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新探

2012-04-02刘金勤

关键词:常用词通论古代汉语

刘金勤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新探

刘金勤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材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可采用无标点文选,强化常用词教学,运用汉语史理论,利用多媒体软件等方式。

古代汉语;常用词;汉语史

目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而言,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上,应坚持“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例,改革文选的形式,采用无标点的古文,强化讲练结合,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以常用词为核心,以语义场为纽带,注重共时平面的语义辨析;借鉴汉语史理论,强化古今汉语历时演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资源。

一、以无标点文选为载体,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由于古代汉语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因此该课程对教材的依赖性要远远超出其他学科。1958年,王力先生首创“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教学体系。[1]20世纪60年代初,王力先生主编了《古代汉语》。该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完备的体制成为几十年来各大高校首选的教材,但是,该教材仍然存在常用词和文选相脱节等缺陷。[2]目前古代汉语的教材主要是采用王力先生修订本和郭锡良本,这两种版本继续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体例。其他教材则突破了三结合结构形式,出现了文选、通论结合型(如张之强本、李新魅本),文选、通论、练习结合型(如朱振家本、荆贵生本、汤可敬本、解惠全本),通论、文选、教学参考结合型(如许嘉璐本)等多种结构形式并存的局面。[3]其中,文选、通论、练习结合型被认为是富有创建性的新形式。该形式打破了传统教材中教师讲解的单一模式,通过练习来反馈教学效果,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古文的能力,是一种可喜的尝试。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材的文选都是后人整理过的添加标点的文选,这样就大大削弱了阅读训练的力度和难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未能发挥有效的作用。作为中文本科阶段学习文选,应当体现出学科深度,选用没有标点的白文是培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强化讲练结合的最佳方式。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如南开大学洪波教授主编的《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所收录的文选除部分诗歌外全部是没有添加标点的白文形式。长江大学文学院采用该教材已有4年,效果比较理想。

二、以常用词为核心,注重词语的语义联系

词汇是古代汉语的教学重点,词汇中应当以常用词为主。许多常用词古今词义和用法发生了演变,对阅读古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常用词是王力先生倡导的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王力先生修订本有1086个常用词,郭本有166个常用词。为了编排的方便,在王本和郭本中,这些常用词是独立于文选之外的。文选为常用词提供感性材料,常用词为文选提供理性依托。在讲解常用词时,要将之放置在同一语义场中与相关成员进行辨析,才能将该词讲解得深入透彻,才可以由此及彼,扩大常用词讲解的范围。比如: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国语·晋语九》

这段话中有两个常用词“狱”、“赂”。狱,《说文·言部》“狱,从犬犬,从言。”以二犬喻二人相对,“从言”表明与言语有关。“狱”的意思是互相控告对方有罪,即诉讼。“狱”的同义词是“讼”,因此常有“狱讼”、“断狱”、“听狱”。汉代以前的监牢叫囹圄,《礼记·月令》:“名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略,止狱讼。”由此可见,“囹圄”和“狱”的分别是很清楚的。我们现在常说“牢狱”,“牢”在汉代之前是指“关牲畜的栏圈”,到了汉代,“牢”和“狱”的词义发生变化,《史记·邹阳列传》:“乃从狱中上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者,势不可入”,“身幽囹圄之中”。东汉刘熙《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牢。”可见,“狱”和“牢”到了汉代已经变成表“囹圄”的同义词了。在先秦,“狱”和“讼”处于同一语义场,汉代以后,“狱”、“牢”、“囹圄”处于同一语义场。

赂,《说文·贝部》:“赂,馈也。从贝,各声。”“赂”的本义是赠送财物或赠送的财物,后泛指一切财物。“赂”的同义词有“贿”、“货”、“财”。《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毛传:“贿,财。”《周礼·天官·冢在》:“六曰商贾,阜通货贿。”郑玄注曰:“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可见,“货”本指金玉类的财物,“贿”本指布帛类的财物,后来泛指一切财物。因此,“货贿”、“货赂”经常连用指财物,如《荀子·富国》:“货赂将甚厚。”司马迁《报任安书》:“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货贿”均指财物。“贿赂”本是同义连用,指赠送财物,由此引申指送人财物以谋求私利,由褒义而贬义。今义“贿赂”在上古叫“赇”,《说文·贝部》:“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由此可见,“赂”、“贿”、“货”、“财”在古汉语中是同一语义场。

三、运用汉语史理论,强化古今汉语联系

古代汉语是共时语言。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古文的能力,要在基础方面给学生从共时到历时的全面系统训练。体现在本科生教学上,应当以古代汉语和汉语史两课为核心,教给学生古代汉语的基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汉语古今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演变规律。目前,很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或认识不足等原因,没有开设汉语史课程,这样一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课程之间就缺少一座连接的桥梁,学生对古今汉语的发展历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教学。比如,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得很晚,[4]“他”在古代汉语中是旁指代词“别的”,《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诗经·郑风·蹇裳》:“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他”指“别的”是泛指代词,判定“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标准是必须是专指的,而且是有定的。根据这一点,郭锡良先生认为,没有疑义的是唐代高适的《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诗中“他”可以回指“山叟”,是有定的,因此郭先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始于唐代。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唐以前的“他”不会是第三人称代词。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资源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典籍和工具书都已制作成可以检索的版本,这些共享的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古代器物的原貌,大大减少课堂板书和讲解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与饮食相关的汉字时,可以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古代的食器和炊具,如豆、簋、鼎、釜、镬、鬲、甑、甗等,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在博物馆中才能见到的实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借助多媒体的便利和快捷,能极大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蒋绍愚,张联荣,朱庆之,等.古代汉语系列课程教学的新开拓[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

[2]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3]张博.古汉语类课的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4]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New Excursions in the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LIU Jin-qin (School of Arts,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23)

The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s reforms of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T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reach the goal of the reform,including adopting selections without punctuation,strengthening frequently used vocabulary in teaching,applying Chinese history theory,utilizing multimedia software and etc.

ancient Chinese,frequently used vocabulary,Chinese history theory

H194.1

A

1673-1395(2012)04-0104-02

2012-02-20

刘金勤(1975-),女,湖北枣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常用词通论古代汉语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常用词“开、辟”在“开阔”义上的演变替换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外语教学中的非词语化现象研究*——以常用词gain, run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