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业科普期刊的读者适用性

2012-04-02周国清王小椒

城市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科普期刊农民

周国清,王小椒

农业科普期刊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其读者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农民群体结构的分层与身份的多元、农民信息需求的新变化与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等,使得农业科普期刊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发行量下降甚至生存维艰,面临着发展困境。但是,与城市相比,从农村发展实际和潜在的读者群体而言,农村出版传播市场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黄金宝地。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1]可见,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而事实上,农村“出版传播过程中农民受众作为出版物市场消费主体的长期缺席与沉寂”[2]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科普期刊也不例外。农业科普期刊本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农业增收的重要信息载体,是为农民普及实用科技信息的指导性宝典,但由于其信息传播缺少农民读者需求的适用性,出现信息传、受差距,难于实现其强农、富农的功能。因而,抓住农民读者的阅读特点,满足其信息需求,提供适应其阅读兴趣的内容和形式,是农业科普期刊发挥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和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民的内在要求。基于此,笔者近年对农村出版传播特别是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给予了一些关注,本文拟在前人和自己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内容提供的视角对农业科普期刊的读者适用性问题予以探究,诚祈能以此拓展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路径和研究视野。

“一切为了读者,竭诚为读者服务,是出版工作者的天职,也是出版工作的宗旨。”[3]19研究农业科普期刊的读者适用性,就是树立其真正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所谓读者适应性,在这里主要指农业科普期刊在内容策划、提供与设计上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民读者的需求,让其看得懂、用得上,对其生产、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性与应用价值;能从农村发展的现实、农民读者的实际阅读水平和不同层次的生产生活要求出发,采用适合农民口味、具有农民气派的话语表述方式,真正贴近农民、服务农村、指导生产、参谋生活,也就是以读者的实际要求作为办刊的宗旨和主导倾向。因为“只有一切为了读者,才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读者的需要,才能为满足读者的需要去奋斗、去创新,才能去做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做不到的事,才能鞠躬尽瘁,才能实现一个编辑的全部价值。”[3]现代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农业的生产过程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的知识密度不断增强,自然对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科技意识提出了新要求,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对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而农业科普期刊作为向广大农民传授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自然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要立足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讲道德”的新型农民,提升农业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与知识的有效传播与普及,就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普期刊的独有功能与重要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农民,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才能轻松驾驭国际市场,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4]因此,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中,农业科普期刊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民读者需求,以“内容为王”彰显期刊科普本位,具有读者适应性,就是科技兴农、科技富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农业生产的日益市场化,农民“开天辟地多少年,没有信息也种田”的陈腐观念逐渐向“信息农业”、“科技农业”、“依靠信息脱贫致富”等意识转变发展。许多头脑灵活的农民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信息于他们驾驭市场,先人一步走向富裕之路的重要性,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新时期,农民的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有研究者指出,农民的信息需求分为:农业科技需求,包括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农产品就地加工与储藏保鲜、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技术等;非农业科技需求,包括农民工技能、农村新兴产业、村庄规划与环境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农村建材、农村化工、农村信贷、农村医疗保健等;致富信息需求,包括政策信息(如种子直补政策、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等)、科技信息(如新品种、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农产品简单储藏保鲜技术信息等)、市场行情信息(如化肥、种子、农药等大宗农资的购买信息、农产品的出售信息与期货价格等)、经济信息(如农业生产贷款、加工贷款、龙头企业贷款等)、就业与劳动力转移信息(如打工信息、经商信息、技能培训信息等);法律法规知识需求;经营管理知识需求;精神文化知识需求,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文人趣事等等,[5]其中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最强烈。因此,农业科普期刊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以恰切而高品质的内容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使读者看得懂、用得上、有实效。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研究者就农业科普期刊的可读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那个时期造成农业科普期刊发行困难的原因,除了广大农村还需要继续进行科学启蒙等因素外,就应归结到刊物的可读性——征服读者的本领大小上来了,并就农业科普期刊可读性的具体要求作了分析。[6]时光飞逝,20多年以来,业界和学界对这一问题并未进一步予以充分的关注。面对着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依然低下、经济收入不高、信息需求变化等现状,农业科普期刊究竟应该怎样适用农民读者需求,怎样提高征服读者的本领,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基于信息传播真、准、实要求的科学性

