎湃的椰涛,曼吟如鼓乐。

舞,是修长如少女柔发的椰叶,临风伴著它纤纤的腰肢而摇曳生姿。

风是敲击手,风起,荡起一片绿色的舞姿;风过,奏起一阕雄浑崇美的交响乐。

收集在《异乡人的星空》里的《寻觅虚静的香格里拉》等一组游记已经杂文化,对所游的叙说很淡。《寻觅虚静的香格里拉》说“香格里拉”名字的出现,受尼采言论影响的人们寻找心灵寄托,《消失的地平线》应运而生,以及洛克带探险队进入云南和四川而探寻到贡嘎山,看到仙乃日壮丽的山峰和宏伟的冰川,巍巍雪山是香格里拉的象征等等。文章以较多的篇幅转述洛克的观感,以极少的文字写他自己所观察到的少数民族同胞不辞劳苦的“转山”。《香格里拉在哪里》,记述的是对于香格里拉所在地的各种说法,包括他自己的认识。《女儿国走婚的迷思》,在叙说了摩梭族走婚的家庭婚姻状况后,引出了专家对于走婚制的考察。《初识茶马古道》更是直接引用了社会科学家对于茶马古道研究的成果。总之,这类作品一般游记的特点较少,虽旅痕犹存,但弱化了叙述描写的抒情性,强化了对所观事物的探索性、思考性、考证性和学术性,是杂文化的游记。彦火的游记,始终能根据不同的题材和所要表达的不同的情思,选择不同的文本体式,因而显得多姿多彩。

第四,构思严密,文笔优美。

彦火认为,“游记因是散文的一种,如抒情小品,所以是文学性的。”④要写好游记,就需要对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加工提炼,调配剪裁。事实上,彦火也是遵照这样的认识来写作的。他的有些作品,看似随手写来,实际上却是富有锤炼之功的。这首先表现在构思上。彦火的游历不是完成于一春一秋,这么大量的游记作品也不是一时所为,不可能一上来就有一个总体构思,但是仔细审视他的创作,就能觉察到浮现在他作品中的一个现象:一辑有一辑的视角,一辑有一辑的写法,一辑有一辑的内容和情思的重点,如调配好的色块,既整齐有致,又色彩斑斓。这也就是说他的游记写作,是有一个绵长久远的总体构思的。彦火常常把游记写成精致的美文,而美就是来源于他精巧的构思。比如《庐山组曲》中的为人所称道的《雾》,开篇先引入经典,揭示因雾而生成的美和哲思,然后尽写雾的“诡异”和“飘忽”,最后呼应开篇,雾“使庐山显得更妩媚,美得更含蓄,而庐山云雾茶,更是在它的熏陶下觉得更馨香飘逸”。彦火还通过精心的构思剪裁,使单篇文本整体上风格统一。如《老人与河》,重点是写在爱荷华河上钓鱼老人的永不言败的淡定,而那河和河岸的景色,也写得一样的逸静淡远。《冷艳的富士与乙女》,写富士山的冷艳,而所插入的乙女的故事也冷艳逼人。

彦火不仅精于构思剪裁,而且善于描写。静景他能使之灵动,动景他能使之更具韵致。《那夜·风吕》中这样描写他与友人行走于日本的小巷:“三人行,在夜的街巷,脚上趿着的拖鞋嗒嗒的响声,划破小镇的睡梦,矮促的板屋在幽黯的灯影下垂低了头,像在反悔白昼的过失,只有消夜店的纸灯寂寞地在寒风中甩着头。我们走着,如走在古昔的路:冬夜、小镇、纸灯、深巷——是民初,还是戏内的布景?”这里神与物相交,情与景相融,幽谧中透露着神秘。而接下来浴室里的尴尬一幕,也写得心神毕现。浴池的入口,置一高柜分掌男女两个浴池,这边男浴池,隔壁女浴池,一个娟好的少妇居高临下坐在上面,仿佛跨立在阴阳界的怪物。此情此景,使彦火露出了迟疑的窘态,“就在那个少妇面前脱清光吗?”他写道:在黄兄的催促下,“我只得一边脱衣服,一边拿眼角偷窥着那少妇。少妇大抵觉得我的举动有异,略瞟了我一眼,便专心致意地去抚弄她膝上的小狗。我还是不放心,拿一条毛巾遮掩着两股之间,与黄兄他们急不可待地推开了一道玻璃趟门,进入烟雾弥漫的浴池。”这里不仅把作者的尴尬情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也从侧面写出了日本浴室的别样风味。

彦火的描写总体上是清逸淡雅的,但他也因景因情而变,面对壮景彦火还有另一副笔墨。如《尼加拉瓜瀑布纪游》中写瀑布,先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瀑布发出的巨大声响,使得“身在十里之外的我,也不禁为之一懔”,接着正面落笔,描绘瀑布万马嘶腾:“待我们循声而至,眼前的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我们发出咆哮了,声震如夏天的响雷,汹涌澎湃,瀑布上空激起巨大的乳白的浓雾,翻腾喷涌,水沫洒空,仿如蒙蒙细雨,御驾着清风,洒向老远站在岸上的我们。瀑布的上空,凌虚悬着两道瑰丽的弧形彩虹,如天赐的两顶桂冠,荣誉地戴在名叫尼加拉瓜瀑布的巨人头上。”这里豪放的词语、急速的节奏,绘出的是瀑布的壮景;但余怀未尽,尚须经典之笔来一锤定音,于是引出李白的诗为其作有力的收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彦火的游记语言自有韵致。如:

秋,妙手空空地偷走了夏的余焰和汗湿。

那一年,踩着杜牧的足迹去爱晚亭,满山的枫叶在一片翠绿的氤氲之中,绿滴滴的,又如一个刚落地的娃娃,鲜嫩嫩的,就是少了一份羞涩的红霞。

雨驮负看多沉重的游子情?

