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应该倒在哪里?
2012-04-02刘伯飞
■刘伯飞
稻草人应该倒在哪里?
■刘伯飞
《稻草人》是当代语文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童话的代表作,也是中等师范学校曾经用过的课文。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稻草人”这一文学形象,概括了当时大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现实,渴求光明,但又缺乏行动勇气的性格特征。
《稻草人》凝聚着叶老多年的心血,叶老曾借再版的机会,多处修改文中的字句,使其日臻完善,只可惜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对白璧微瑕之处提出商榷: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农人把这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结尾也交代了稻草人站的地方:“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
这里的“田地中间”,一般人往往会理解成田地靠里边或者田地中心的位置,如果是这样的话,本文前后则明显地有失照应,因为后面写中年渔妇拉罾时,那个“盛鱼的木桶就在稻草人的脚旁边。”有过钓鱼、扳鱼经历的人都知道,为了方便,渔夫往往都将渔篓之类的东西放在就近的地方。在没有帮手,孩子在河边船舱生病哭闹的情况下,渔妇会舍近求远把“盛鱼的木桶”放在“水正合适”的“田地中间”的稻草人的“脚旁边”吗?
如果“田地中间”是指田埂边的话,则太过牵强。为了驱赶鸟虫,农民一般都将稻草人插在水田偏中间的地方,尽量让他管得面积大一些,免得路边玩耍的小孩轻易损坏了它。很显然,稻草人“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不成问题,只是作者不该将“盛鱼的木桶”放在稻草人的“脚旁边”。
假如仔细阅读原文,不妥的地方好象还不止一处:第六自然段有“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的描述,而后文一夜之间“老妇人到田间来了,她弯着腰,看看田里的水正合适,不必再从河里车水进来。又看看她手中的稻子,全很壮实:摸摸稻穗,沉甸甸的。”
针对这个“沉甸甸的”问题,我专门请教了一些种植水稻的专家、行家,翻阅了有关资料,得知水稻的生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秧苗期、分蘖期、长穗期、灌浆期。“新出的稻穗”就算是长穗期的稻穗,而长穗期到灌浆期、结实期又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了。即使是稻穗扬花时一般也是直挺向上的,怎么会有成熟时的“沉甸甸的”感觉呢?
当然,童话创作允许虚构,允许夸张,但文中有关水稻生长情况的描述显然不是作者刻意要夸张的内容,理应有客观真实性。要知道这个童话对大大小小的读者有多大的影响啊!
事实上,叶老也多次对其成名之作进行过修改,这就足以说明叶老严谨谦虚的创作态度。令人遗憾的是,叶老当了多年的老师,可能对稼穑之事不甚了解,以致《稻草人》中有关水稻的描述有失客观。
第十二自然段中写道:“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也看见他们越吃越谗的嘴脸。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杆儿。”
水稻行家们认为,水稻“灌浆高峰期过后,叶色和茎色都应逐渐褪淡,绿中带黄。”(《作物栽培学》第122页,湖北农牧业厅科技教育处编)如果前文中的稻穗是“沉甸甸的”话,后文中的稻叶则不应该是“浓绿”的了。
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确属上乘之作,我等晚辈本不应妄加猜疑,特别是叶老的教学理论和师道风范广为今人所景仰,但传世之作中出现了以上知识性失误,迟早也会有后人为之惊讶。现斗胆指出,前辈有知,定会体谅晚生的唐突。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