也就是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准确无误、真实可靠,反映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和农民生活的实际,这是其姓“科”的硬性规定,也是农民读者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科普期刊所载作品的‘科学性’,主要指刊载的内容是否真实;原理、概念、定义等理性的东西是否正确;公式、单位、符号、术语是否准确、一致和适用等等。”[7]农业科普期刊从选题策划开始,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其内容都必须以科学性为首要标准,以真实性、准确性、严谨性为基础,引导农民读者获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报道具有前沿性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反映当前农林渔牧业的发展动态时,要针对性强,有新意,技术成熟,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农村读者提供精准的知识信息。特别要杜绝超前报道不成熟的科学技术、片面宣传农业新品种的优点,甚至报道一些貌似有科学根据的致富门道的做法。这些信息有的带有伪科学、反科学或封建迷信的色彩,可能一时骗取农民读者信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只会使读者失去对期刊的信任,从而迷失市场。农业科普期刊内容坚持科学性,既有对作者的要求,也有对编辑的要求。“求真、求知是读者进行阅读活动时的内在需求……在选题、材料搜集、体裁确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务必要抱着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科学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态度,严格按实验规程操作,杜绝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如实反映客观实际,让科研成果以真实的面目展现于世。而作为科技论文学术把关人的科技期刊编辑,也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协助作者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确保论文的真实可靠。”[8]因此,要提高农业科普期刊编辑的把关能力,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要建设一批有责任心的高素质科普作者队伍;要适时深入农村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判断能力。而且,农业科普期刊内容提供的科学性要求其在语言表述上做到可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具有可读性读者就易于接受,而规范性“是其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最好表现”,[9]二者不能偏废。

二、充当农民生产、生活参谋的实用性

也即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要能用且有效,直接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性,对现实的农事问题能解疑释惑,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问题上当好参谋顾问。农民读者阅读、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优化劳动效益,就是如何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更新品种,提高单位劳动时间的效率和单位面积的收成”。[10]因此,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布局和栏目设定等应把握农民读者的现实需求,为其生产生活的实际服务,提供实实在在的能用得上、用上有实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信息,诸如农作物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畜禽饲养技术、抗旱节水技术、持续生产技术、综合配套技术等。正如有研究者所分析的,实用性是乡村文化的灵魂,而且实用的内涵随着农业生产生活的发展在变,农业科普期刊在开办涉农栏目前,应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剖析农民的真正需求,审时度势地策划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应用性栏目,“将内容重点放在指导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上,增加信息量,多为农民提供与‘三农’相关的政策信息、对农民增收、致富有帮助的市场行情和科技信息”,[11]从而使农民读者在掌握农业科技信息、致富方法与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有效对接农产品市场,逐步形成与现代农业体系协调一致的期刊传播力。当前,农业科普期刊内容存在着大套、空乏甚或晦涩高深等问题,如标题与文章不相称,标题可能非常吸引人,拿来一看,文章却是说的另外一回事,文章标题为“xxx种子栽培技术”,内容却大篇幅介绍这种种子的优点,最后一笔带过种子栽培技术,读起来空洞无物。这与稿源状态、编辑策划等因素有关,“在许多农业技术稿件中常出现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言之无物,理论一大套,与实际不沾边,使读者看完之后不知怎样去做;另一种偏向是只讲技术措施,而不讲其中道理,使读者看完之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12]因此,农业科普期刊在内容上应尽可能以有限的版面提供最多的技术信息、致富信息、惠农政策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使农民读者“读之有提高,用之可操作”,如专家教授亲临手把手般给予农民知识指导,读后能灵活自如运用于生产生活中。具体而言,在农业科普信息传播的效果上,要努力做到“三实”:“一是‘实际’,即文章内容要有针对性,力争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有求真务实的文风;二是‘实用’,即以人为本,可读可用,力争具有更高参阅价值;三是‘实效’,即介绍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3]这样的传播效果是以信息的有效生成及其与农民读者的切合、适应为前提的。“有用信息才能得到有效的回馈。一篇批评零和博弈的专业论述,信息量再大,对热衷于养牛的农户来说可能是没意义的,因为就其所想获取的信息而言,信息量为零......虽然信息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已存的,但因为信息的需求者取舍相异,信息所体现的有效性就会有差别。”[14]因此,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直关农业科普期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及其传播意义。《新农业》自1990年起开辟“编读对话”专栏,以“边为农”的笔名“将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共性的问题集中解答”,“这些完全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原始信息,是农民长满老茧的手写在信纸上的疑问,是从田间地头传来的心声”,“用百字解答对农民来说真的很速效、解渴、给力。农民在杂志上看到这些疑难解答,得到了新技术,分清了信息真假,很多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15]可以说,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好农民的参谋,以实用性内容赢得读者,是农业科普期刊科学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全方位、多角度传达与解读 “三农”问题的政策性