雪没有脚,因而来时不意的悄悄。

这些如诗的语句,是巴桐先生,从《秋之什》和《雪!雪!雪!》篇中摘出的。他说道:“这类描摹佳句,在彦火的散文中俯拾皆是。淡雅的笔调,是一抹云,一缕烟,又如一枝青橄榄,耐人咀嚼,清新可喜,余味隽永。”⑤

巴桐先生分析透辟贴切,这里特别加以引用。

第五,意蕴深厚,情思绵远。

彦火绘山绘水,感怀人文,笔下饱含诗情哲理。他的《湖山走笔》,抒写的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崇敬。《我们自泰山来》,其标题就充满着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而其结尾处,那种对泰山实际上也是对祖国山河的崇敬、仰慕和热爱之情,更是得到了尽情的表达。他写道:“泰山的一日一夜,如赶科场,很多景物不能细赏,很多细节不能深味,我们虽匆忙如过客,却受到她博大的精神所感召,她的庄穆、凝重、坚定、旷达,她的恒静幽远,她的铮铮风骨,她的睥睨浊世,启迪着一种崇高的意念,向我们展示一种恢宏的襟怀。”“我们回来了,拖着疼痛酸麻的步伐。我们没有后悔,因为其中包含着自豪和信心,还有着那与云霞媲美、水月争灵的精神。”彦火超乎世俗、超乎功利、从事文学创作,履痕处处,而心系中华文化。在爱荷华,他遇到了两位来自台湾而到爱荷华大学读中文系和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学生时,他就油然生出“一种他乡遇知己的惊喜”。他鼓励和支持他(她)们,为他(她)们没有被理工、电脑和商科所诱惑,“拿自己的(文学)理想做交易”而高兴。

彦火胸怀阔大,他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尊重和愿意学习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在《望海的女孩》中,彦火这样宣告:“当我临海而立,我没有落拓感,相反地感到我的襟怀如大海一样,可以容纳百川,放得多大就多大:真率、悠恬、晶亮……”在《扶桑鳞痕》篇中对日本人品性的揭示,对这个国家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原因的探索,就是他尊重和包容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引咎辞职成风》篇中写日本警察因不懂英语而尴尬,为了给他指路又是打电话,又是画地图,折腾了大半天而不厌其烦,直到彦火点头称是时才把彦火送出岗亭的门。面对这位警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彦火写道:“这在香港人来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这里有尊敬,有在对比中反思的意识。彦火懂得感恩,这种崇高的情感洋溢在《岛国风情》的许多篇章中。尽管对于《岛国风情》的描写有些不同的看法,如黄丽萍在《万水千山总是情——读彦火的作品》一文中说:“太多篇以鲜花与友谊作为主题的文章,菲律宾这个千岛之国的描写流于片面。”⑥苏晨在《〈醉人的旅程〉序》中说:“景物描写变化嫌少,写来写去都不出友谊二字。”⑦但是,从别一角度则可以读到另外的风景。王安忆在评价彦火散文时曾说:“读彦火的散文,你读到了一副好人的心肠。他顾恋地看一朵花、一株草,一抹绿苔。他叫一种无名的花为大红花,这叫法朴素,也真实得很,而且含着好心情。他写到他怎样把绿苔一点一点采回家,一点一点铺在他家的盆栽里。他又写了旧时的吃食,比如蕃薯,不尽因为念旧,而是真觉得它好,是惜物的天性。他特别写到的是他见到、听到和读到的人和事,你会发现他总是感受到别人的好处,倘若是一个有过交臂的人,他便感受到了别人的情义,有些涌泉相报的意思。”⑧王安忆对彦火整个散文情思的评价,当然也适合于评价彦火的游记写作。

所有这些情思都是彦火热爱自然、关怀人文的积极乐观奋发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是有意义的。更可喜的是,他的文学情思随着他创作的发展而逐步升华。《莱茵河畔的落叶》,写的是莱茵河。莱茵河是一条风情万种的河流,可写的东西很多,清澈的河水、明净的蓝天、幽深的峡谷、古老的城堡,以及由诗人、画家、音乐家为莱茵河编绘的美丽而又浪漫的人文风情等等;但是这些彦火都没有写,而是写了莱茵河畔的落叶:“落花,是有情的,为的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更添深情,除了化作春泥的滋养母体,(还)为了维护树木继续生存,它们宁愿牺牲自己,并为此谱写一页扣入心弦的死亡乐章。”“没有怒吼,没有呐喊,没有怨悔,从容不迫——而且是盛装打扮,义不容辞地去赴一个死亡的宴会。”彦火有感于这悲壮的“盛宴”说道:“我往往爱像诗人一样,去默想它们那种魂天归一的境界。”无需多作解读,都能看出他在这里所作的生命意义和生命归宿的思考。而《寻觅虚静的香格里拉》、《初识茶马古道》、《寻找天险背后的净土》、《藏民的精神家园》等作品,揭示的则是人类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这里有着神秘的向往,也着上了浓重的忧患意识。“眼下香格里拉已为物质文明侵入、为商业大潮所淹,人类再要到哪里寻找一个宁静如画、充满佛陀精神的香格里拉?!”

轻灵的篇章,厚重的意蕴,这就是彦火的游记。

注释:

①②⑤⑥⑦喻大翔:《跟彦火走那一程山水》,大山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64-165页,第1页,第183页,第169页,第163页。

③④⑧彦火:《异乡人的星空》,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73页,第73页,第5页。

猜你喜欢

爱荷华游记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三生时空的生命体验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为何写作,如何创意
超市游记
美国爱荷华大学开设手游课程学生玩游戏可获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