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漫谈(一)
2012-04-02梁世楷
■梁世楷
语文教学漫谈(一)
■梁世楷
(一)当语文教师最光荣
我执教语文40年。和一些同仁谈心,无论是年轻的,还是中老年,不少人都“后悔当语文教师”。综合起来,其理由大抵有三。
第一,教语文最辛苦。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语文教材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稳定,变化较大,备起课来,要比这些学科多花几倍的时间。二是语文课要求一周一次作文(大作文和小作文相间),批改起来非常费时,有时把休息时间投进去还不够用。
第二,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考试的成绩弹性很大,你认真学它考试成绩不一定就好,反之,考试成绩也不一定就差,因此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课不重视。这样,教师便有了教语文“吃亏不讨好”的感受。
第三,语文的教学改革搞了几十年,至今似乎仍无规律可循,专家们有的要求这样,有的又要求那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教师的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上述三点“后悔”的理由,看似合情合理,但认真思考起来,也有可商榷的地方。
光说第一点。语文教材变化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好事。“教学相长”,自古皆然。教新教材,教师得学习新的知识,思考新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可避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且依着“教学相长”,你的知识将不断地更加丰富起来——你将更有力量,更具灵气,更显风采!叶圣陶先生教了十年小学、二十年中学,然后教大学,从而成为中国杰出的语文教育专家。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至于作文批改,若以“改革”的精神来面对困难,在“导’字上下大功夫(“导重于改”),定可收到“费时少、收效大”的教学效果。
再说第二点。愚以为,学生对语文课重视与否,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和教学态度的好坏。一般说来,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学生不仅能认真学习,而且还可能乐此不疲,以致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原沔阳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杨元虎先生,可谓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的典范。我曾旁听他向荆师函授生讲《永不掉队》,他虽然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但吐词清晰,用语精当,有板有眼,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他讲课十分投入,感情真挚而丰富,加上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辅助手段,有时竟能达到明代著名说书人柳敬亭的艺术效果:“言未发而哀乐具先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讲析之中,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令人暗自叫绝。杨元虎先生的学生说:听杨老师的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
至于第三点,语文教学的现状确实如此。然而,面对“无所适从”,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你可以从你的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考量,择其善者而取之。更有甚者,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之中,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去年,我校从杭州请来的讲示范课的三位年轻教师郭初阳、蔡朝阳、吕栋便是范例。他们在中学执教语文始,就致力探索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范式,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公民,被人们誉为“新锐派”。我曾看过他们的有关文章和发言实录,他们站在体制之内,大胆挑战现行教育和各种权威,包括语文界的名流钱梦龙、于漪和魏书生等人。有位年轻教师和我谈心时说道:“谁不想走自己的路,难啦!”古人有云:难能正可图大功!就我了解,郭初阳等并没有什么特殊条件,和一般中学的语文教师一样,只是普通的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当今社会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供了不小的空间,你完全可以鸟飞高天,鱼跃阔海!
我说当语文教师最光荣,主要在于语文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有极大的功能。
你看,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民间的大量的私塾,还是少数高雅的书院,全都只学语文。从隋唐到清末,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历代王朝均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朝廷选用大小文职官员,上至宰相,下到县令,绝大多数都是靠“一篇文章”走上仕途的。由此可见,语文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就当今的学校来说,语文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政史地自不必说,即使学数理化,语文基础差的学生,绝对学不出好成绩来。就我所见,大凡数理化冒尖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也比较好。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所以我国现代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在语文上的造诣也相当深厚。数学家华罗庚写的古诗,人见人爱,其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散文美极了,说它达到了专业作家的水平也不算过誉。
再者,就社会生活来说,运用最多、最广泛的,莫过于语文了。无论用文字交流,还是用口语表达,谁也离不了语文。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语文素养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你工作效益的好坏和生活质量的高低。
综上所述,你能说当语文教师不是最光荣的吗?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愚以为:如果王婆婆卖的瓜果真是甜的,夸它一夸又有何妨呢?
湖北省仙桃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