也即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提供必需符合党和国家的对农政策,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国家“三农”政策的出台为保证农民利益、引导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予以政策倾斜,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皇粮国税”,正如一农民所说“现在多好,种田不但不交税,还有补贴,琢磨起种地的事儿,也可以出些花样儿了”。[16]可见,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沐浴政策春风,尝到政策甜头,解放了手脚。因此,农民十分渴望了解中央和各级政府有关农业扶持政策、投入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减负政策和农业保护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农业科普期刊应基于农民的这种渴求,做好信息的“传声筒”,搭建农民致富“桥梁”,对上传达农情,反应民声,对下传达党和国家的对农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对农方针,请专家解读,对政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面对风云变幻的农产品市场,农民有时感到措手不及,比如对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来说,今年种什么能够丰收,丰收了又如何销售出去,怎样将农副产品储藏加工、制成适销对路的商品,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普期刊以准确的政策导向和敏锐的新闻嗅觉,迅速报道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及时跟进农产品市场变动,关注农业生产生活热点,让农民心中有数。同时,农业科普期刊应“关注国计民生大事,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及时组织报道,并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刊载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政府制订应对措施提供参考”,[17]从而真正在政府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之间形成信息互动,提供咨询、决策的依据。农业科普期刊相对于以“日”甚至“时”为更新单位的农业报纸、网络媒介,其信息传播周期相对较长,应发挥自身传播优势,抓住其在农民读者中形成的阅读印象,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科普文章的新闻性和新闻事件的科技含量,对假新闻毫不留情进行批判,对市场走向进行深度的全面分析,并请农学专家提供可用的咨询信息,发挥其独有的传播职能,为“农”服务。这实际上就是在政策性基础上增强农业科普期刊的新闻性,多途径捕捉合适的“新闻”,包括了解读者所思所需,与专家交朋友,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加强选题策划,挖掘同一信息的不同“价值”等,[18]使其信息传播流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方式更加面向广大民众,拓展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领域。

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读者需求转型的专门性

也即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提供能适应农民身份的转型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程度,并以此实现差异化的精准定位。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业缘关系出现了新特点,农民的职业定位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职业出现分化,不单以种植业为主,出现种植与养殖、外出打工兼顾的产业格局,受这一产业格局的影响,农户间的职业与分工出现分化,而从事相同产业或职业的村民联系会更加紧密。”[19]这样就必然对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农民已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营者、雇工、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其他从业人员(如农村经纪人)等不同的阶层或群体,“专业化”和“碎片化”成为农村读者市场的主要特征。特别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乡界限的松动,农民地域流动频繁,职业身份变换,一些农民特别是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进城做工、经商,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和农民角色的转化,催生了专业化的劳动领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农民阶层的分化同步推进。相较于综合类期刊,现代农民群体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更具针对性,喜欢有特色、成专题的专门性内容,要求农业科普期刊从内容提供到读者定位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大杂烩”的道路已经不通。专业化是受众市场条块分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农民读者分层的现实要求。农业科普期刊应及时把握这一转型,精确定位,进行立体式、专门化的内容经营,以适应农民读者需求的高质量内容树立特色,打造品牌。如《果农之友》就专于“果农”,选发最新实用技术,荟萃果农致富信息,传播果业成功范例,引导果农发家致富,以其专门化定位赢得了果农读者群的信赖,成为果业界最具权威性、技术性、前瞻性的期刊之一。当然,农业科普期刊还可以推出窄众化的子刊或不同版本,满足不同层次目标读者的需求,这是其适应农民读者新需求和新兴农民读者需求的一种发展路径。如《农业知识》推出“致富与农资”、“瓜果菜”、“科学养殖”、“科技与三农”系列版本;《农家参谋》推出《农家参谋——种业大观》子刊;《农村新技术》经过对读者需求和期刊市场的调查分析,为满足读者对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的需求,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08年推出了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加工版,得到了读者认同。[20]可以说,农业科普期刊内容提供从综合性向专门化的转型,正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新型农民读者对科技信息的诉求。

五、遵循农业生产规律的时效性与服务一方的地域性

也就是农业生产最为明显地受到不同时空条件下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具有时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提供必须符合不同时令季节和地理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规律与农民生活的特点。

