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对旋律音调层次布局的处理
2012-04-02闫春雷
闫春雷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2)
合唱指挥对旋律音调层次布局的处理
闫春雷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2)
合唱的指挥对整个合唱的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处理好音乐作品的横向层次与作品结构、旋律音调两个层面的关系;同时,要发挥出旋律所表现的艺术形式,还要以具体的音乐形象为依据,明确处理和安排旋律音调上的层次,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
合唱指挥;旋律音调;层次;布局;处理
一、旋律音调层次与节奏
具有特性的旋律音调称之为动机。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上看,动机是根据作品中一定旋律的音程以及与一定的节奏形态构成的较小的结构单位,动机是音乐形象的基础,音乐作品的主题都由多个不同形态的动机组成[1]。音乐作品中音程运动特点以及节奏特点影响了动机的特征,由此在对旋律音调的处理应基于动机类型的分析。合唱的指挥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动机准确找出其内在的力度和支点,并加以一定的强调。同时演唱者还应掌握动机的内在力度感,把握住旋律音调层次的关键。按照旋律音调的节奏特点,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弱—强音调。弱—强音调也是指扬格动机,是指音乐旋律中的弱起强收。强调在上行时所表现的内推动力,非上行时则相应的推动力有所下降。在弱—强音调旋律的层次处理上,应突出动力感和节奏感,明确力度支点的稳定性,强度节奏的力度,使音乐作品的表达具有高低的起伏[2]。实际作品中,乐曲将包括几个力度支点,由此应结合旋律动向,合理布局不同力度支点的表现强度。弱—强音调中力度支点落在时值较长的音符之上时,若是谱曲者没有标明特殊的力度符号,那么长音符的强度不应进行渐强或者渐弱的变化,但就整体上而言应根据整体的音乐旋律动向和表现特征变化。
第二,强—弱音调。强—弱音调是指扬抑格动机,与弱—强音调相反,表现在音乐作品上的强起弱收[3]。在对强—弱音调旋律处理过程中,应从节奏上突出节奏开始的音头,将旋律的力度支点放在动机的开始之处。一般而言,弱—强音调中通常将伴随细微的渐强,而强—弱音调中也将伴随隐含的减弱。
第三,弱—强—弱音调。弱—强—弱音调是指抑扬抑格动机,合唱音乐中以弱起调,起调后进入较强的动机位最后以弱收尾。弱—强—弱音调的合唱音乐将力度的重心放在中后部分,展现出音乐演奏作品的高低起伏[4]。在某些时候,这种格调的旋律和音调具有较长的尾音,尾音越长,在整体的旋律音调表现上就呈现渐弱的趋势,而由于此种格调一般就词曲关系和表达内容上看呈现一种变体形式,也就是起音中包含两个以上的音调,这种音调属于局部音调的扩大。通过对相应节奏的掌握,使整个乐曲的表现呈现波浪起伏的旋律状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5]。
第四,强—弱—弱音调。强—弱—弱音调即是扬抑抑格动机,强—弱—弱在三拍子合唱音乐节奏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强—弱—弱音调的力度重心应在动机开始的地方。实际作品中也有两个以上的扬抑抑动机所构成的复合动机状况。多重复合动机构成了整体音乐旋律线条的直线上行,从而对音乐曲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种格调的合唱音乐作品中,通过节奏错位方式实现了强—弱—弱音调节拍重音后移,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
第五,强—弱—强音调。强—弱—强音调即是扬抑扬格动机,该种音调在节奏上以强音调起头,在进入了动机弱位后强音调收尾,强—弱—强音调具有两个力度支点,在音乐作品的层次处理过程中极为普遍。合唱作品中的动机是指音乐性格层面上的动机,而并不是节拍意义上的动机。对动机的判断也应根据具体的实际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从而使音乐根据不同的节拍以及节奏的变化具有多种变化形式。音调的划分并不能完全以小节线划分为根据。
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形态和特征明确了音乐的节奏形态在音调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从而保证了音乐旋律的明显特征,表现了音乐旋律的形象。通过对动机的起伏变化安排旋律的层次是以音乐节奏的内在力度为依据。然而在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旋律的处理中,并不能完全以乐曲中的个别动机安排旋律层次,合唱指挥中还应根据旋律的内在联系合理布局不同力度支点。
二、旋律层次与旋律动向的关系
音乐旋律的动向通过旋律线体现出来,旋律线是高低起伏变化的曲线,音乐旋律线起伏与节奏形态具体结合,体现了一定速度状况下音乐作品内容以及音乐作品情绪表达的起伏。音乐旋律线起伏变化展现出了旋律音调内在力度的变化,旋律音调内在变化的层次处理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局部范围内的旋律线具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上行旋律线。无论是怎样的音乐作品的旋律线,对相应层次的处理都应将力度支点控制在旋律最后的落点处。在一定的情形状况下,尤其是大幅度直线上行将随着自然力度的渐强与情绪的高涨变化,由此应架起那个音色和音响的紧张度。而在相对柔和且不具有较大的力度变化上行旋律中,不应进行力度上的过渡渐变,保证自然的细微起伏就可以。大幅度的直线上行若保持一定的速度往往形成一定的冲击力度。由此在合唱演练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每个环节内在力度支点,同时伴随着旋律的上升形成音调力度的积累。这样的方式也可用于迂回上行旋律线,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力。
第二,波浪式旋律线。音乐作品中,最主要的旋律表现形式是波浪式旋律,音乐作品中局部波浪式旋律层次的处理,作品的力度支点应从音高的关系和内在起伏变化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若是旋律线音高关系与节拍保持一致,那么对力度支点的音调就较为容易控制,因为动机与节奏的起伏变化相一致。
第三,水平式旋律线。音乐作品中的水平是旋律线具有局部的性质。水平式旋律线可呈现冲击性的效果,也可创造出平静的效果。由此合唱曲调中的力度支点安排应考虑到节奏、节拍、音区、速度、和声等多方面的因素。若是处于中音区或者低音区水平式旋律线,若是旋律的速度并不快,那么可按照节奏的特征以及音乐的形象处理旋律音调层次。音乐作品中环绕式水平旋律线的运用,其音乐曲调的力度支点应突出旋律的中心音调,音乐的性格与音区、音色、节拍、节奏和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
对于旋律处理的音调层次以及节奏和旋律动向的关系处理中,在正常的节拍作品可进行这样的处理,在散板或者自由速度旋律中也可运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音调层次和节奏旋律。散板只是相对正规节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指挥者和演唱者自由,可实现作品的自由扩展,实现个性化的合唱。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旋律音调中的不同动机特点,是合唱指挥中旋律音调层次布局处理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对旋律音调的内在力度支点的处理是旋律强弱起伏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出指挥者水平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控制方面。
[1]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的旋律音调类别及其溯源[J].东南学术,2004(S1).
[2]王俊.民族音乐旋律二题[J].中国音乐,2001(3).
[3]杨力.论合唱指挥对旋律音调层次布局的处理(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4).
[4]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下)——以畲族民歌为例[J].音乐研究,2007(2).
[5]李欣.歌唱:音乐艺术魅力的最深源泉——歌唱艺术散论之一[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3).
J615.1
A
1673-1395(2012)04-0183-02
2012-03-03
闫春雷(1969-),男,安徽阜南人,讲师,主要从事合唱指挥和视唱练耳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