先说时效性。“春季闹春耕,夏季战双抢,秋季抓秋收,冬季搞基建”,农业四季歌形象地反应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现在虽然大有改观,但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依然非常强,也客观存在。这就需要农业科普期刊把握好时效,做好农民的“指导师”,其内容提供要具有时效性,体现农事的季节性特点。一年四季气候条件不同,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状态有别。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农民读者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信息与技术,就要求农业科普期刊很好地把握其季节性变化与需求规律。在作物播种前,应提前选好有关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播种方法等农业知识文章;在作物生长中,根据作物的生产周期,提前报道除虫、除草等知识;作物丰收前,提前报道作物储藏加工、市场动态等信息,全程指导农民生产、加工、销售,让农民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农业科普期刊内容的时效性还表现在善于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一些突发性的农作物病虫害、家畜和家禽的疾病,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如果不及时发现苗头,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再报道一些“马后炮”的东西,不仅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形成信息冗余、滞后,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甚至造成负向影响。因此,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必须有时效性这个概念,“经常同与农业有关的农林、土肥、水利,植保、畜牧、气象等部门取得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信息,随后将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尽快地传递下去”,[21]确保信息传播的顺畅及时有效。

再说地域性。“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地理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村社区在经济活动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心理等各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22]一是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明显。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不同的生态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地区特色,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南方与北方,高原与平原,沿海与内陆,山区、湖区与草原牧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影响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不同地域文化传统下的农民,其民俗习惯、礼仪风尚、吃喝住行等均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整体表现在生活内容、生活结构等各个方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农林牧渔业与工业生产的明显不同,受天、地、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差异决定了农业生物的适应范围与适应程度,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向、农林牧布局、结构、经营方式和生产发展水平等”。[23]这些都要求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提供必须符合不同地域条件下农民生产和生活要求,一方面是指导科学种田、种土和养殖等,另一方面是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意识,在生活中弘扬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形成农村生活的新风尚。“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24]农业的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些农业科普期刊只能服务一方,而非全国通用,以地域性打通普适性,以地域性凸显自身特色。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农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当前,一些农业科普期刊的宣传口号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而发行对象则不限地域、不论民族,网罗天下诸农,最后成为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大杂烩”,反而失去特色与传播影响力。因此,农业科普期刊应找好自己的定位,以鲜明的地域性赢得读者,以一定地理条件下的读者需求为基本内容方向标,在熟悉本地区农业生产特征的基础上,选用适合其土壤状况、天气情况的农业技术知识,以符合本地农民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报道。

六、直白、平实的通俗性与生动、自然的趣味性

也就是农民读者的阅读活动具有直接的目的,基本上是做什么就学什么,而且大部分人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也就必然要求其内容详细、浅显、易懂,将农业科技知识通俗化,读来有味,便于接受。

通俗,即指其内容能为大众所广泛接受,适合其对知识信息的需要与阅读水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浅显的语言阐述深奥的道理,即深入浅出;二是尽量选用群众常用的语言陈述事实,不仅仅是群众经常使用的一般性口语,也包括惯用语、谚语、方言、歇后语等。由于当前缺少真正姓“农”、爱“农”、具有为“农”精神的编辑,[25]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了解一般流于书本知识,难于真正贴近农村的真实生活,而且有的是以一种传播者的姿态与口吻对待农民读者,缺乏亲切感和可接受性,致使农业科普期刊的传播效果受到限制。“故作高深、文字晦涩,满口幼稚的学生腔或者生硬的宣传腔,用农民很难看懂的语言报道‘三农’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农业新闻不受农民喜欢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现象随着媒体大批新人的涌入,显得尤为突出。”[26]212农业科普期刊不同于农业科技期刊、农业学术期刊,其受众是广大普通农民群体,因此,语言应更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农业新技术、新政策、新方法。如“枣芽发,种棉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春雷响,万物长”等符合农民语言习惯的农业谚语,亲切、自然,农民容易理解。基于此,农业科普期刊编辑要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用心学习农民独具特色的鲜活语言,“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发展,具有与农民读者胃口相同的写作风格的作者,用农民热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写作”;[27]要改变传者姿态,“克服自己作为编辑的心理优越感,树立角色下移意识,真正与农民平等相处”,[25]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用直白如话的语言与农民对话,缩小内容文本用语与农民惯用语言之间的距离,引起农民的情感共鸣,追求最佳的传播效果。

农民读者喜欢“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读物,文字上具有可读性,表达形式上具有可操作性,结构安排上具有吸引力,而且整体上生动有趣。

内容的趣味性是由农民读者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比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活泼自然的文章体裁,改讲述体为浅说体、对话体、荟萃体、新闻体、辞书体、图说体等,尽量把实用技术寓于农民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种科普体裁中,努力实现期刊由“教科书”型向“寓教于乐”型的转变。当然,这种趣味性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最初对内容的策划与设计、版面的灵动与生机、图文的合理搭配、读者与编辑的互动等。其中图文并茂的内容表述方式就能增加趣味性,因为“文字描述对于抽象的东西是再好不过了,但对于科学的东西,还是眼见为实……图表的功效远非文字所能代替。一张高质量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28]图片本身具有解说功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农业科技信息,有独特的传播功能。“图片内容具备新鲜感,能满足读者的求新心理,这样的图片本身就蕴涵很强的可读性。具备令人关注内容的图片,更能激发读者的浓厚兴趣,会满足读者的选择心理。图片内容可以辅助文章解读主题,亦可直接表现主题,只有与文章主题相融,才能让读者更乐于接受。”[29]当然,图片的选择应与内容匹配,并注入农村文化内涵,把握农民的科技致富心理,充分体现农民读者的审美要求与阅读特点。

总之,农业科普期刊的内容提供如何具有读者适用性,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也并非任何一个层次或领域的内容都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读者定位和栏目设计、版面需要等予以具体把握,以其读者适用性努力创新内容特色,优化农业科普期刊的传播功能,更好地为农技推广服务,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

[1] 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数量首超农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领先城镇[N].农民日报, 2012-01-18(01).

[2] 周国清, 黄俊剑.新媒介环境下农民受众的需求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4):129-134.

[3] 邵益文.心中只有读者[M]//一切为了读者.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6.

[4] 李建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57.

[5] 沈银书, 刘健, 徐平丽.新时期农民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DB/OL].(2012-02-17)[2012-03-19].http://wenku.baidu.com/vie w/b9dd0287e53a580216fcfec2.html.

[6] 钟天明.谈谈农业科普期刊的可读性[J].编辑学刊, 1988(3): 72-75.

[7] 牛二芳.科普期刊必须坚持“科学性”[J].编辑之友, 1995(6):41-42.

[8] 周幸锴.浅论科技论文的可读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101-103.

[9] 段明琰.论科技期刊论文语言的可读性和规范性[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268-269.

[10] 周国清.策划农村图书要把握读者的特殊性[J].中国编辑,2008,(1):29-31.

[11] 从《读者乡村版》的失败看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发展之路(下)[DB/OL].(2006-06-05)[2012-03-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e7867010004g4.html.

[12] 王晴.浅谈农业科普期刊如何走出低谷[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Z1):490-491.

[13] 刘万才, 李慕贤, 王寿伦.努力办好期刊服务植保事业[J].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1):43-45.

[14] 欧阳.传播信息流的有效性—谈媒体的可读性[J].新闻三昧, 2007(5):36-38.

[15] 朱四光.我为农民读者服务 30年[J].中国编辑, 2012(2):66-67.

[16] 新农村商网.免了农业税 宽了致富路[DB/OL].(2007-04-13)[2012-03-09].http://nc.mofcom.gov.cn/news/P1P2310I1703728.html, 2012-06-10.

[17] 肖唐华, 吴克力, 王丽芳, 等.科技期刊编辑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J].编辑学报, 2010(2):110-112.

[18] 庄丽远.农业科普期刊要增强新闻性[J].新闻爱好者, 2009(18):184-185.

[19] 王德海.农村发展传播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2:167.

[20] 张向红.农业科普期刊的品牌经营[J].编辑学报, 2009(Z):157-159.

[21]景茂盛.试论农业科技报道的时效性和实用性[DB/OL].(2006-06-05)[2012-03-19].http://www.sxkp.com/sxkjb_11_1/kjbnews/News_View.asp?NewsID=5537.

[22]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247.

[23] 刘巽浩.论中国农业的强地域性特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1, 22(5):26-29.

[24]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

[25] 周国清, 王小椒.农业科普期刊发展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2):140-145.

[26] 刘继忠, 牛新权, 刘玉花.农业新闻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27] 周国清.农村出版传播对策论略[J].中国出版, 2009(3):62-66.

[28] 孙永昌.提高杂志可读性的几点看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1):69-70.

[29] 谷济之.试论科普期刊图片的可读性[J].中国科技信息, 2007(17):155-157.

猜你喜欢

科普期刊农民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期刊问答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